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死貴,做人好累。新的流量挖掘方式,了解一下?

融資、快速擴張、補貼大戰、兼并收購……我們經常津津樂道於商業上的種種競爭。那麼你認為,所謂商業競爭,爭的到底是什麼?

有人會說,商業競爭是「產品之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產品為王,誰能做出讓用戶更喜歡的產品,誰才是贏家。

也有人會說,商業競爭是「渠道之爭」,只有佔據了更多的渠道,才能提高產品的可得性,從而讓用戶產生需求的下一秒,就選擇你。

甚至還有一些曾打過價格戰的創業者說,商業競爭就是「價格之爭」,哪有什麼顧客忠誠度,你膽敢漲一分錢,顧客就全跑到競爭對手那裡去了。

(一)商業競爭,本質上是流量之爭

好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那麼,商業競爭,爭的到底是什麼?剝開迷霧見本質,實際上,一切商業競爭,歸根結底都是關於流量的競爭。

在線下開實體店,地段的選擇很重要,因為好地段意味著流量的充沛,所以,即使租金很高昂,我們也要去搶奪這些流量。在淘寶上開店,店鋪的排名很重要,因為排名越高,流量越大,這還是在爭奪流量。因此,一切商業的競爭,都可歸結為關於流量的競爭。

商業世界紛繁複雜,但所有生意,都可大致劃分為這兩種商業模式,「售賣產品」和「售賣流量」,售賣產品,就是手持產品找流量;售賣流量,就是手持流量找產品。

百度憑藉免費的搜索引擎、海量的資料吸引用戶,再把這些用戶賣給第三方企業,賺取廣告收入,這就是它的競價排名。淘寶也是一樣,用免費的商品搜索、展示吸引海量用戶,再把這些用戶的注意力賣給商家,賺取廣告收入,這就是它的淘寶直通車。

一切的商業競爭都是關於流量的競爭。售賣流量的模式,競爭往往發生在產品誕生之前——只有獲得足夠多的用戶,才有流量變現的可能,從而為公司創造收益。

而在傳統行業,更多是先有產品,再去找流量。比如一個傳統的包子鋪,一定是先有包子(產品),然後才去為店鋪選址(找流量)。在這裡,競爭自然就發生在產品誕生之後——包子生產出來之後,你需要和附近的餐廳搶奪顧客資源。

(二)高昂的流量成本已成為創業者的普遍困擾

所有的競爭,都是圍繞流量而展開。如果把整個商業生態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麼成千上萬的公司就是由主幹不斷分叉出來的樹枝,從根基傳送出來的養料,就是商業世界的流量,每個末端都爭搶著有限的營養,都想成為最粗壯的那個樹枝。

然而,隨著競爭的加劇,創業者勢必會面臨一大困境——獲取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任何行業都是如此。

你在一條只有幾家服裝店的街道開了家餐廳。因為缺乏競爭,在開業初期,你僅僅憑傳單的發放,就能吸引大批顧客進店,生意很火爆。但不要高興太早,這條街道很快就會有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餐廳,流量很快就會被幾家餐廳所瓜分,漸漸你就會發現,來店裡的顧客在不斷減少。這時候你需要做什麼?你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比如搞優惠活動),才能吸引來更多的顧客。

這時,我們常會說說——你的獲客成本變高了。

實際上,伴隨著整體流量增速放緩的大趨勢,再加上行業內的激烈競爭,獲客成本高企,似乎已經成為了初創公司普遍面臨的困境。而多數創業者因為迷戀於對品牌本身的打造,更是無形中增加了獲客成本,讓本來就面臨的困境再次升級。

(三)「品效合一」最具性價比的營銷理念

最近在讀一本新書:《流量池》。作者楊飛在書中提出了兩個概念:「品牌營銷」和「效果營銷」,並對二者作出了清晰的界定,令人耳目一新。

我嘗試用一句話總結:「效果營銷」強調與產品銷售轉化的關聯性,其效果可被數字化、可衡量,比如投放到微博粉絲通的廣告。而「品牌營銷」則只注重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其效果難以被衡量,比如公交站牌、車身廣告等。

而當創業者迷戀「品牌營銷」,把預算都砸在了品牌建設上,就很可能使得有效的轉化少的可憐,這樣,獲客成本自然高居不下,除此之外,做「品牌營銷」很難獲得數據上的監測與反饋,自然也就不能有效指導營銷工作。

