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畫館輞川行(全記錄)
致敬王維隱居地輞川的書畫人文尋源之旅
[鳳凰畫館輞川行] (全記錄)田野考查-尋訪遺迹-問古溯源-尋隱訪友-寫生從游
時間:2018年4月14日——2018年4月19日
地點:陝西西安
策劃:柳青凱 執行主編:李夢
行程人員:
西安師友/何效義、周紅藝、高非、二冬、呂偉濤、高昀、王剛、邢慶仁、郭慶豐、虞正旺、巨劍、熊雙平夫婦、鄭鍇
鳳凰畫館團隊/柳青凱、程俊霞、高晴、李夢、劉宇峰、劉紅衛
人文風光:丈八溝、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沐暄堂、百塔寺、至相寺、子午谷、南五台、香積寺、白鹿原、水陸庵、輞川、輞口、輞水、鹿苑寺、王維手植銀杏樹、王維墓、王維別苑、山頂村、錫水村、陝西國畫院、西安美院、茂陵、霍去病墓雕塑、馬嵬驛、永泰公主墓、乾陵、順陵、翠華山、大峪口、終南小築、南佛寺。
[鳳凰畫館輞川行] 第一日
過香積寺
行程:何效義工作室白庄—丈八溝—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訪百塔寺—訪二冬借山之居沐暄堂—過香積寺—夜訪欣欣齋主人周紅藝
從遊人員:
西安同道/周紅藝、何效義、高非、二冬,鳳凰畫館團隊。
/ 何效義工作室白庄
13日下午結束中國文聯藝術研修院組織的延安鑄夢活動,乘高鐵到西安。效義兄直接接我到他的工作室白庄。以前在朋友圈裡看到過,就非常嚮往他的藝術道場,這此來到現場更是深有觸動。首先他非常勤奮,套色木刻、篆刻印稿、套色剪紙、木刻手稿,以及堆成山的印章,和各種各樣前所未聞的篆刻探索,數量極大,作品又是那麼古奧、本朴、新奇,極富探索精神,讓人耳目一新,嘆為觀止。尤其讓我吃驚的是他把自己的各種手稿極有規律的編輯整理成冊,堆積如山非常學術壯觀。而他的新作手繪的木刻手稿,更是奧義深遠,神秘驚艷。高非兄晚飯前也趕來看我,我借用效義兄做木刻手稿的專用箋畫了兩個小手稿分贈他們,大家一起聊天談藝至十時許而散,今天初始輞川行就有如此收穫,好不快活。明天早上,鳳凰畫館團隊工作人員及印友劉紅衛兄從北京趕來西安與我匯合,期待這次尋訪詩佛遺迹的人文之旅。(柳青凱)
/ 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
早飯後在丈八溝散步。旋即乘車前往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十幾分鐘的車程。趕到後,時間是十點開門,到的時間是九點三十分左右,不知道開不開門。大家只好耐下心來等待。
十時剛過,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工作人員打開了大門,所幸沒有落空。
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所藏漢唐石刻藏品數量並不多,一樓有兩百平米左右,分六個展廳,不足五十件展品,但件件俱是精品。漢刻虎獅,渾厚圓融,混沌中透出漢朝大氣浪漫之精神風采。唐刻塔基人物線刻,精到飄逸,唐風淋漓。最讓人留戀入迷的,還是北魏造像碑之神采,莊嚴肅穆,慈悲為懷。一刀一線,一花一佛,一石一龕,皆為有情眾生,開啟心靈慈航。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已近中午,在不舍中回丈八溝用午餐。
此次輞川行,主題就是致敬王維。來一次書畫的人文尋源之旅。來到了西安,距王維輞川別居已經不遠。終南山也就在西安的南邊。如此,站在秦川大地,這方水土,這扇厚重的人文歷史大門,需要慢慢地打開。放下一切,用心致敬。(劉紅衛)
/ 訪百塔寺
下午兩點半從丈八溝趕赴天子峪二冬的借山之居,半途經百塔寺。百塔寺位於西安市終南山北麓長安區王莊鄉天子峪口,地勢高敞,視野遼闊。
寺內有1700年的最古老一株巨大銀杏寺,古茂森然,惜原寺已毀,新寺格局甚小。
/ 訪二冬借山之居沐暄堂
沐暄堂主冬子(張二冬),是一位出生於87年的青年畫家兼詩人,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他在終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處廢棄老宅的20年使用權,又花了幾千元置辦家居用品和改造房屋,就此過起了親近自然的山水田園生活。2015年,他將自己在山裡的閑居日子發布到微信,引起了轟動。繼他的現象級暢銷書山居生活志《借山而居》後,又出版了新書《鵝鵝鵝》。
從山腳盤繞二十分鐘方才看到冬子的摩托車停點,我們從此下車,開始攀爬,又十分鐘方才看到冬子書上講的鳥窩,很快就到了冬子兩個院子的真境。盤山又爬山,人都有些虛脫,方才感悟住山之不易與寂寞。一下子冬子的狗、貓、雞、鵝,種的菜,房間里的樸素之美,一一對應了他書中極其微觀微妙的情感世界。看了他的山居,我不由地說,冬子住山之處就是他對自然本心的持守,如果像別人弄成傳統文人的風雅狀,可能就不會這麼生動了。
