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後來的我們》:80後的倔強和遺憾

《後來的我們》:80後的倔強和遺憾

1、

其實很好奇,劉若英作為一個台灣文藝工作者,如何能體會北漂一族的生活,又如何能抓住中國80後一輩的心路歷程。果然,在影片開頭,看到了張一白的監製職務。《將愛情進行到底》、《開往春天的地鐵》、《匆匆那年》。。。80後的青春IP都快被消耗光了,帶著現實掙扎的刺痛,帶著郭敬明描寫的憂傷絢爛。

2、

前兩天從廣州回程,飛機上認識一名心理培訓師,胡拉閑扯聊了些關於不同輩分人的生活現狀和區別。此前並未沒總結過,卻驚嘆於80後的沉重和尷尬。因為大學擴招,讓大部分的中國城鎮和農村少年懷揣大城市的夢,尋求「改變命運」途徑的同時,把自己相對落後的出生地看作命運的不公,滿眼是期待,滿臉是倔強;因為父輩沒有積累優沃的條件,他們的大城市夢又附帶承載了太多的期望和背負;因為要在異鄉立足,立業和成家,永遠是他們難以平衡的抉擇,他們怕自己像父輩一樣被家庭捆綁,又怕自己的能力撐不起脆弱的情感,恐懼婚姻卻又渴望愛情,內心充滿極度不安全感以及極度的責任感。太多人,被這樣的矛盾壓垮。

他們有奮鬥的勇氣,有拼搏的堅持,有對生活公正和不公的臣服和適應,也有不夠深化教育而面對新世紀的自卑和迷茫。從空間到心靈,漂,最終是80後獨有的關鍵詞。

相對的,60、70後不同,在變革的年代,只要膽子大些,聰明一些,稍有機遇就容易有建樹,他們的關鍵詞是「闖」;90後更不同,他們有父輩,至少積累了一定的基礎,房子、車子不再是自己爭取的關鍵,不再為養活自己而擔憂,立足與不立足不至於成為一個沉重的話題,他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知識的積累、個人愛好的培養和發展,他們活的更加舒展,更加明媚,他們的關鍵詞是「展」;如今千禧一代更是,更加開明的時代、更加多元的文化、父輩積累的更加優越的資源,使得他們個性張揚,獨立創造,更多機會去貢獻和付出,他們的關鍵詞是「創」。

3、

見清不解,他獲得了一切,卻失去了小小和父親的親近。兩人在黑白世界中,一連串的「如果當初」,都被否定。終究,大家都默認這只是一個過程,大家都要向前了,即使生命曾經交織,各自生命還有新的歷程。有時候,寧願放棄,也不願爭取,「就這樣吧」,「都是這樣的過程」,「感情規律」,這些愛情里的陳詞濫調,成為了放棄的強大理由,是80後倔強和遺憾最很深刻的烙印。其實那些對不起,都太蒼白太無力。

4、

80後的青春底色,是孤獨,是迷惘,甚至蒼涼。想要的自我、自由,都太奢侈,需要花前半生的精力去讓自己脫胎換骨。即使佔有一定社會資源,享有一定地位的時候,骨子裡還是還是透出一副「苦出來」的自憐和憂鬱。終究,在幾十年的生命中,既倔強又遺憾,成為80後無法言說的傷。然而,面對不如前輩的資源擁有,不如90、00後的輕鬆自如,80後需要更加不斷地努力去爭取,也更加豁達地放開自己跟新時代接軌。放下那些沉重,跟過去說完再見,繼續倔強生活,保留赤子的追求,學會珍惜,學會柔軟,不再讓以後的人生留遺憾。

推薦閱讀:

現在到底有沒有真正的黑客了?
如何解讀一位性格溫和脾氣暴躁的人?
這樣的女生適合當律師么?
獨生子女的自私性格如何去改變?
信仰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

TAG:性格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