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殺戮發生時,喪鐘鳴響

我疑心,一些文學評論、文學史著述故意誤讀名著,比如海明威的代表作《喪鐘為誰而鳴》,就被某《外國文學簡編》描繪成「思想性最強」,主人公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充滿必勝的信念」、感覺自己是「為人類理想而戰」、因而表現出「獻身的崇高精神」……直讓知情者憤怒:對於一部作品的解讀,怎麼可以如此信口雌黃、無中生有、強加於人?我不知道,該當這是無知的胡說,還是有意的誤導。

這是個發生在三天里的炸橋故事,主人公是美國人羅伯特·喬丹,是大學裡教授西班牙語的講師,特請假一年來到西班牙,作為志願者參加1936年發生在該國的內戰;戰爭的一方是蘇聯支持的共和國軍,另一方是德、意支持的民防軍。我以為,炸橋只是故事框架,小說主題是寫殺人,及對殺人的態度。

一般而言,寫戰爭有兩種思路:一是歌頌之,一是反思之。從前一種思路出發,會有諸如「為人類理想而戰」、「光榮犧牲」、「戰鬥英雄」等說辭,盡量將戰爭中的殺戮合理化;從後一種思路出發,不但沒有上述說辭,多強調戰爭對個人、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傷害,對戰爭中的殺戮行為,即便不完全否定,其肯定也是有條件、有限度的。目前,國內大多秉持前一種思路。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海明威所持的是哪種思路呢?

故事從喬丹說起。精於爆破的喬丹得到戈爾茲將軍的炸橋命令後,由嚮導安塞爾莫帶領到馬德里西北的山區,找到活動在此處的兩支游擊隊,以便在其掩護下完成任務。巴勃羅和聾子(綽號)分別是兩支游擊隊的頭,因巴勃羅精神上垮了,他的那支由他太太比拉爾負責。這其中,除了聾子著墨較少,巴勃羅夫婦、安塞爾莫,更不用說喬丹了,都是作者精心刻畫的。寫得最多的,又是關於他們殺人,以及對殺人的態度。

先說巴勃羅夫婦。比拉爾「真會講故事」,在去往聾子營地的路上,向喬丹和瑪利亞——喬丹炸橋三天里的情人——講述了鎮上的一次殺人事件。那是巴勃羅組織的一次襲擊行動。他們先包圍了軍營,然後把牆炸開,8個民防軍2人打死、4人受傷、4人投降。巴勃羅等將受傷的打死後,讓投降的頂著牆跪下,用槍抵著其後腦勺,一一擊斃。更血腥的,是對20多個關押在鎮公所的「法西斯分子」的處置。

巴勃羅等先作了布置,讓廣場上的人排成兩行,給這些人配備了打麥子的連枷,以及棍棒、乾草叉、大鐮刀等;對那些「法西斯分子」,「巴勃羅命令用連枷把他們活活打死,然後從峭壁頂把他們扔進江中」。最先放出來的是鎮長堂貝尼托,加西亞,他走到兩排人中間時,有人舉起連枷打在他頭上,之後將他打翻在地,由幾個人拖著走過走道,一直拖到峭壁的邊緣,向外扔進江里。

之後是堂費德里科·岡薩雷斯,是磨坊主和飼料店老闆。他也是被連枷打倒在地,然後被拽起,一扔扔到峭壁外。接著是堂里卡多·蒙塔爾沃,這人是地主,他也被抬著扔下峭壁。接下來,「丟人的一幕」出現了。這時走出來的是堂福斯蒂諾·里韋羅,是地主的長子。他嚇得不敢走,被人架起胳膊走著,用兩手擋住眼睛,卻在指縫間張望——