與冬子為鄰是高非新租的三間房,我建議他做成的一個美術展示空間,內部清空保持牆面與地面的原裝,加上掛鏡線和射燈即可,絕對原生,展示出作品來反而高級精彩。
喝過冬子的茶,他帶我們去山頂,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大家在山頂上行走,我在後面拍大家,感覺美極了,很有大家一起從游山林的自然自在。到山頂看到有人在做滑翔飛行。山頂視野開闊,周邊山勢雄偉壯闊,至相寺、子午谷、南五台盡收眼底。我拍了很多照片,應是很好的構圖,可謂自然滌胸的好畫。
/ 過香積寺
下山後路遇香積寺未入,卻可以想像王維《過香積寺》的詩境………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 夜訪欣欣齋主人周紅藝
晚飯後夜訪欣欣齋主人周紅藝兄,大家喝茶聊天看畫。對紅藝兄的藝術久有心依,卻一直沒有謀面。我是閱讀他的作品主動聯繫他的。我喜歡他作品中無處不在的自然律動與經典精神,在他筆下逸筆蒼蒼和秀潤清麗可以同時出現在一件作品中,這是非常可貴的。
[鳳凰畫館輞川行] 第二日
歸源輞川
行程:進入白鹿原—水陸庵—輞川—鹿苑寺—王維手植銀杏樹—王維墓—王維別苑—山頂村、錫水村寫生—夜訪呂偉濤工作室福進堂—參觀魏窯
從遊人員:
西安同道/周紅藝、呂偉濤、高昀、王剛,鳳凰畫館團隊。
致敬王維 心向輞川
/柳青凱
今天去輞川。
近年來隨著對書畫藝術的深入,讀多看多了傳統山水人文中的山澤之想,林泉之好,免不了會有山林之夢,隱士情懷。之前我做過「賣畫買山」 盛世書畫邀請展暨當代書畫的價值體現與人文擔當論壇,是我做為書畫工作者之於職業與理想的追問與表達。「以夢為馬」當代書畫邀請展暨當代書畫的社會責任與人文夢想論壇則是書畫人的擔當與精神歸屬的踐行。
帶著這些猶如使命的人文夢想,隨著閱讀與實踐的進一步深入,讀多了歷代文人高士的精神世界,逐漸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與發於初心的嚮往。
《詩經》是人類生活藝術的本真色彩 ,《楚辭》是以屈原為代表的個體文人的浪漫神想。到了陶彭澤的南山,人們開始找到身在田園的悠然存在感,從而形成文人高士安於林泉,心繫林泉的山澤之親。之後的王維、林和靖、蘇東坡,以及一大批晚明文士對於山林經濟的嚮往與經營,人們以詩書畫印,書齋生活,田園營置,修書弄琴的生活方式,向自然與本心致敬,形成強大中國式的高邁從容、磊落無礙傳統士人的林泉精神,隱逸夢想。
在張岱的詩中,常常會出現他對古賢林泉精神的著筆。在他寫給祁彪佳寓山園林的五言詩中我讀到這樣的句子:一說是南山,便想陶彭澤。??未讀輞川書,先得輞川句。……每日面對這樣的千秋文史,人不自覺地會堅定一些信念,那就是先賢逸士們無限光明的敬畏自然,親近自然,發於本心的爛漫與從容,我謂之中國傳統文人至高無上的對文人精神的追尋……
因此我想到了盛唐詩人王維千年之前在終南山深處的輞川別業,讀他的《輞川集》,那麼多置身山林的文字畫面,我們可以從他的詩中想像那幽古靜寂的畫面……
所以我們一行人就有了這次致敬王維隱居地輞川的書畫人文尋源之旅的從游。(柳青凱)
/ 進入白鹿原
車輛剛行駛出西安城,坐在副駕駛的周紅藝老師便為大家介紹,現在所看到的就是白鹿原。
/ 水陸庵觀佛聽水
水陸庵系六朝名剎,1996年公布為全國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水陸庵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被譽為「天下第一立體彩色連環壁塑」。壁塑群把繪畫、圓雕、浮雕、樓刻藝術手段容為一體,在牆、梁、柱上鑲滿了三千七百多尊人物及自然界萬物的塑像,被喻為「壁塑瑰寶」。
入內不讓拍照,網上倒有豐富的圖文可查。庵並不很大,壁上的三千七百多座泥塑實屬壯觀,更重要的是極盡巧思與匠心,細緻入微,天機生動,氣場磅礴。
入庵後園林,見一亭,邊有大小石塊散落疊灑,簡有疏致,極具山林氣象,散步其間,大有高士散懷之想。亭後是院牆,牆外有大溪,溪水遠山雄偉,水聲潺響,此水陸庵名稱之由也。(柳青凱)
/ 進入輞川
離開水陸庵,直入輞川,山勢漸緩。昨晚與友人聊天,講到輞川的風光與風水。人說輞川風光並不可比周邊其它地方,然正因此處山勢稍緩,山下坡原開闊反而宜居,周邊山圍水抱,真可謂風水寶地。一千多年,人跡變更自無明顯痕迹可尋,然可以遙想當年,四野茫茫,山木菁華,無現代社會的世俗雜陳,那輞川別業之盛,遷想可見也。
/ 致敬王維(瞻仰王維手植銀杏樹、祭奠王維墓)
紅藝兄說:看這就是輞川。相比周邊山水的雄渾,輞川的山水的確溫存很多,山下村居也多,順著溪路,一路前行。
不覺間鹿苑寺已到,其實就是王維手植的銀杏樹。樹後五十米有王維墓,余採摘邊上的野花獻上,三叩首拜奠,又與同行的師友們留影以致敬仰。
這應是現在王維輞川別業可以尋到的遺迹了。雖然簡樸瞭然,在我心中卻最重最重。大家心裡也有重重的敬意!
