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與讀書人

媒體人與讀書人,在過去都是知識分子的地盤。知識分子的存在,是要守護人類最後的一點良知。

世界這麼大,平常人各忙各事,需要知識分子從錯綜複雜的未知世界,給予人們一點確定性的東西。說白了,就是一個跑腿的,服務對象永遠是外在於他自己的東西。

所以,判斷一個媒體人或讀書人,一定不是以他的文章閱讀量或出版量多寡來衡量,而是這個人本身的專業、認真及長久信譽。為什麼說他們是守護良知的,因為他們接收的信息或知識太多了,如果沒有良知,是很容易胡說八道而又輕易自圓其說的,比如劉小楓,你明明感覺他在胡說,可要駁倒他,對常人而言幾乎不可能,他一篇文章所涉及的書目,也許是你一輩子都讀不完的,你如何反駁?

自媒體的興盛,讓所有會用微信的人,都有意無意的成了「媒體人」,但你要真正審視他們的身份,會有一個大大的疑問。所以我關注公眾號是非常謹慎的,我會從他的標題,排版樣式,風格,圖片清晰度,甚至標點符號等細節,去判斷背後的這個媒體人,是否認真,是否嚴謹,是否專業。而這三點,是關係到此人是否值得讓人相信。所謂的十萬加文章,我只是被迫看個標題,裡面的邏輯毫無疑問是經不起推敲的。

一個喪失信譽的媒體人,他是沒有良知的,對追求一個存在的發生事實,是沒有興趣的。他已經充當了某一方或多方的買辦,他不再是為讀者服務,而是利用讀者的注意力,為己製造經濟利潤。

最近一篇很火的文章,是寫關於中國晶元的問題,作者叫梁寧,雖然我不了解作者,但從細節處可以看到,此人無信譽可言。專業媒體人告訴我,事實與議論是要分開寫的。

事實是,告訴人們當年發生了什麼,並要從多個不同信源去求證該發生的可信度。議論是,通過發生的東西建立背後的因果關係,兩者很像《新聞聯播》與《焦點訪談》,是一定不能一邊說事實,一邊大發議論。

而梁寧的文章,通篇是這樣的事實與議論柔雜在一起,雖然我不懂晶元領域,但從她的寫作方法來看,她在忽弄人。有教養的媒體人,一定不會這麼來寫,有興趣請閱讀奧琳埃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

其次,讀者最想知道的是,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就是說,請告訴我一個準確無疑的事實即可,但梁寧通過煽情,讓人感覺更像是她在替倪光南院士哭訴求情翻案……的「悲壯情懷」……而且,有意無意拔高自己與所涉及人物之間的關係,比如,梁寧號稱她是倪院士「喜歡並信任的弟子」,這麼明顯的立場,更讓人覺得梁在「洗地」。

再次,梁的文章中夾帶私貨,怎麼能在一次嚴肅面對公眾的表達里,而且事關「國家尊嚴」的事情上,宣傳自己業務上的事情呢?

縱然梁的文章有百萬閱讀,無論以後還會漲到多少,但我還是認為一文不值,她失去了作為媒體人(如果是的話)的良知,掌握那麼多信息,知道那麼多人物關係,說起話來頭頭是道,聲情並貌,幾乎無人能夠反駁,儼然一個學術界的于丹,但又如何。

推薦閱讀:

《粉絲奪寶》可能是個堂而皇之的大騙局——第一彈
account狗的日常丨雖然你不是紫薇,但我依舊是你痴心的爾康
2018新媒體8個展望:新媒體剛早晨8點,仍有大量紅利
數據新聞的力量:一張地圖推動英國從伊拉克撤軍
【時評】《緣來非誠勿擾》以炒作「還俗僧人」概念博眼球褻瀆佛教,引發信眾大規模抗議

TAG:讀書人 | 媒體從業者 | 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