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小豬佩奇」的社會人,你們煩不煩?
#歡迎關注公眾號:三分燒 ID(sanfenzhishao)#
這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你煩不煩小豬佩奇?在我關注的時候它還是一個沒有人問津的話題,而今天再去一看的時候,儼然已經是知乎話題榜的熱門第一。
4月28日消息,本月初,抖音宣布了一系列整改措施,還上線了防沉迷系統,關閉了評論。而近日,知乎平台上曝光了一份抖音社區規則,其中列舉了禁播的相關內容。我們發現「小豬佩奇」也被列在榜上。
最有趣的是一位答友@戈玄白的經歷:
自從小豬佩奇的表情包火了以後,我和我大一下學期時候的女朋友就再沒正常聊過天。
我:你在幹嘛呢?
她回:
我:今晚上一起吃飯唄?
她回:
我:你再這樣我不理你了啊。
她回:
我:你別發表情包了行嗎?
她回:
我:別裝傻,咱們多久沒正常聊過天了?你現在連字都不會打了你知道嗎?
她回:
我:我求求你了你能正常點嗎?
她回:
我:你知道我現在是什麼感覺嗎?
她回:
我:對不起,我真的受不了了。我們分手吧。
她回:
我:呵呵,再見。
她回:
我快瘋了:你tm除了發表情包還會幹什麼?!啊?!
她回:去死吧傻逼。
然後拉黑了我。
你煩不煩小豬佩奇?
1.人總是喜歡用湊熱鬧的方式去拓寬自己的交際圈,而小豬佩奇就是一個合理又好用的棋子。
《小豬佩奇》是一部誕生於2005年的英國學前電視動畫片,在全球180個地區播放,直到2015年,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才引進播放。
不得不說,《小豬佩奇》這個作品是成功的,它合理地塑造了並且捧紅了一個大家都喜於樂見的形象,甚至颳起了一波跟風的熱潮,「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
大家都說佩奇社會,然後就自己搞個佩奇紋身貼往胳膊上一貼,無聊的時候一伸手說你看我社會不,大家說社會社會然後一起哈哈一笑。
再一次證明了大眾根本不獨立思考。
幾年前,阿狸突然火了。
所到之處,都是小狐狸的陰影。大到商店的裝飾牆繪,小到卡貼、抱枕、鑰匙扣,繪本更是成了書店的爆款。
而現在的POP mart里,阿狸被擠在角落,為更新更潮的周邊,讓步。
去年春節,朋友圈裡被一隻青蛙瘋狂的刷屏,每個玩過旅行青蛙的人我似乎都能透過這個屏幕窺視到另一端的他/她將會是一個好爸爸/媽媽。
短短几天,也就是過了個春節。
大家在酒肉觥籌的飯桌上大魚大肉,海吃胡喝,相相親,會會老友中漸漸地就忘了那隻,還照樣讀書、寫信、旅行、交朋友還會寄明信片回來的小青蛙。
春節過後,知乎上出現的問題是:
你會不會卸載旅行青蛙?
你卸載了嗎?我還沒下載過。
小豬佩奇從本來是一部兒童觀看的動畫片的主人公形象,變成了我們大人所謂的「社會人」,這是否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強盜行為。
被不同人群賦予不同的內涵,小豬佩奇受到追捧不乏跟風炒作的成分,而這本身的走紅,本來就是一場無意義的傳播,它所反映的恰好是當下人們獵奇,圍觀,窺伺,惡搞的社會文化心理。
這不能說是一個民族的劣根性,還沒有上升到這樣的程度,但是卻有可能對優秀的文化傳統造成侵蝕。
在這些翻滾的粉色浪潮中,也許被掀起的某個貝殼順了你的眼,於是跟著熱鬧一把。
也許另一個小貝殼,你嫌它太黑了太丑,髒了眼沒意思,就默默退到人群之後,看著他們的熱鬧,不解、厭煩、鄙視。
還有一些貝殼,我們看到了,太波瀾不驚,等於沒看見,還是過著自己的不痛不癢的生活。
莫名其妙的潮起,會被另一股新潮,給淹沒,就像我們說的,謠言會止於另外一個謠言。
一波跟風在沒有賦予它更加深刻的含義的時候,很快就會被另一波更加激烈的熱鬧所沖淡。
2.跟風固然討厭,更讓人討厭的是分明有人知道這是盲目跟風,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指明並表示自己不跟風的
「我本來熱愛小豬佩奇,一天看一季那種
最近全班小豬佩奇火爆但是他們連蘇西艾米麗丹妮瑞貝卡都不認識恐龍先生都認成鱷魚
這樣跟風有什麼意思呢」
我們煩的或許不是小豬佩奇,而是「這麼一個和我無關的東西突然爆紅而且所有人都在刷好煩啊!這種所有人都跟風的感覺好煩啊」。
而更讓人覺得無語的是,在一群跟風的人中,他們完全沒有接觸過這件事情,只是「人云亦云」,來標榜自己時候時尚前衛緊跟潮流的審美和品位。
人都是有主觀意識的,對於事物的認同有著自己的評判的標準,但身邊的人都在對一件你並不感冒的事情瘋狂的吹捧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已經影響你的評判標準了,已經嚴重的干擾到你的思維,而且你也無法認同這種跟風背後的意義的時候,你就會做出心理上是厭煩,行為上是遠離的本能反應。
傾向於跟風的人多少存在一種價值觀的迷失,缺乏思考,沒有主見,盲目模仿。
跟風只適用於某一特定群體中,在群體中,他們散發出一種害怕被遺棄的恐懼,孤獨同時缺乏安全感,為了滿足泛濫的虛榮心,為了維護扭曲了的自尊,為了突出自己的審美觀,為了不被群體拋棄等;
可見,這些恐懼足以讓他不敢輕易地作出主見。
或者是,他曾經的「個性」被嘲笑與欺凌,不斷的負強化導致了只能跟風才能免受外界打擊。
他們選擇了變成與群體的大部分人一樣,認為自己融入了群體,找到了存在感,彌補了孤獨與被群體遺棄的恐懼。
3.這些跟風者以為自己緊跟潮流,沒想到卻輸了自己的格調。
在任何屬於個人的行為當中,都隱藏著一個他人的選擇、他人的要求、他人的想像,因此他會使相當一部分人成為脫離了龐大的文化系統而難以生存的族群。
隱藏在這種生存的想像性對抗背後的則是人們期待權威的心態,當人們無法獲得真實世界的全部信息就只能想像性的獲得這種信息——這就有了對於大眾文化媒介的依賴。
跟風現象之所以在今天已如此空前規模的形式盛行,也正是這種媒介依賴的結果。
斯圖亞特·霍爾曾這樣描述現代社會:
大眾傳媒通過生成知識合影相,給大眾提供一個認識外部世界的通道。
在社會高度發展、信息豐富蕪雜以及生活形態多樣變遷的同時,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破碎凌亂和神秘,而大眾傳媒恰好掩蓋了這種破碎,凌亂和神秘。
大眾傳媒總是向們呈現出世界的完整面貌,讓我們覺得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廣告畫面一樣溫暖的世界當中。
而想讓小豬佩奇早點過氣,想讓買佩奇書包的人,嫌它土掉渣,想讓紋了豬社會的人,羞恥的老臉一紅,要麼交給時間,要麼趕緊炮製一個小鴨傻蛋。
推薦閱讀:
※《小豬佩奇》究竟是怎麼樣的社會人?
※把小豬佩奇玩壞的品牌
※孩子該不該看《小豬佩奇》動畫片?
※孩子看小豬佩奇學豬叫是什麼情況?
※小豬佩奇里有什麼家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