銀杏樹外是一處廢舊的工廠,廠房很大,空置已久,無人其中,荒空凝重,在王維遺迹後面,雖然是工業文明的冷涼,然其建築的宏大與壯觀卻是另一種輞川別業的隔世存在,別有難以名狀的的詩意,叫人思接千古,懷想當年……
山溝的對面應是舊工廠的配套生活建築,幾進院落,一排排又一疊疊半掩在山角下的山林中,一個煙聳像古塔一樣,兩三片院落非常入畫,與我去年靠想像畫的輞川系列竟有源緣上的暗合。我當然要多多拍下照片,這何嘗又不是我們要來朝拜的輞川盛景……(柳青凱)
/ 在輞川寫生
兩日行程中聽當地老師介紹最多的,就是哪一處寺院是佛教某宗的祖庭。作為書畫人,輞川也可視作書畫祖庭,除了尋古溯源外,寫生創作自然也是主要。午餐後周紅藝和柳青凱老師,鋪紙研墨,將山景記錄在紙上。
下午全部計劃寫生。從王維遺迹不遠處,沿輞水行進,前後來到了輞口、新建的王維別苑、山頂村、錫水村三處寫生。輞水將土地分為兩岸,岸上零星錯落著二層民居,連接民居與岸上路的是村民用水泥板搭成的石板橋。山勢緩慢向上,山體樹木茂密,層次清晰極適入畫。同行的老師各自找自己的最佳位置開始寫生。(李夢)
我和紅藝兄商量,下午就不去其它地方了,就近寫生。幾天沒畫了,借著朝聖輞川的激情,我畫興大發。在離銀杏樹不遠的飯店裡午餐後紅藝兄先鋪開陣勢。我也乘興畫了三張,一張畫銀杏樹對面的舊工廠的配套生活建築,幾進院落,把這裡想像成輞川別業,一張畫銀杏樹,一張畫廊王維墓,筆墨簡單只能算做記錄。
不遠處我看到輞口岸上有一處新修的景點名曰王維別苑,我們停下開始畫,此處房舍有三四組,有樓牌二,亭二,房舍兩三排,半隱於樹木之中,苑區建築參差穿差,背山面水,風水甚好,有點輞川別業意思。我認真畫了一張,各種手段用上,基本把想要的東西畫出來了。
再行一二里見一空置的大院落,房子與高樹穿插其間,樹有兩三極高者,又有四株還未生葉,四處枝丫聳立與古挺,與房屋成縱橫之美。我一連畫了六七張,一張比一張快意輕鬆。
之後又去輞水東岸坐定開筆。景色不如上一個地方。卻有十一棵高樹,附仰有致,我就以此樹畫了幾張稿,越畫越順,進入忘我之境。下午一共寫了十五稿,滿意度在60%以上。前幾張還是拘束的,到第七張時逐漸放開,用大小一致的小張畫了十張,挺有系列感。寫生的好處是,筆雖急就,然真面丘壑下筆自有著落底氣。今天寫生與平時不一樣,朝聖般的深情貫於筆端,山林之氣撲面而來,多少總會有點當年王摩詰先生的詩意聯想。
同行的朋友除了鳳凰畫館的工作人員,還有一同從北京來的劉紅衛,我們有同鄉之誼,他專門刻佛造像印,幾年來參學考查過全國上百個歷代石窟雕塑非常虔誠,這次也按耐不住,畫了兩張,畫有陳子庄的味道,只是來到輞川寫生,多了幾分縱逸。還有西安的王剛兄山水承長安畫派,所繪以渴筆寫之,蒼茫厚實,他本沒帶畫材,向紅衛兄借來紙筆,兩張稿子畫的老到,逸邁。
周紅藝兄常常在終南山裡寫生,畫具準備的非常專業,此次輞川行他和聖度文化的鄭楷兄反覆討論幫我們設置了一條最佳路線。毎到一處他總是提前坐下開畫,筆老畫逸,雖是小稿,完成度卻很高,一下午畫了五張,他說平時寫生也就畫上兩張,今日所獲應是詩佛王維所助。(柳青凱)
/ 晚餐輞川山溪中
晚上在輞川山上用餐,飯菜端上來了,我還在寫稿,進入忘我之境,最後專門急就兩個小稿送給一起同游的兩位女士。一是紅藝兄的朋友田女士,全程陪同我們做嚮導,一起分享輞川的地理人文。一是我們畫館的老朋友高昀,她得知我們來西安,非常高興,給予我們極大的幫忙,在路上準備了各種水果,真是貼心,大家一起大有一種從游山澤的快意。晚飯後天氣已涼,暮色中的輞川更顯渾穆沉鬱,聽著湍急的錫水溪聲集結返回西安。
今日之行是我們輞川尋源之旅的高潮和主要目的,收穫非常!返程的車上我才感覺到疲倦,一天來,行走、祭拜、懷想、寫生,多麼豐富厚重的一日之跡呀……(柳青凱)
/ 夜訪咸陽呂偉濤工作室福進堂
晚上回來後,紅衛兄提意去咸陽偉濤兄的工作室喝茶。心想咸陽是另一個城市,誰知開車25分即到。進入畫室即見鮑賢倫老師題寫的福進堂齋名,一下子讓我倍感溫暖。偉濤兄謙虛勤奮,今天也一同朝聖寫生。他畫的《廢都系列》今年在朋友圈裡引起現象,生活氣息朴茂濃郁,黑色濃彩的筆墨建築里生活著活色生香的人生歡喜,香艷直接,直面人性。(柳青凱)
/ 參觀魏窯
很晚了偉濤兄又帶我們去參觀魏庚虎先生著名的魏窯。位於藝術區的魏先生的道場空間極大,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工廠,裡面堆滿各種藝術品,裝裱、瓷陶、木器、刻字、斫琴,做著很多事,收藏極富,可見一個人的精力和匠心,叫人嘆為觀止,西安這樣的地方真是藏龍卧虎,厚重肥沃。(柳青凱)
[鳳凰畫館輞川行] 第三日
龍首原上
行程:龍首原訪邢慶仁先生—陝北的獅子 訪郭慶豐先生—夜訪藏友虞正旺先生
從遊人員:
西安同道/邢慶仁、郭慶豐、虞正旺、周紅藝、呂偉濤、何效義、高非、二冬,鳳凰畫館團隊。
龍首原訪邢慶仁先生
/柳青凱
在藝術審美上,我必須從自己的認知出發。陝西的當代畫家我首推邢慶仁先生。2014年母親生病,小兒子即將出生,我開始了關於生命存在感的思考。對家鄉村莊我出生的地方的想念成了平素的日常。我是要畫自己的村莊了。
所以我開始尋找同樣畫家鄉,畫村莊的畫家。邢慶仁老師充滿神性的畫面自然就進入了我的世界。淘寶、孔夫子舊書網、京東商城,我幾乎買全了邢老師可以買到的書。同樣也寫詩,同樣來自農村,他在畫中人物的設置與處理對我來說是詩性、神性的吸引和召喚。看他手稿,我開始明白,作品中暗藏的玄機與力量才是藝術的本質,才是超越形式與畫面的生命性。
因此,我對邢老師作品的喜愛與學習是發於初心的敬畏。其實骨子裡我是一個內秀的人,越是自己喜歡欣賞的老師,反而並不一定主動聯繫靠近,是要保持一種神秘感,亦或是在等待機緣。所幸的是這次輞川行與西安同道一起從游,前天訪周紅藝兄時談到邢老師,我說出自已的認識和淵緣,周兄立馬就幫我聯繫了邢老師!
