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只會分析問題,不會解決問題

美國的傑弗遜紀念大廈因為經久未修,出現了牆體破裂的情況,為了保護牆體,有關專家專門對此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造成牆體破裂的原因是,用來沖洗牆體的清潔劑里含有腐蝕牆體的酸性成份。最後的解決方案,不是一系列繁雜的保護措施,只是關上大廈的所有窗帘。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陽光充足的大廈會吸引飛蟲,飛蟲會吸引蜘蛛,蜘蛛會吸引燕子,燕子會產生鳥糞,而鳥糞需要清潔劑沖洗。

如果這些專家不是圍繞「如何不再讓酸性成份破壞牆體」這一目標,而是一開始就做一系列酸性成分對牆體的腐蝕數據研究,也許提出的方案不會如此簡單有效。

很多時候,我們也容易陷入後面一種思維誤區里。

你的主管讓你寫一份新品策劃案,你用了不下五十張極其精美的PPT闡述你的方案,相關背景、數據分析、市場調查就不下三十頁,你以為這些資料足夠詳細充分,但是方案還是沒有通過,因為主管根本沒有耐心等你闡述他最關心的問題;

你的老師讓你針對當下互聯網的輿論環境寫一份論文報告,你把互聯網的「前世今生」研究分析了個遍,甚至做了問卷調查,讓論據更加充分,結果你的作業勉強及格,因為老師根本沒有看到你的核心建議是什麼?

你的朋友和別人鬧了矛盾,你洋洋洒洒為他分析了一大堆,從人際關係到社會心理,最後朋友問你,那我該怎麼做?你一時回答不上來。

不管是學習、生活、還是職場,我們總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浪費了時間不說,還得不到完美的解決辦法。因為從一開始,我們的思考方向就錯了。

很多時候,我們只具備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卻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未經思考和篩選的分析,往往早已背離了解決問題的核心。

就像你要去旅遊,一定是先選好目的地,再製作攻略,而不是先分析一遍所有旅遊地的情況,再做攻略。

《極簡思考》這本書就是打破這種傳統的「用數據得結論」的思考模式,改變思考順序,以論點作為核心來構建整體方案。力圖使用最簡潔最高效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思考方式又叫「結構化思維過程」。

作者邁克·費廖洛不僅是美國西點軍校的優秀畢業生,並且曾經就職於世界頂級諮詢公司麥肯錫。他在麥肯錫時的第一次提案,就使用了「結構化思維」打磨自己的報告,不僅方案一次通過,而且得到了上司的大加讚賞。

也就是這一次交流過程,讓他深深地感覺到了「結構化思維」的好處。之後,邁克·費廖洛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與眾多全球知名企業合作,並且開設「結構化思維」培訓講座,現在已經有幾千名優秀學員在各大知名公司任職。

《極簡思考》這本書把「結構化思維過程」分為九個步驟,分別是:定義問題、提出核心建議、選擇結構、創建故事、討論/打磨、選擇重要事件、證明或推翻假設、整合信息、分享想法。

前五個部分都是基於論點做思考,直到第六個流程才開始基於論據做分析。這是與傳統思考方式最大的不同。

看似流程比原來的思考步驟多了很多,其實,它是將每個步驟細分化、目標化、流程化,這也是極簡思考的意義。

1

基於目標,定義核心問題、提出核心建議

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對整體目標的初步規劃及思考。

定義核心問題的目的是為了不斷縮小問題範圍,把所有的流程聚焦於核心目標,對解決問題無關的內容進行「斷舍離」。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銷售主管要求你所在的小組,針對提高下一季業績提供一份有效的執行方案。

既然是要為銷售主管提供方案,那方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下一季度的銷售額?」有關於減少開支、縮減人力資源這些問題就不在這次提案范內;

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方案是可執行的,那短期內沒有辦法的執行的方案,即使構想很好,也可以直接排除。

再比如,你想要學會一門樂器,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一個月內學會該樂器的基礎知識?」這時候,如何進階、如何達到專業水平這些問題,就是你目前不需要思考的問題,你可以把所有的行動直接聚焦於目前要解決的問題上。

確定核心問題之後,你就已經把所有流程都聚焦在目標主體上了。

提出了問題,就需要答案,這個答案就是核心建議。

核心建議由兩部分組成:觸點+假設。

有一個詞叫做「電梯遊說」,就是說,如果你和你的領導同時搭乘一輛電梯,天梯從上到下只有30秒,你怎麼在三十秒內用你的想法觸動到你的領導,這個想法就是觸點。

觸點也就是你要幫你的溝通對象解決的首要核心問題。

銷售主管關心的是你的方案怎麼能增加利潤額;人力主管關心你的方案需有沒有人員變動;財務主管關心的是你的方案能否減少支出。

核心建議怎麼提?運用假設

這個時候我們也不要研究分析,只需要圍繞核心問題,大膽提出假設。

「提高下一季的銷售業績」可以做以下假設:擴大海外市場;與知名品牌推出聯名款;增加宣傳力度等等。從所有假設里選擇最具有執行力、勝算最大的一個。

就像你只需定義一個核心問題,你也只需要提出一個核心建議。

比如對於提高下一季的銷售業績,我認為最可行的方案是提高與知名品牌推出聯名款。

那這個核心假設就是與知名品牌合作聯名款(假設),使下一季的業績提高20%(觸點)。

核心建議相當於論點。有了論點是不是就得趕緊找論據呢,別急,我們先來搭建結構。

2

基於核心建議,選擇結構、敘述觀點

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中,我們常常會使用一個工具叫PPT。

想想你在做作業彙報、方案彙報的時候,是怎麼搭建PPT的結構以及每張PPT順序的?

