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與槳,熟為本,熟為末

乘船行水,划槳前行,船為安身立命之所,槳為求志達道之器。世人大多隻見手中之槳使人前行,卻不知坐下之船才是行水之本。

槳是物,為人所用。物可以是具體的東西,比如財富、工具、書籍,也可以是人的特點,比如才能、地位、名望,也可以是集體的產物,比如制度、政策、計劃。人與物的關係是人為本,物為末,物盡其用,人應當充分認識物的特點,然後用物變物,而不是為物所困。

世上之物繁雜萬千,各物各效,許多人在用物的過程中容易為物所困。比如有的人憑一時之東風,順風順水,便以為能坐享其成,卻不知形式趨勢之變化,最後起起伏伏,感嘆人生多艱;也有的人在某一領域積累了許多經驗與思想,憑藉著這些東西在該領域嶄露頭角,然後把其奉為圭臬,可換個領域或者處理更大問題的時候,這些東西反成為制約自身的束縛;還有的人眼中只有短期利益,形式變人亦變,沒有堅持,沒有領會事物發展之周期,最後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如今社會高度分工,各個領域細分方向不知幾何,做好其中的一件或者幾件並不困難,難的是不被眼前之物蒙蔽眼睛。

槳為船用,槳是船的外在表象,貼近實際,變化多端;而船為槳體,船是槳的內在核心,通達而不易。船為本,槳為末,當以船用槳,不可本末倒置。

船是道,是物之核心。三皇五帝時期,聖賢觀察天地,以易理象數推演天地變化從而悟道,然後制天文曆法,指導農作耕時。後來到了春秋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多,社會結構的複雜化,以道為核心,衍生出了許多文化,比如道家,儒家,法家,其中道家是以道應天,儒家是以道應人,法家是以道應事。然後隨著社會繼續變化,以這些文化為核心又逐層地衍生出了越來越多的領域,比如政治,軍事,經濟,農業等等。再以這些領域為核心繼續衍生,就出現了萬千繁雜的事物。這就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有的東西既有來源,也有去處,看待事物需要分清本與末。但現在的大部分人鑽研一個領域就只看到這個領域的東西,不知其源頭,也不知與不同領域的聯繫,所以看待問題往往片面淺顯,不分主次。

歷朝歷代興衰起伏,事物形式在不斷變化,但是道永遠不變,因為所有的事物由它所衍生,以它的規律運作。舉個例子,先說陰陽,陽是天,是改變,是主動;陰為地,是包容,是被動。陽為精神,陰為物質;陽為進取,陰為思危。陰陽之間永遠在轉化,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這就是事物發展的周期性。再說四象,由陰陽所衍生,分別為少陰,少陽,老陰,老陽,其更具體地揭示了陰陽的轉化。以一年四季為例,春天是少陽,代表事物的萌芽,充滿生機卻十分脆弱,生長緩慢需要呵護關照;夏天是老陽,代表事物熱烈地成長,發展迅速,勢不可擋;秋天是少陰,代表事物發展到鼎盛後的衰退,成熟老成,蕭索肅殺;冬天是老陰,代表事物生機殆盡後的休養,小心謹慎,靜待時機。這就是事物發展的階段性。

做人應當「內聖而外王」,內在以道產生思想與原則,然後有追求與目的,外在識物用物,然後儘力實現目的。但是大多人只知王而不知聖,一生為物所惑,不知以道用物,因此做人做事缺乏主心,往往是隨波逐流,迎合世俗之導向。如今是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接觸學習事物變得很容易,有的人聰明好學,幾年下來往往學識非凡,各種事物爛熟於心,但是把心思都花在識物用物上,捨本逐末,不知明理求道,在面對更大問題的時候就分不清主次,分析不得要領,所作所為自然與實勢相悖。物是不可能窮盡的,而且一直在變化,就如處理一件事情如果光分析利弊,那就永遠不會有結果,只能病急亂用藥,病情反反覆復,治好了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而如果能看到事物核心,就能分清本末,抓住主要矛盾,對症下藥,自然藥到病除。

古時以士農工商為序。士者,明理求道,而後兼濟天下。士的作用在於輔助君王治理天下,君王應當是得道之賢人,以民為本,以道治國。在社會結構簡單的時候,士是由賢能之人來選取並傳道授業。後來隨著社會結構的複雜化,教化逐漸面向大眾,而選取人才這種方式又容易被團體壟斷控制,所以士就變成從讀書的大眾中通過科舉選拔,科舉主要考察對經書、對聖賢思想的理解以及對政事的見解對策。後來科舉考試變得追求行文程式,愈發死板固化,最後被批判打倒暫且不提。

士是從讀書人中選拔,讀書人讀什麼書?現在的書多如煙海,其中大部分是快餐,迎合大眾需求或者無病呻吟地抒發情感,這種書讀後幾分鐘就不會記住有什麼了;也有的書對某一領域分析深刻,可是過個幾年或者幾十年,事物變了也就沒人記得這本書了;還有的書或是寫情,或是說理,鞭辟入裡,入木三分,無論多少年過去,無論哪個年代哪個領域的人讀這種書都會代入其中,為之震動。這麼多的書很難一一區分,要明理求道,須讀聖賢書,比如道家、儒家、法家先賢的經典,這些書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澱和歷史的選擇,其中的文化思想就是做人做事的核心。

讀書需要明確目的,不是為了功名利祿,也不是為了附庸風雅,更不是為了陶冶情操,目的錯了,核心錯了,後面做的再多再好都是越做越錯。讀書也是學習,是讀書人向寫書人學習。學習是需要誠心與堅持的,不能稍有不理解就認為假大空,等過一段時間有了積累再看或許就有體會;也不能操之過急,想著一口氣念完,一口氣理解,一本好書的特點在於從任何角度來看都能有不同體會,無論看多少遍都能有收穫;也不能人云亦云,根本沒看過,沒理解過其思想與原因,就憑感覺,隨大流,妄下斷論;也不能還沒把握主體核心部分,就對其中的一點斷章取義,大肆質疑批判。

近代的中國是屈辱的,東方文明被西方文明徹底擊潰。但是這幾百年相較於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只是一個小階段,是歷史發展周期中的低谷期。中國在歷史上更多是以文明大國的姿態,向周邊小國推行教化,將自身先進之文化傳入周邊國家,帶動其發展。

現在之人談及傳統文化,言必保守封建,確實有許多文化在傳承衍生之中被逐步曲解,變得牛頭馬面,不倫不類,其本質在於愚化民眾。可是這只是一些衍生的糟粕,與廣博浩瀚的中華文化相比不過滄海之一粟,以偏概全,以管窺豹非仁人志士所為。

希望大家能重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也希望大家願意揭開中華文化的面紗,去接觸,去學習。

推薦閱讀:

中國文化名篇導讀(二):讀殷海光先生《人生的意義》SHAROONG 工作室
「中國的」AI什麼樣?具備仁義禮智信?
黃帝代表「新中國」,也代表「興中國」
太極心得:行雲流水非難事
馬來西亞華社三大支柱

TAG:中華文化 | 社會 | 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