下午我們來到邢老師畫室龍首原,正逢他把工作室的地面拖的乾乾淨淨的,讓人有一種倍受禮遇的感覺。周紅藝、何效義、呂偉濤、劉紅衛諸兄,以及編輯小劉,我們一行六人圍坐一起聽邢老師聊天,從長安畫派到朱新建,從龍首原到輞川,邢老師以最樸素的語言講述著來自老百姓的生活藝術,聽起來活色生香,又直面本心,非常受用。我們聊到詩歌、手稿、地域、人文,他總是從生活的熱情出發,以最帖切最本真的言語表達觀點,一口西安普通話里充滿著樂觀與幽默。
我拿出自己的作品集向邢老師請教,竟然發現邢老師也喜歡詩歌,有兩個標題我們竟然都寫過。這就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深聊下來,雖然邢老師已是代表一方的大家,卻以最樸素的方式和我們交流,使我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邢老師的畫純粹深刻、生機勃然,真實不虛,色彩沉鬱又生鮮,筆墨有漢刻石雕之渾然無礙,寫實主義、象徵意義與寫意精神一紙同生。更重要的是他的畫中有神性宗族天然生命的頑強與熱烈,又有人文哲思的純粹乾淨和詩性的堅定與爛漫。他的手稿,天然、隨機、感性、真摯、熱烈,是生命力的詩性燃燒,是哲學思想的張力綻放。
因為這樣的理解我們的談話自然是暢通的,更多是聽邢老師講,他的陝西口言與我們老家的口言有異曲同工的樸實而更具鄉土氣息,他講話的內容更是把樸素朴茂樸拙的農事民風,農耕生態以直面大地的生動將兩個婆姨的暗罵講成藝術哲學的大境界。
兩個小時很快,我把自己的作品集拿出來請邢老師指導,他竟一首詩一首詩的讀,我們都有關於鄉土的生活之詩自然有共同的話題。我畫村口、畫輞川、畫鳳凰高士,一一和邢老師彙報我的作品裡對他的藝術的學習和借鑒,我說邢老師的作品給我的影響是超越形式的思想與精神感召。
陝北的獅子
——訪郭慶豐先生/柳青凱
上午高非兄聯繫,他建議我們拜訪邢老師後可以去西安美院郭慶豐老師處看獅子,晚上郭老師請我們一行人吃飯。效義兄說在西安國畫看邢老師,油畫看郭慶豐老師,他們兩個人同樣是西安美術界的高峰,於是我就想高非和郭慶豐老師是什麼關係,讓我們晚上去打擾,還讓郭老師請我們一行十幾人吃飯,也可見郭慶豐老師的待客之道。以前對郭老師的作品有過接觸,看得不多,但印象深刻。
看邢老師的微信朋友圈,第二條就是他轉發的郭老師油畫,可見二人的交情,郭老師說他和邢老師一年也見不上幾回,但兩人之間很有藝術上的默契,這讓我非常感慨。首先我認為西安的藝術界,至少在純粹的藝術家中,賈平凹老師和邢老師之間那種惺惺相惜,邢老師和郭老師之間的欣賞互動,一個城市裡的藝術高峰,能相互的欣賞和推崇,在其他城市是難以見到的。還有就是西安藝術家們的熱情和真誠。他們對待客人的熱情好客,會讓你感受到他們背後的皇天厚土。
我們一行人在西安美院附近的蕎麥園餐廳會合,周紅藝兄有事沒有參加,何效義兄,呂偉濤兄,劉紅衛兄,鳳凰畫館三位編輯,我家夫人和小寶,我們先到,與郭老師開始暢聊。
郭老師是陝北人綏德人,知道了他的家鄉,對他的藝術就好理解了,他做原生藝術研究,對陝北的剪紙、石雕、木刻等民間藝術是集大成的學術研究專家,同時,他又是享譽全國的油畫大家。他的作品中可以見到陝北剪紙和陝北石雕特有的神秘和厚重,還有陝北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陝北是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是一片特有的濃郁的中國式神性道場,這片土地的生命力讓這裡的民間藝術充滿神秘的神性和與眾不同的地域色彩,這裡又是中國近現代史革命的聖地,一代人浪漫的革命理想與這裡生命式的古典傳統在郭慶豐老師的作品中得以完美的融合。他的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莊子的逍遙遊,看到屈原的吟詠和狂歌,看到山海經里神秘的鳳凰和天馬,還可以看到聖經故事裡的天使,以及更多的來自作者故鄉的夢幻和神化夢幻,亦或是來自他對村莊及童年別有洞天冥想和幻化。這樣的創作理念,讓他的畫非常自由,大幅油畫中的人物怎麼附仰飛翔都是合理的。
酒喝到高潮處,高非和二冬也來了。你會看到這一行人的聚匯是多麼的應該和必然。酒後,我們來到郭慶豐老師的工作室,確如高非兄講到的「獅子王國」。陝北的獅子刷新了我對獅子石雕的認知,大大小小几百個獅子,與我們平常看到的古典石雕差異很大,有的獅頭是方的,有的獅頭打著格子,還有的獅子像是從非洲來的。我說我們明天要去看茂陵石刻,郭老師拿出一個高古的石獅給我們看,又把雕刻這種石雕的民間用義,民間的神性,巫術意義和象徵生命的民間色彩,講得得非常深入學術,讓我們與他的作品中浪漫的生命色彩和神秘的哲學意義,有了可以對應的參照。
夜訪藏友虞正旺先生
/柳青凱
因為行程太緊,對鳳凰畫館非常支持的虞正旺虞總,本來約好要請我們吃飯的,結果只能等從郭老師工作室出來後,再去他的公司喝茶。我和紅衛兄一起,虞總也買過紅衛兄的印章。
作為畫廊和我們代理的藝術家一起去見藏家,我覺得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鳳凰畫館是一個為社會藝術服務的平台,為藏家服務,是我們最大的職能。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寫過《三個尊重》,在書畫市場里首先要尊重藏家,因為藏家拿的是真金白銀,藏家收藏藝術品,是要在這件作品中看到與自己對應的東西,是審美的需要,是精神的認同,甚至在作品中看到自己,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虞兄收藏,只收不出,也正是因為我們的藝術品收藏的相同的認識和理念,對藝術品收藏的共同認知,讓我們之間建立起精神層面的相互支持和信任。此次輞川行尋師訪友,追源慕古,下午拜見邢慶仁先生,晚上與郭慶豐先生暢談,晚上與虞兄神聊,今天的主題就是拜訪賢達,感受西安當下藝術家和藏家的藝術狀態和精神風貌,向他們學習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真誠,是我們這次輞川行朝聖致敬之旅的另一種極富意義的收穫。
[鳳凰畫館輞川行] 第四日
漢唐氣象
行程:茂陵—霍去病墓石雕群—馬嵬驛吃驢蹄子面—永泰公主墓—乾陵博物館—乾陵—乾陵御道—石獅子—六十一蕃臣—無字碑—順陵
從遊人員:
西安同道/巨劍、熊雙平夫婦、呂偉濤,鳳凰畫館團隊。
/ 茂陵
茂陵位於陝西省咸陽與興平之間的五陵塬上,距西安約40公里,是漢武帝劉徹之墓。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其周圍還有20多座陪葬墓,如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等歷史人物的墓藏。