是不是先闡述背景,通過數據分析和研究得出結論,然後根據結論提出建議。

這種搭建PPT框架的方式完全基於內容本身,但是不要忘了,你的PPT最終是展示給你的決策人看的,也就是你的老師或者你的上司。

所以,選擇結構框架不是根據內容,而是根據相關利益人,也就是方案決策者。

《極簡思考》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兩種最直觀、最簡潔的結構框架:層級結構和列級結構。

如果你的方案決策者對你要提案的領域並不熟悉,你需要先讓你的決策者了解相關背景資料以及形式變化,你就需要使用層級結構

層級結構包含的內容有:核心建議、形勢變化、背景介紹

如果你的方案決策者就是你所在部門的領導者,他對提案的背景、行業趨勢已經了如指掌,那麼你就不需要再花時間贅述層級結構里的背景介紹和形勢變化,直接使用列級結構。

列級結構的內容包括:核心建議以及基於核心建議的不同假設。

列級結構

如果遇到複雜的情況,例如你的決策者對背景、形式變化只是一知半解,那還可以使用層級結構+列級結構的複合結構

複合結構

框架是一種視覺化的呈現效果,你的決策者不會因為看到了一個框架就直接通過你的提案,他還需要你親自用口頭語言講述你的觀點。

搭建好了框架,我們就完全不需要再另寫一份講稿,只要像書里說的「故事思維」,就是像講故事一樣,基於框架連接內容,加入一些詞語,就可以很清晰地把框架的內容完整表述,並且不會脫離原有框架的邏輯順序。

兩種框架,表達方式也不同。

對於層級框架,可以使用自下而上的表達方式,從「背景」到「趨勢」再到「核心建議」。

完整地串聯起來就是「曾經......(背景),然後發生了一些......(趨勢),最後,我們認為/做了......」(核心建議)

目前我們有20名客服人員負責售前和售後服務(背景),隨著新業務的拓展(形勢變化),我們認為在下一個季度,我們的客服人員要擴充至35人左右(核心建議)。

列級框架的內容就是從一級內容到二級內容,依次講述。

連起來就是:「我們認為應該......(核心建議).......我們側重在下面幾個方面(假設)......;它會帶來......(預估收益)」。

我們認為應該擴張歐美的業務(核心建議),我們認為可以側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和總部爭取業務名額、和歐美本土供應商合作、細分產品市場;它會將產品的市場份額提升至原來的20%。(預估收益)

3

基於分析,推翻或證實假設

至此,我們就可通過分析來推翻和論證假設。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推翻了假設,那前期工作不是白做了,完全不是這樣的。

基於上面步驟的分析,只是對解決目標的方法不斷更迭、重複、刪減,就像大浪淘沙,去粗取精一樣,更迭之後剩餘的部分才是核心部分。

如果假設被證實,那你就不需要改變核心建議,只需要完成核心建議就可以;如果假設被推翻,也不用沮喪,因為推翻假設的過程就是不斷獲得新知、避開陷阱的過程。這時候,只需要圍繞核心問題,重新尋找假設,論證或否定假設。

論證假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下面三個方面:

證實性偏見

證實性偏見也就為了證實假設而分析。

比如,一項數據並不能完美地論證你提出假設,但是你為了讓自己的方案通過,證明自己的假設的可行性,強行把這項分析當做合理充分的論據。

分析麻痹

分析麻痹,也就是一味地「求多」,迷信只要分析的越多,方案的通過率越高,這就又犯了「數據的結論」的思維誤區。

比如你已經有三個分析完全可以支撐你的假設,你非要再硬加幾個別人不理解的分析,這樣只會降低通過率。

分析脆弱

分析脆弱也就是分析不足,他和分析麻痹剛好相反。分析脆弱往往是論據不夠科學嚴謹,不具有說服力。比如,你的假設是

下一季的新品在全球範圍內的銷售額會到達5000萬,那你的論據就不能是,經過某城市的調查,有60%以上的人願意購買下一季新品。

總之,支撐你想法的分析一定要客觀適量。

4

「結構化思維」可以完美地運用在任何一個商業提案中,但是它的用途遠不止於此。可以說,這種思維模式可以運用在任何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中。

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先思考,再圍繞目標而分析,而不是先分析,再根據分析而思考。

簡單地顛倒思考順序,卻在無形中縮小了範圍,將靶心直擊目標,精簡了流程,提高了效率。對成年人來說,還有什麼比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更重要的事?


推薦閱讀:

10 款超級好用的 Chrome 插件,助你工作增質增效!
綜合性的乾貨分享
跟誰一起工作,到底有多重要
在實驗室/辦公室里有哪些非常容易學到的小技巧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TAG:高效工作 | 職場 | 職場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