所以,楊飛以此為出發點,強調了「品效合一」的理念----「品牌營銷」和「效果營銷」之間並不是對立的。「品牌營銷」幫助企業在用戶心智中建立信任和偏好,「效果營銷」則可以為企業帶來實打實的銷售轉化,二者相互融合,各取所長,從而讓有限的營銷預算,在塑造品牌之外,還能帶來可觀的收益。

而在現實中,我見到過的一部分創業者,他們其實並不認可「品效合一」的理念。

「我就要在產品推廣初期集中所有資源打響品牌知名度,至於銷量嘛,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我們要承認的是:作為初創品牌,即使你砸錢做出了高知名度,最後也很可能吸引不來用戶。

做「品牌營銷」無非兩個目的:打響知名度、營造美譽度。而我們知道,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是為了提供信任、突出差異化的,這其實是在解決用戶購買決策後半程的問題。

比如你在京東上選好了兩款性能、價格相當的手機,要做決定到底買哪個,這時候知名度高的那款被你選擇的機會更大。

而一個初創品牌,連最基本的產品認知、信任、購買動機等問題還沒幫用戶解決,就開始打知名度、美譽度,往往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創業者請銘記,如果你是初創品牌且預算有限,做營銷盡量選擇「品效合一」,切勿只做純「品牌營銷」。

那麼,一個資金有限的初創品牌,該如何做好「品效合一」,以降低獲客成本呢?我給兩點建議:

(1)文案內容要以「動機類說服」為主

所謂動機類說服文案,就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用戶目前有哪些困擾與不爽,我的產品能不能幫他解決?

動機類說服,與產品之外的因素(比如代言人、情緒的調動、銷售人員的誘導等)無關,只與你的產品本身是不是能解決問題有關。

(2)投放效果要能數據化

廣告投放,要選擇能監測數據的渠道,比如微博粉絲通、網盟、百度關鍵詞、微信公平號等等。切勿選擇像地鐵車廂、分眾電梯海報、公交站牌等無法評估效果的渠道。

(四)營銷一體化,「品效合一」的最佳詮釋

互聯網最為重要的作用,就是砍掉了產品與用戶之間的低效環節,縮短了距離,極大提高了傳遞效率。

而這,就使得傳統的「先產品,後營銷,再渠道轉化」的固有流程開始瓦解,並逐漸走向融合。

比如視頻網站旁邊的必勝客披薩廣告,既承擔著營銷智能,也承擔著銷售職能。你看著電視劇感覺餓了,直接點擊下單,填寫位置信息,不一會,披薩就送到你家。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營銷一體化,營銷即渠道。在過去,當電視上的必勝客廣告喚起了人們的衝動後,並不能直接帶來產品轉化——衝動消退後,購買慾望也就煙消雲散,這帶來的結果就是潛在客戶的大量流失。而現在,視頻節目旁邊的必勝客廣告,會讓每一個產生衝動的顧客,下一秒就能發生購買行為,極大提升轉化率的同時,帶來的是獲客成本的急劇降低。

在這裡,必勝客通過「營銷一體化」的模式,使廣告在塑造其品牌本身價值之外,還帶來了可觀的銷售轉化,可謂是對「品效合一」的最佳詮釋。

(五)流量增速放緩大背景下,穩住存量的同時發掘增量,已成必然

王興兩年前曾說過: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

是的,流量增速放緩、流量越來越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你依然會發現,在所謂的互聯網「下半場」,依然有很多公司能以低成本來獲客,比如之前火爆的直播答題、大熱的網紅直播電商、還有如日中天的拼多多。

紅利期已過,創業者正確的姿勢,不是每天抱怨流量越來越貴,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在穩住存量用戶的同時發掘新的增量。

恰好,楊飛寫的這本《流量池》,就是一套教你如何有效開源節流的方法論。如果你也正在為流量少、流量貴的問題所困擾,不妨閱讀本書,也許會從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推薦閱讀:

我的生涯一片無悔,想起那天下午夕陽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飛信的前世今生。
如何吸引精確代理粉?適合做產品,微商代理!
流量不清零一年了,你們的流量都沒有問題嗎?
去朝鮮旅遊怎麼用手機上網或打電話?
介紹一個免費引流的新方法

TAG:市場營銷 | 流量 | 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