茂陵總體地理風貌,為黃土高原中的渭河平原黃土地貌,南北參差不齊,錯落有致。
在茂陵東北約1公里處是茂陵博物館,該館是以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聞名的西漢斷代史博物館。館藏文物4100餘件,國寶文物14件。其中石刻伏虎、鎏金銅馬、秦漢畫像、青玉雕鋪首、四神空心磚、文字瓦當等更是其中的珍品。霍去病墓前石刻藝術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其雕刻手法簡練,借石擬形,渾然天成。
/ 霍去病墓石雕群
霍去病18歲隨大將軍衛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屢勝。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功。公元前117年,24歲的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
漢武帝為了表彰其功勞,把其冢修的像「祁連山」一樣,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勛。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六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死時僅24歲。為了紀念這位青年將軍的赫赫戰功,漢武帝特為他修建了這座形式象徵祁連山的墓琢,並在神道兩側安置馬踏匈奴、卧馬、躍馬、石人、伏虎、卧象、卧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馬踏匈奴最為著名。
/ 馬嵬驛吃驢蹄子面
馬嵬驛是一個民俗文化產業園區,裡面民俗風情濃郁,其內食鋪林立,唯驢蹄子面聽來奇怪。偉濤兄是當地人,他建議說這面好,面做的時間長,我們又去別的店弄了好幾種小菜。面上來了,像是油潑面,吃一口感覺就來了,咸香可口,面質厚實,當餓地很。
熊雙平兄家中有事,3點要回去,我們就此別過。
飯後在街上閑走,各種商肆無不極盡手段,不講道理地堆砌裝飾,大紅大綠,瓜果農具,水車布機唐三彩,五穀雜糧,琳琅滿目。偉濤兄說這裡是謊誕藝術,其實就是集大成的民俗,是老百姓的藝術館。(柳青凱)
/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在乾縣北原,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名仙蕙,字穠輝,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駙馬都尉武延基。701年,永泰公主死於洛陽,時年僅17歲。根據墓志銘記載,永泰公主因難產而死。但據司馬光《資治通鑒·則天順聖皇后》中載: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於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殺。
墓內壁畫豐富多彩,墓道、過洞、甬道和墓室頂部都有壁畫。前墓室象徵客廳,壁畫以著華麗服裝的侍女為主。這些手中拿著各種生活用品的侍女體態豐盈,神態各異,有的似乎在悄聲細語,有的似乎在點頭讚許,有的則在環顧四周,他們彷彿正行進在路上,準備去侍奉主人。後墓室墓頂畫有天象圖:東邊是象徵太陽的三足金鳥;西邊是象徵月亮的玉兔;中間是銀河,滿天星斗,顆顆在天體中都有固定的位置。
/ 乾陵博物館
乾陵懷古
劉紅衛
千年古神道,將相兩眾從。
荒草掩路徑,野雉叢中鳴。
無字碑石在,有山土木榮。
盛衰平常事,落日伴歸程。
/ 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乾陵玄宮即位於北峰之上。梁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
乾陵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3月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
/ 乾陵御道
乾陵御道是主陵兩側對稱列置的石刻,依次為華表一對、冀馬一對、駝鳥一對、前有牽夫的立馬五對、執劍的侍臣十對。
/ 石獅子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 六十一蕃臣
乾陵引人注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 無字碑
無字碑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於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 順陵
晚上從乾陵回西安,計劃順路到順陵看石刻的,到了咸陽機場附近,天已經完全黑了,只好改變計劃,直接回西安丈八溝。
有時候,就是順其自然,當一切該來的時候,自然就來了。緣份不到,縱是眼看著就在跟前,卻難相見。今天,順陵的緣份,還不到,也只好期待更好的機緣了。
剛好,今天看到朋友圈有朋友發順陵的圖片,借圖觀石,感悟大唐雄風,也聊寄未至之憾!(劉紅衛)
順陵,是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位於咸陽城東北20公里處渭城區底張鎮韓家村。楊氏死於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禮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追封楊氏為孝明高皇后,改墓稱陵。唐玄宗即位後,下詔削去楊氏孝明高皇后稱號,仍稱太原王妃,將順陵改回王妃墓,但後世習慣性仍以順陵稱之。
[鳳凰畫館輞川行] 第五日
山居終南
行程:過翠華山—進入大峪口—客終南小築—從游南佛寺—居山寫生
從遊人員:
西安同道/呂偉濤、鄭鍇,鳳凰畫館團隊。
/ 過翠華山
翠華山位於西安市城南30公里的太乙峪中。由於峪口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修的太乙宮,又稱「太乙山」,傳說太乙真人在此修鍊,而得此名。
