CEO/CFO必須親自學會做庫存分析
程曉華
2018-5-1 勞動節
2015年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不懂「庫存控制」您憑什麼做CIO?》,這些年輔導了這麼多製造業客戶,我發現,在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過程中,CIO其實只是個技術手段,我們說,供應鏈管理,一半是技術,一半是管理,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管理」可能比技術更重要一些,所以,CEO/CFO必須要親自深入到供應鏈管理中去,具體來講就是,這些C Level(C級別,包括COO首席運營官,CMO首席市場官等等)的人自己要學會做庫存分析(Inventory Analysis),否則,「管理的作用」在整個供應鏈管理實踐中就很難體現並發揮出來。
企業忙活了一大頓,最終剩下的是庫存,庫存是企業運營的最終結果。
儘管我們說「庫存與交付其實是一個問題」,但二者畢竟性質不同,交付出了問題,被客戶罵一頓,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庫存呢?
庫存最終是要在手中的,無論是在你自己手中,還是在客戶、供應商那裡,總之,那都是錢,都是損失。
所以,通過庫存(結果)分析,反向檢討企業運營,尤其是供應鏈運營過程,就成為CEO/CFO等的必修課。
那麼,什麼是所謂的庫存分析呢?
簡單的定義就是:針對庫存的目標,檢討庫存的結果,分析結果為什麼不能達成目標的一個過程。
所以:
庫存分析的第一個輸入是庫存規劃(Inventory
Plan)的目標,如年庫存周轉率、賬齡、獃滯庫存比例、DOS(庫存持有天數)等目標;第二個輸入是庫存控制(Inventory Control)的結果,也就是實際的庫存周轉率、賬齡及獃滯庫存、DOS等。其輸出則是,我們在流程(Process)、組織(People)、KPI(Performance)等方面做錯了什麼,或者是在哪些方面我們還是做得不夠好。
庫存分析的一般表現形式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庫存例會,如周庫存分析例會,月度例會等等。
CEO/CFO等,如果不能經常性地參加庫存分析例會,那就很有可能「被手下人賣了,還積極幫著手下人數錢」。
因為庫存,尤其是獃滯庫存的形成,真正的原因往往是非常複雜的,如果你不懂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流程、組織、KPI(那3個P,Process, People, Performance)的話,手下人要蒙你是很簡單的。
經常見到的蒙老闆的理由往往都是冠冕堂皇的,而且看起來好像都是對的:
- 客戶取消訂單(Cancellation)
- 客戶推遲交付(Push Out)
- 內部產能平衡(Capacity Balance)
- 風險採購(Risk Order)
- 供應商對訂單不能取消、不能推遲(NCNR)
- EC(設計變更)/EOL(產品生命周期結束) ………
但你仔細想想,這都是些借口!
客戶取消訂單、推遲交付等等,這都屬於正常的需求變化的管理範疇,你反過來想想,如果客戶的訂單一直很穩定,那我們還養那麼多供應鏈管理人員在那幹嘛?!
關鍵的問題是,客戶取消、推遲訂單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按照流程、組織、KPI等,該做的都做了?如果做了,有沒有做到位啊?
產能平衡問題是永遠存在的,因為沒有任何行業、任何企業,其產能正好與需求是匹配的,所以,由於產能平衡而導致的庫存風險一定是存在的,但關鍵的問題是,你是怎麼樣識別、評估、決定並跟蹤這些風險的?
風險採購也是同樣的道理。
至於說NCNR/EC/EOL之類的,那都是現象,不是本質。
說白了,獃滯庫存,尤其是呆死庫存出現的時候,很多企業的很多人都是把事情往客戶或者供應商那裡推,很少有人在真正地從流程、組織、KPI等方面反思:我們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我跟我輔導的很多客戶,其實是所有的客戶都講過,當客戶砍單的時候,我們是否做了該做的事情?如果我們該做的都做了,最後還是有呆死庫存,那是誰都沒有辦法的事情
– 做生意不能總是想著賺錢,該賠的錢還是要賠的,所謂生意之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潤嘛!獃滯庫存是永遠都會存在的,因為沒有人敢保證自己是永遠不犯錯誤的(珠海的那個董大姐除外,儘管,她也有150多億的庫存),這裡的唯一區別就是,專業人士可能會清楚地知道我們會產生多少獃滯庫存,而非專業人士則是等到產生了獃滯庫存之後才知道,然後就是忙著去找借口。
所以,如果CEO/CFO真正要做到要對企業經營的最終結果負責的話,從庫存分析入手就是個最佳選擇
– 庫存是企業一系列經營決策、活動的最終體現。作者程曉華(John
Cheng ),全面庫存管理(TIM))諮詢獨立顧問,《製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始人、講師,《製造業庫存控制技巧》、《首席物料官》、《決戰庫存》著作者,郵箱johnchengbj@126.com推薦閱讀:
※高管是如何煉就的?
※RNG內部出現巨大問題,教練剛離職高管層又出新動蕩
※網易 | 睿意書寫 鑄就未來——專訪睿意德華中區總經理李雪鵬
※高管的職場迷茫,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