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孩子的脾氣,幫助他發展健全人格

大多數父母習慣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判斷自己為人父母的能力。

當孩子顯得愉快、聽話、可愛、有禮貌時,我們就為自己和孩子自豪;當孩子情緒低落、不講道理時,我們更願意責備自己或抱怨孩子,就好像孩子是「不好」的,因此自己也是「不好」的,自己是個失敗的父母。

所以最考驗爸爸媽媽的事情之一,就是面對一個失去理智而大發脾氣的孩子。

不知道哪件小事,就會觸動孩子身上的開關,剛才還特別平和快樂的小孩兒,突然就變成了一個把全世界都拒之門外的「小惡魔」。

小螃蟹曾經被各種小事觸動了這個開關。

比如在高鐵上,我們一起吃櫻桃,他本來想留著櫻桃核回家種著玩,結果櫻桃核被爸爸扔到了垃圾桶里。雖然還可以再吃掉更多的櫻桃、得到更多的櫻桃核,但他就要為那些再也拿不回的櫻桃核哭泣。

比如小螃蟹在海邊堆沙山,他用小手很努力地抓起沙子,堆起了一座高高的沙山。但是這座沙山被不斷湧上案的海浪衝擊,不一會兒就要塌掉。但是小螃蟹就是一動不動地蹲在那兒,不停地修復那座沙山,不知疲倦。中午時間到了,我也沒辦法拉他去吃飯,好不容易跟我離開了,剛走了兩步,他就開始哭了,邊哭邊回頭看他的沙山,他擔心他的沙山被海浪毀掉,哭得特別傷心。

還有坐電梯,我在按下按鈕的同時,他說他要按。但是我已經按了按鈕,他就變得特別生氣,氣完了還覺得特別傷心,一邊說「我要按」,一邊哭。不管你怎樣解釋「媽媽按的時候你才說呀」「下次讓你按好不好」,都不管用,他像個復讀機一樣,不停地說「我要按」,怎麼也安靜不下來。

這時候的我們,剛開始時還能耐心地安慰孩子,但如果孩子一直持續苦惱的情緒,可能沒過多久我們就容易感受到煩躁和挫敗的情緒。

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孩子那經久不息的哭鬧,好像在向全世界宣告,我們是個失敗的父母。

於是我們開始很想要平息孩子的情緒,我們習慣對孩子說一些講道理的勸告,「我剛才真的沒有看見呀」「今天時間不行了,下次我們再……」,或者乾脆動用父母權威,強勢地說,「你怎麼回事!都跟你說了好多遍了,你怎麼還……」「這有什麼好哭的!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潛台詞是,你最好別哭鬧了,我的情緒要失控了。

長期致力於家庭教育的Patty Wipfler在《傾聽孩子》里寫,當孩子顯得「不正常」時,比如情緒低落、大哭大鬧、好發脾氣、不可理喻時,這些表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著特殊作用。如果處理得好,會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有些父母會質疑,傾聽孩子是否有縱容和寵壞孩子之嫌。尤其是孩子因為做錯事而大發脾氣的時候,父母耐心關注孩子,會不會進一步強化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當孩子哭鬧時,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我們的支持和幫助,並非讓我們認同他們的錯誤觀念或者滿足他們的物質要求。

而有時父母在情急中,常常會同意他們的某個物質要求,以便讓孩子安靜下來。比如,父母可能會用買個冰激凌或者玩具的辦法,讓孩子停止哭鬧。當孩子意識到我們的弱點,意識到自己精神和感情上的需求難以得到關注時,他們就會以不斷提出物質需求的方式來獲取我們的關注,直到我們發現孩子被「寵壞了」。

所以,傾聽孩子絕不意味著縱容孩子。孩子被寵壞的原因,多半在於我們只顧滿足他們物質上的需求(這比較容易做到),而忽視了或顧不上滿足孩子對於精神或感情上的關懷的需求。

Patty Wipfler認為,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通過呼喚父母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的宣洩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有的時候還會通過這種方式重複自己受到傷害時的恐懼),如果父母能夠給予關注和傾聽,孩子會重建安全和信心並樂於與人合作。

兒童期的孩子對於與父母的感情紐帶有很強的依賴,這些感情紐帶能給孩子以力量,有足夠的安全感去學習和人交往,並增強自信心,對生活抱有樂觀的態度,從容無畏地面對新挑戰,能逐漸增強自己的識別能力,善於解決問題。

如何傾聽呢?

第一,理解孩子的脾氣。

孩子天生是可愛的,他們容易與人相處和合作,有很強的求知慾。但他們良好的天性會被不良情緒掩蓋,受傷害的感覺會導致孩子的行為變得可惡、可怕或僵化。當父母可以在他身邊傾聽煩惱時,他將會從受害者的感覺中解脫出來。

孩子發脾氣只表明他需要傾聽,並不意味著父母的嚴重失敗,或事情有什麼不對頭,或孩子有什麼問題(當然,如果孩子在,類似的情況下重複發脾氣,也許說明你的某些行為有可能是不下恰當的)。

當一個孩子感到安全時,他才會開始發脾氣。當孩子把憤怒的矛頭指向父母時,它們是在激我們去了解他們。對於他們來說,此時此刻的父母是對他最少威脅、最親近的人。如果他們已經不相信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會躲得遠遠的,不會激烈地與你鬥爭。這個憤怒的孩子正是以正話反說的方式稱讚你,在給你的獎牌上刻著「此人不可怕,可以對他發火」。

第二,評估一下自己的情緒,此刻你是否頭腦冷靜,能夠傾聽。

孩子不會挑合適的時間和地點發脾氣。當孩子處於發脾氣的狀態時,你最好先觀察一下自己的耐心和注意力。你是否有時間?是否能不因孩子的情緒而變得煩躁不安?