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峰頂的湫池。湫池群山環峙,碧波蕩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在盛夏仍堅冰垂凌,風洞則四季寒風颼颼砭人肌骨。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
/ 進入大峪口
峪口位於長安區引鎮大峪口村,距西安市區45公里,峪由北而南依次有冷水泉、獅子茅蓬、蓮花洞、天賜頂、甘花溪等景點。
客終南小築
/柳青凱
應該是三年前,鄭鍇兄的雜誌《聖度》,剛剛創辦時打電話給我,要幫我們鳳凰畫館做免費的公益廣告,在書畫圈,同樣是以個體的能力做雜誌,我們也曾經給一些同道做過公益性的免費版面。然而要給我們免費做廣告的,並不多,因此我對鄭鍇兄印象深刻。兩三年過去了,聽聞他做了很多事,特別是去年南山畫社在邢慶仁老師的帶領下應西湖畫會的邀請去西湖畫會辦展覽,他們一同在西湖上寫生。為此,心明兄他們還專門為此做了一本《西湖畫報》專刊介紹。前天去見邢慶仁老師,我又拿到了一本。那次西湖行鄭鍇兄更是專門做了一本書,圖文並茂,有對話,有採風,有寫生,應該是長安畫人與西湖畫人的一次深度互動。我與心明兄近。今年春節,我去西湖,又聽到心明兄聊起。前幾天,安排輞川的行程,我專門向心明兄彙報,他又特別推薦,說可以到鄭鍇兄的終南小築寫生。因為前面的行程提前幾天都安排好了,但是我還是把行程的最後一天安排在終南小築山居寫生,作為此次輞川的最後一晚。
我平常寫生最怕人多的景點,終南山很大,一般畫畫的朋友應該不會去我喜歡的地方,但是終南小築卻迎接過很多大畫家。雖是一個小山莊,劉進安、邢慶仁、崔海、齊劍南、章耀、金心明、明瓚等都來過。終南小築在鄭鍇兄近一兩年的經營下,把原來的農家樂提升成全國畫友來終南山最理想的寫生基地。終南小築像是民國時期的山林別苑,依山而建,沿階梯上山院子一個連著一個。坐在小築里的水上亭,聽著腳下溪水的流淌的聲音,一下子便有了身在山林的存在感。
中午飯後我們就迫不及待的在門口的河邊上畫起來,剛一開筆,感覺很困,很難用心,便躺在岸邊小憩。潏河水流湍急,溪水轟響,是我最喜歡聽的聲音,在這秦嶺深處,出門便畫,是多麼難以描述的快樂。雖然很困,但躺下了卻難以入眠,因為畫畫的事兒在催著人。假寐片刻便又精神起來。
同行的偉濤兄竟然躺在溪流的大石頭上睡著了。編輯小劉也跑到溪水裡的大石頭上躺著,紅衛兄也找了個地方寫生,一坐著就是半天,我在岸邊換了好幾個地方畫有三四張,大概有一兩個小時,4:30左右,幾處看點全部畫完,我們一行人在鄭鍇兄的帶領下步行去不遠的南佛寺。
從游南佛寺
/劉紅衛
中午,到達終南山終南小築,吃過午飯,沒有休息,青凱兄、呂偉濤兄和我帶上寫生的工具,到門前的小溪傍尋地兒寫生。
山間清風拂面,溪聲潺潺,寫生畫水,臨樹繪山,入的此境,忘卻塵世凡間,真是聖地仙山。
不久,終南小築鄭鍇兄招呼團隊上山,去山上的南佛寺。
南佛寺距離終南小築不遠,步行20分才到去南佛寺的路口。路標指示到南佛寺600米,想來也不是太遠。問鄭鍇兄,才知是山路,是登山向上的距離。登山到半途,已渾身是汗,氣噓喘喘。在山道邊撿拾樹枝,權當策杖,省力不少。
走了好遠才抬頭看到藏在深山高處的古寺。南佛寺,相傳是李世民的母親出家的寺院。
寺門前,大石上刻南佛寺大字,看落款,是西安著名書家李成海先生手筆。
進得寺門,古寺依山傍溪,青磚灰瓦,樸實低調,看不出皇家寺院的氣派。在新建的殿堂傍,有台階近百,古迹無疑。由此,可見寺院歷史。上了台階,台地上荒草叢生,有殿荒蕪,殿頂破落。殿內雜物堆積,所塑造像,似是近代所塑民間造像,也已損壞多多。
出了廢殿,復下台階,向寺後行進。半山壁崖間,有石徹房二間。問:可是寺內師付或傳說中的隱士所居?無人了解。到了大殿,殿內供養佛菩薩,俱是緬甸白玉所塑,禮敬諸佛菩薩。出大殿,過溪橋,到寺後一院落休息。此院有殿堂,供奉民間神聖。
天色己晚,在師傅處討得水喝。再看山壁半崖石屋,終是不甘,一人攀崖而上。路在石上鑿梯,直上直下,心驚膽顫。上了石屋,內里又是近代所塑民間造像。屋裡有山洞不深,似因難上,所以人跡罕至。了卻心愿,復下山梯,腿軟心虛,後悔登高。手抓山石,腳蹬石凹,終至路道,已然渾身虛汗淋淋。
今日是鳳凰畫館輞川行的第五天,也是最輕鬆的一天了。團隊所有人員和同道好友,歡聲笑語,每個人都非常的開心。
上山容易下山難,手持木杖,看腳下石階,不敢大意。歸途中詩意突現,隨口吟詩一首:
終南山南佛寺
路遇南佛寺,尋道復登山。
聞聲不見人,抬頭一線天。
拜佛虔誠在,頂禮心念間。
晨鐘暮鼓裡,回頭俱是岸。
居山寫生
/柳青凱
今天的行記,我和紅衛兄商量,請他來寫南佛寺。因為他刻佛像印,又是居士。對寺院有特殊的感情,我因寫生,走得慢,鄭鍇兄陪著我走在最後。
小寶今天身體不太舒服,但爬山卻很有興緻,在爬山的半路上老婆把孩子交給我,上南佛寺一路都是階梯,600米長,走起來卻很不簡單。山路下面,便是溪流和瀑布聲,像終南小築一樣,但更有山林氣象。每次登山我最愛山行的狀態,沿路拍了很多大家走在階梯上的照片,可以回去照著寫生。快到寺廟的時候,有一兩處舊禪房,因為太累,不想走了,鄭鍇兄說還有50米,不去你會後悔的。到了南佛寺,一行人與寺內和尚聊天,寺里還有十八般兵器,同行人一邊玩耍,一邊向和尚討水喝,還有一處梅花樁,紅衛兄上去演練一番,小寶由她媽媽抱著也有興緻地上去走走。
我坐在階梯上開始寫生,寺內新舊建築皆有可看是處。新建築灰瓦碧牆,寺舍,門樓間有竹木可做文章。鄭鍇兄建議,我到後山上畫寺,我從寺院里看山畫了一張,又從高處看寺院畫了一張。
近一兩年,我開始關注山水中憑欄的景緻,從山上看寺院正好有一處憑欄,在兩個院落之間饒有古意。進寺後,我一直在寫生,他們或訪舊廟或與寺內居士聊天,女孩們自拍美顏。約一兩個小時,天色將晚一行人下山,我越畫越帶勁,他們都走到山下去了,我還在半路上。最後一張很有意思,筆簡意濃,我便與實景一起發在朋友圈裡。 回到南佛寺下,路上已看不見他們了。我一個人慢慢地下山,臨溪走來被溪聲陶醉,選最佳的位置錄了兩個視頻。
等回到終南小築,偉濤兄返城,此時山風大起。在院中,我又鉤了兩個小稿,飯後鄭鍇兄約我們到茶室,邊聊天邊寫稿件,邊收拾今天寫生的十五張小稿。從晚上8:00多,一直到夜裡12:00,山風越來越大,室內燈火溫馨,香茶玲瓏,此時景況才是山居的最佳狀態。品茗寫稿,伴著風聲可以想見室外的深山幽谷,可以想見終南山的五千隱土,不知他們是否正在誦經,或是打坐。
[鳳凰畫館輞川行] 第六日
不如歸去
行程:宿終南小築—上獅子茅棚—日日揮刀的人—不如歸去
從遊人員:
西安同道/呂偉濤、鄭鍇,鳳凰畫館團隊。
/ 宿終南小築
入夜後山裡起了風。沒了太陽的摻合,山和天褪去外套相擁著融進黑夜。
都說詩人是最善於說謊的,夜豈不更甚。巨大的黑色垂幕由無數個寫著「浪漫」的碎布拼成。
柴犬於不同方位進行著語言交流,泉水與陡石搏鬥後的喘息聲仍是主調,星星無論大小都有閃爍的本領,我只想知道那顆不怎麼閃的屬於誰?
