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不同、叫法不一的特色美食——豆腐腦
地域不同、叫法不一的特色美食——豆腐腦
豆腐腦哪兒沒有?由於地域不同,各地叫法不一,豆腐腦、豆花、老豆腐,不一而足。豆腐腦本身沒有味道,風味特色主要體現在調料上,廣東、香港及台灣人以甜為主,放糖漿、紅糖,口感清爽,甜而不膩。北京人會加牛肉鹵、羊肉絲,山西人肯定要放老陳醋,成都豆花麻辣鮮香別有風味。不過,江浙一帶人有自己的吃法:豆腐腦加蔥花、大頭菜末、蝦皮、紫菜,再澆上醬油、辣椒醬、蒜泥水,最後淋幾滴麻油,乳白色的豆腐腦,綠色的蔥花,黃色的大頭菜末、蝦皮,黑色的紫菜,紅色的辣椒醬,色、香、味俱全。難怪外地遊客到了上海、南京、揚州,一定要嘗嘗風味獨特的豆腐腦。
據史料記載,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野心很大,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急於尋求靈丹妙藥,於是召集術士門客於八公山下,別出心裁地叫他們用黃豆和鹽滷來煉丹,結果煉出了雪白細膩的豆腐。它雖非靈丹妙藥,卻美味可口,因此風行於世。豆腐腦是豆腐製作過程中的半成品,掌握點鹵技巧是關鍵,製作時要求微火熬漿,不能溢鍋,一開鍋就行,確保不糊、不苦、不澀,其特點是雪白粉嫩、柔軟光滑,故稱豆腐中的腦。豆腐腦除含蛋白質外,還可為人體生理活動提供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鈣、磷。使用石膏作凝固劑,則含鈣量有所增加,對防治軟骨病及牙齒髮育不良有一定功效。曾讀過一本《故都食物百詠》的書,其中有一首詠豆腐腦詩:「豆腐新鮮滷汁肥,一甌雋味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同腦,食罷居然鼓腹歸。」讚美得倒是恰如其分。
過去,賣豆腐腦的都是用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的,擔子前挑相當於灶台,下面放煤炭爐,上面是銅鍋、各式佐料,後挑為盛豆腐腦的木桶,上面特製了一木屜專放碗勺。小孩子聽到叫賣聲,立馬往家奔,討幾個小錢,吃碗熱乎乎的豆腐腦,不亞於如今吃麥當勞。
古鎮上賣豆腐腦的只有一個人,個頭不高卻姓高,為人十分謙和,雖然穿一身打了補丁的舊衣服,但漿洗得乾乾淨淨,一條白圍裙套在脖子上,顯得乾淨利落。逢年過節,他就把擔子擱在百貨商店門口,小攤前一股熱騰騰的水蒸氣裊裊上升,空氣中夾雜著豆腐腦誘人的香味,不用吆喝,也不用像現在這樣鼓吹豆腐腦是大豆蛋白製成的高養分食品,低熱量、低脂肪,吃再多也不會發胖,人們喜愛的就是豆腐腦這份鮮香。當年豆腐腦大碗5分,小碗3分。見到顧客過來,他笑臉相迎,然後按對方要求拿出花瓷碗,用黃銅撇子從銅鍋里撇起豆腐腦裝到碗里,豆腐腦盛在碗里像小饅頭似的凸起,撒上切成細末的大頭菜和紅色的鮮胡蘿蔔(家鄉人戲稱它為火腿),愛吃辣的總澆辣椒醬,蝦皮、醬油配好,麻油一淋,那個香呀,到現在想想都咽口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