當我們怒火中燒時,千萬不要勉強自己去接近孩子。在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時,要避免讓自己的情緒傷害他人。如果你感受受到攻擊或被激怒了,你的注意力就會在自己的情緒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這時你無法幫他。

如果在傾聽孩子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緒隨時調整或終止進程。你可以跟孩子說「現在我幫不了你。我不想對你發脾氣。等我平靜下來我會再回來。」 如果你的怒氣開始得太快,你也可以站起來就走。等你到別的地方發泄過怒氣之後在對孩子做解釋。

第三,給孩子以溫暖與親情,不要勉強孩子接受,但不要不斷給予。

發脾氣的孩子需要探明他不會失去你的關懷。所以想當孩子還不想向你顯露掩蓋在憤怒下的創傷時,他會用攻擊性的語言和動作將你推開。

「我再也不理你了!我恨你!我說什麼你都不聽!我永遠不會原諒你!我希望你們都死掉!」

不管孩子怎麼說,保持情緒平和,並堅持留在他身邊。

第四,向孩子解釋你為什麼要留在他身邊。

孩子可能試圖避開你,要獨自呆著。如果孩子命令你走開,你可以說「好吧,我後退幾步,可我真的想過去陪著你」。

你需要對孩子解釋為什麼在他要求你走開之後,你仍然想留下來。你的解釋應該儘可能的簡單,但在孩子平靜下來,他無法理解父母的解釋。憤怒中的孩子是聽不進任何道理的。

如果你不走,他只是覺得你很討厭。但如果你真的走開了,他會覺得你並不真的關心他。你不走是因為你愛他,你要和他一起度過他艱難的時刻。重要的是,你要告訴孩子,你正在盡你所能地接納他、愛他。

第五,如果孩子對你拳打腳踢、打壞有價值的物品或傷害他人。

孩子會把你當作上次遇到的那個威脅來對待,這能幫他處理那些深藏的意味自己是受害者和不被人愛的感覺。所以在他攻擊你的時候,你的關懷能夠讓他打開淚水的閘門,在情感上把你重新帶到他身邊。

但不要讓孩子毀壞你或他人的物品,要組織他傷害他人,因為孩子會在事後感到內疚。你只能在不傷害或不動手打孩子的前提下,及時阻止孩子的破壞行為。

允許他表達情緒,允許他用力掙扎,但要動作和情緒平和的阻止他的破壞行為(你只需要攔住他或抱住他即可)。

第六,要剋制自己說教、斥責孩子的慾望。

與憤怒中的孩子是無法講道理的。試圖表明你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只能使孩子認為沒有誰沒有真正在意他。

如果是因為你的合理要求引起孩子的憤怒(比如動畫片只能看一集,或騎車時必須戴頭盔),那此時就不要長篇大論的講道理。只需要簡單地堅持你的要求,關注他,陪伴他,留在他身邊,允許他發泄脾氣。如果你能保持親切溫和的態度,孩子最後會發抖、哭泣,然後平靜下來,並記住你的愛。

當他開始與你溝通時,表明他的判斷力已經恢復,他可以理智地跟你討論問題了。

第七,每次的錯誤都是學習的機會。

每個錯誤都是學習的機會。所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這次的問題中學習和領悟到了什麼,而不是借向孩子樹立家長的權威。所以不要對孩子說「我早跟你說過」「下次記住了吧」,這會讓孩子感受到指責和懲罰。

在錯誤中經常受到指責的孩子,在下次的錯誤中,會害怕承認和面對問題,而更容易選擇逃避懲罰。在錯誤中感受到接納的孩子,會更勇敢地面對錯誤、承擔責任,並積極地從每次錯誤中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幼小的孩子只要在他需要時就會發脾氣。有父母傾聽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不容易因受挫折而信心崩潰。在兒童時期他們已經得益於宣洩,從中增強了自己的韌性和自信心。

運用傾聽的辦法,你可以幫助孩子逐漸增長應付重要挑戰的能力。他遇到困難仍會堅持學習,面對不合理的事物,他會維持自己的正直。與嚴格的循規蹈矩相比,以上的品質會使他更成功地接受人生的挑戰。消除了緊張情緒,他經常能夠與人愉快地相處。煩躁時他能傾聽,他就也會了設身處地地同情他人,因為你正是這樣對待他的。


推薦閱讀:

兒童教育專家教你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多多成長日記20180227
[妞妞成長記(一)]:我為女兒換幼兒園
習慣決定命運:3~15歲家長看過來!
幼兒園老師應怎樣對待孩子?

TAG:兒童教育 | 育兒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