昨夜雖趕稿至丑時,但有山間自然的相伴,也得了個好覺。
山裡的清晨,一切都是新的,像是自然故意慰勞給願意跋涉的人。空氣是新的,陽光是新的,草木是新的,就連昨晚剛道再見的同伴都像是煥然一新。
終南小築民宿老闆鄭鍇老師已為客人準備好早餐,玉米稀飯,酵頭饅頭,豆豆鹹菜炒辣子,辣炒土豆絲,炒芹菜段。自然,原生,又獨特。最特別的是酵頭饅頭,大而實,挺立飽滿,味道極佳。據鄭鍇老師講,他家的酵頭饅頭每周一會做好一周的所需量,山下的山民們拿著盛具上來,一買就是一二十個,非常受歡迎。酵頭所採用的方法是將第一次食用的酵面留有少量的麵糰,作為第二次的老面酵頭,這樣周而復始,現在用此法做饅頭的已經很少了,所以酵頭非常難得。
吃過早餐後,收拾行李下山,向路徑的另一處景點「獅子茅蓬」行去。(李夢)
/ 上獅子茅棚
獅子茅棚,在西安市大峪鄉境內,距離西安約40餘公里.大峪:原名義谷,後人稱大義谷,簡化為大谷。
獅子茅蓬被《空谷幽蘭》的作者比爾.波特在書中提及後,使得10多年來眾多的登山者、驢友年復一年地登上獅子茅蓬去朝拜,去朝拜絕世高僧----虛雲和尚曾經修行的地方。但事實上虛雲和尚只是在1901年在此結茅修行了兩年。
走過一座石板橋「終緣橋」才真正開始去獅子茅蓬的路,山路狹窄,猛然拔高,不時有石塊凸起,十分險峻。
因趕車程,未能登至獅子茅蓬,與半山返程,在溪水中合影留念。
日日揮刀的人
/李夢
提到西北,我腦海里首先浮現兩個詞「質樸」和「力量」。通常語言是鑲嵌在畫面中出現的,二者相對應的畫面背景為「土地」與「刀劍」。將這兩幅標著註腳的畫面拼疊後,從畫中立刻跳脫出一個清晰的西北漢子的形象,來者便是何效義。
何老師的故鄉是甘肅通渭,他整個人的立體形象便是「西北」二字最生動的解釋。高大的身板接近魁梧,五官強悍嚴肅,然並不顯粗獷,交流淺笑時,還會表現出羞澀、和善的神情。雖已進中年,但順著未經修飾的絡腮鬍仍可窺見少年骨像;簡單的白色T恤外套著一件設計精巧的藍靛色套衫,足可見他樸實的踐行中仍不失對精緻的追求。這一點同樣貫穿在他的藝術中。
白庄是何效義老師的藝術道場,早在照片里見過那些白牆、木樑、陶罐、乾花、筲箕。實話講,粉刷打磨後的白牆與這些極具民族性和農耕色彩的單品並不十分搭配。但經牆上的篆刻印稿、木刻手稿,及案頭正在創作的作品巧妙的調和後,整體空間並不顯得格格不入。若這樣解釋還是化不開視覺尷尬,那我願意理解為,何老師工作室的搭配設計,要的就是一份視覺衝擊感,坦然、洒脫、深沉。過眼留心,親近嚮往。就像他在《心靈的遊走——山東田野考察記》中所說的那樣:「我希望樸實地唱出心中的歌,沒有喧嘩,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揉造作」。
但真正進到白庄空間後,卻莫名的有些不自然。而我十分高興有這種感覺,因為自知這份不自然的另外一種說法叫「嘆為觀止」。是我的太多的不明白使我在這裡,又平凡又激動。對於何效義老師的藝術涉獵,我還需繼續了解,繼續學習。
柳青凱老師介紹何老師是非常勤奮,極富探索精神的,手中的創作神秘驚艷,總是讓人耳目一新。西安獨立藝術家、藝評人高非先生是何效義的老友,在看他最新的十卷本篆刻手稿集《白庄集》後也不由驚嘆:「累累印痕讓人頭皮發麻,何效義一直在進步。」
中午一起就餐時有一處細節十分有趣,作為鳳凰畫館離開陝西的最後一餐,何老師宴請我們一行人到西安久負盛名的「老孫家」飯莊,體驗正宗的陝西美饌「羊肉泡饃」。十個人圍圓桌而坐,手指疾飛,碎饃入碗,笑談幾日遊歷,更親近了許多。何老師是最後一個掰完的,見他掰饃時並不十分留意手下動作,也與大家說笑調侃,但掰出的饃大小均勻,像是仔細著所得。轉念一想何老師是篆刻家,日日揮刀的人,手上有勁,更有分寸。從他手中出來的東西猶如刀刻般工整,那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兒了嗎?
結語:
不如歸去
/柳青凱
出行十日,延安鑄夢四日,輞川行六日,幾乎沒有看電視,沒有涉及任何其它娛樂,也沒有時間刷屏看手機微信。
輞川行六日,第一天上午大家在丈八賓館匯合。第二天下午一行人去訪當下文人山居的現象人物二冬,是訪隱。第二日朝聖文人畫初始大文人王維隱居地輞川,是歸源。第三日拜會長安畫派代表人物邢慶仁先生是訪賢。第四日上午去咸陽,上午尋古茂陵,觀仰霍去病墓前古樸雄渾的石雕,是問大漢雄風。下午尋古永泰公主墓看唐刻和唐俑,至乾陵看武則天和李治合葬陵墓前巨大的神道石雕群、無字碑、巨獅、六十一蕃石雕群,是看大唐氣象。第五日赴終南小築,下午從南佛寺寫生下山,回到終南小築時山風大起。在院中,我又鉤了兩個小稿,飯後鄭鍇兄約我們到茶室,邊聊天邊寫稿件,邊收拾今天寫生的十五張小稿。從晚上20:00多,一直到夜裡24:00,山風越來越大,室內燈火溫馨,香茶玲瓏,此時景況才是山居的最佳狀態。品茗寫稿,伴著風聲可以想見室外的深山幽谷,可以想見終南山的五千隱土,不知他們是否正在誦經,或是打坐。
每天的行程雖然隨機,但我們盡量都機動自然充實地計劃好,利用好。一天來的圖片、行程、文字,還要書寫編稿。每天都是這樣,處在極度亢奮的狀態。也因此在每天的中午以前,此次活動的公眾號文章,才能及時地呈現在老師和朋友們的面前。
因此及時地將每日的動態在公眾號上發布,也是行程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為了相對全面、深刻的報道,在每一天的每一張圖、每一段文字、每一個標點符號、文字字型大小、顏色變化,甚至每一天的行程主題,都要推敲再三,每一個人都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大家都在讚賞,誇獎我們的報道又快又全,可是這期間的工作卻是難以想像的辛苦。每天行程的結束,我都想全面真實的記錄下來,把自己對輞川聖景的敬畏和遷想分享出來。前幾天還好,到了最後兩天,由於嚴重缺覺,白天又充滿激情,連續多日的持久報道讓人極度疲倦。然而這都無法阻止我們對行程的詳細又充滿詩意的報道。
幸福的是同行的師友們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安排食宿提供車輛和飲食,制定線路,介紹老師,特別是咸陽的呂偉濤兄連著四天一起陪同,安排兩輛車,每天接送完,還要回咸陽。西安藝術家們的熱情和真誠,他們對待客人的熱情好客,會讓你感受到他們背後誠摯的皇天厚土。
今天是行程的最後一天,因為下午17:00的火車。我還想讓整個團隊再去何效義的工作室學習採訪,因此上午的行程只能去一個地方,侍上二十分鐘,鄭鍇兄建議去獅子茅棚,沒想到這裡是如此的美妙。
從公路上下來是一座石橋,石橋邊有幾匹黑馬。山勢陡峭,只能用馬來運送物品,此時應是馬夫喂馬的時候。這麼生動的情形,讓我立即想到崔海先生的畫,在山林溪澗之上,樸實的馬夫在喂馬、浴馬,也只有在這終南山的深山裡,才能遇見如此好似久遠的古代才有的情景。
從石橋盤山而上,山路崎嶇,路邊有溪泉,每走不遠,即見大石,石旁有樹,如此反覆,人行其間便古意盎然。這樣的場景正是我日常最喜歡畫的山行系列,我們在山間拍了很多照片。下山後,大家在橋下的溪中拍照合影,一行人坐在石頭上聽著溪山,請農家樂的大姐幫助拍照,雖然不很專業卻有山林氣象。
返城西安,效義兄在老孫家羊肉泡饃店等我們,飯後大家去效義兄的工作室喝茶。因前幾天來過,已經有熟悉的感覺,但見勤奮的效義兄又做了一大疊新的印稿。幾杯茶後,忽然感覺非常疲倦,也許是行程結束身體傾刻放鬆下來的原因。只能借效義兄的床榻,小憩片刻。不覺間一個小時過去了,要去火車站了,我利用最後的5分鐘,把效義兄的工作室又拍了一遍,只見印石、畫稿堆積成山,各種西北風物充斥其中,所見書藉,皆是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孤本。在最後的拍照結束後,大家應該能都能體會到,我們將要離開的心態。
不如歸去。我想到了這四個字,再好的地方總歸是要離開的,我們也只能是輞川的過客,是這終南山的過客,是大西北和長安城的過客。大家彼此分別,相約來時,感概這次輞川之行,一定終歸是我們生命中非常珍貴的時間,這種珍貴也正是我們要追尋和分享的夢想和嚮往。
附:
道心無意上輞川
/牟子平
偉濤發過來一個鏈接,是鳳凰畫館組織的輞川之行。我剛好於工作室陽台閑坐,便信口吟了幾句:聊破玄關聊破天,道心無意上輞川。日近中午影還正,陽台雙腳笑初閑。
說是無意,但怎會憋得住心中的嚮往呢?王維,輞川,白鹿原,茂陵,哪一個鼓點不是擊人心扉吶。輞川雖未至,吟詠顧其聲。
吾亦喜閑吟,尤欽唐之李杜王維,宋之放翁,明清之惲南田丁耀亢等諸先生,每每得遊冶之際,登謁前賢故地,以圖身心其境神交往師也。
一千三百年前的詩人,隱居輞川,書畫唱酬,無意間給中國文化書寫了最玄妙最絢麗最文人的一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中有禪,詩中有仙。如果說終南山是中華文明天然氧吧,那麼輞川便是中國詩歌的棲息之所。孕育與再生,在這裡奇妙地契合。
畫家寫生,詩人寫景,求的是一個意象,並非照大自然蠢蠢地搬來,那便沒得意思了。今人遊歷亦是如此,未必見得古人遺築方好,行過斯地,終南在目,便念一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一時間,所有的情致便來了,與詩人對畫,與景物攜游,豈非妙哉!
人生百年倏忽,未必面面俱到,有人悟透這點,便尋得佳處靜修,故終南山不乏高人,至今猶是,或許不只是王維裴迪吧?好山好水出好詩,若論詩,誰能寫得過大唐呢?
忽想,他們這一行人,說不定有一兩個,被這緣掛住,就地放下,作了這隱士。
也未可知。
我們嚮往遠方
在寬暢的地方敞開雙臂
放下庸常的過往
為一些事祈求上蒼
——柳青凱《嚮往》
鮑賢倫老師為鳳凰畫館《輞川》書畫人文文萃叢刊題寫刊名
活動緣起:
「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終南山歷來是文人借居山水田園的首選,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便在終南腳下的輞川,營建園林,寄情山水。輞川別業是王維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隱居場所。他和友人裴迪為輞川二十景各作五言絕句,結集《輞川集》。詩以景結,畫意無窮,是王維以山水詩名世的重要代表作品。王維以輞川隱居生活為核心的山水詩和山水畫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文人山水文化的最早代表和發端,對中國傳統書畫人文的影響極具象徵意義!
鳳凰書畫網一直走在探尋文化自然,傳統與當代的書畫人文之路上。最新策劃的中國書畫文萃《輞川》叢刊,志在倡導以王維隱居地「輞川」為象徵意義的中國傳統書畫人文精神。「三月桃良」,鳳凰畫館團隊在西安書畫界師友的引導下,作輞川與終南山人文尋蹤之行。尋古道,覽遺迹,覓隱山,訪師友,作致敬王維隱居地輞川的書畫人文尋源之旅……
王維(701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