「因為他們帶他來到峭壁邊緣的時候,他又跪下了,突然撲在地上,緊抓青草不鬆手,說,『別。別。別。行行好。千萬別。行行好。別。別。

「那時挾著他的農民和隊伍盡頭的狠心人,趁著他下跪時,馬上在他身後蹲下,把他猛地一推,於是他始終沒挨到一下,就掉到峭壁外去了,只聽得他掉下時大喊大叫的聲音。

這時候,兩排人都起了殺性。他們殺了堂吉列爾莫,又殺了堂安納斯塔西奧·里瓦斯,最後,連神父也被殺了。三天後,法西斯分子佔領該鎮,又是一場新的殺戮。瑪利亞是這殺戮的親歷者和倖存者。殺戮中,爸爸因是共和黨人、媽媽因支持爸爸而雙雙被殺;她自己被剃光頭,並被多人糟蹋。之後,巴勃羅的游擊隊救了她。

我第一次讀到此處時不解:在三天密鑼緊鼓的炸橋行動中,為何要大費周折地安插這一段回憶?我感覺,很難說這不是作者有意為之。讀完小說後,我得出結論:對殺人事件的回顧,是這部小說的眼。回憶就像巨大的陰影籠罩著,巴勃羅、比拉爾、瑪利亞等,一直沒走出它。海明威也沒有走出它,往往還說著炸橋,筆頭馬上一轉,又寫起了殺人的話題。故此,我不惜大篇幅轉述這些段落,好在我們讀這些場景和細節描寫,不會有絲毫陌生感。我以為,如將那些怪異的西班牙人名換掉,放到有關土改和文革的敘事中,一點也不顯突兀。

後來,在巴勃羅的營地,喬丹等人又談到鎮上的殺人。巴勃羅說——

「……當時的情況如果不是那麼回事,那就好啦。」

「你說這話幹嗎?」普里米蒂伏問他。「你要改變政治態度?」

「不。當時幹得野蠻,」巴勃羅說。「那些日子我非常野蠻。」

……………………

「我要使他們都活過來,」巴勃羅傷心地說。「每個人。」

「去你媽的,」奧古斯丁對他大聲囔囔。「住口,別這麼說話,要不就滾。你幹掉的都是法西斯分子啊。」

普里米蒂伏、奧古斯丁都是游擊隊員。在奧古斯丁看來,只要殺的是法西斯分子,就算不上什麼:他們都是該死的。奧古斯丁這種看法,與巴勃羅夫婦有很大不同。比拉爾在敘述殺人事件時,多次用到這樣的表述:「全都是醜事」;「叫人喪命是件可怕的事」;「堂吉列爾莫被殺之後,我有一種羞恥感」。只不過,比拉爾經歷殺人事件後,未像丈夫巴勃羅般「不中用了」而已。

再說安塞爾莫。戰前他是個獵人,打野豬、熊、狼和大角野山羊……打獵令他開心,但他對喬丹說:「想到殺人,像我們一模一樣的人,可一點兒興味都不剩。」在回答喬丹「你殺過人?」的提問時,他說:「殺過。有幾回。不過是不樂意的。依我看,殺人是罪過。哪怕是殺那些我們認為非殺不可的法西斯。」

後來,安塞爾莫奉命監視鋸木廠,躲在樹林後觀察那裡的哨兵,有他的一段心理描寫——

我留心看了他們一整天,他們跟我們一樣是人……分隔我們的只是那些命令罷了。這些人不是法西斯分子,我是這樣稱呼他們的,但他們不是。他們像我們一樣是窮人。他們絕不應該跟我們打仗,我不願考慮殺人的事。

安塞爾莫代表了一部人的看法:戰爭中的敵人,是跟自己一樣的窮人。他甚至這樣想:「即使殺人是必要的,它仍然是樁大罪過,事後我們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贖這個罪。」很明顯,在殺人問題上,游擊隊員分為兩派:安塞爾莫、巴勃羅是一派,奧古斯丁、普里米蒂伏是另一派。

最後說喬丹。他是外國人、是講師,這樣的特殊身份,應該讓他在對待殺人的態度上有所不同。從一開始,他就跟安塞爾莫、巴勃羅夫婦、瑪利亞、聾子……交談關於殺人及對殺人的看法,這看起來非常有趣:好像他不是來炸橋的,是來對殺人一事作問卷調查的。調查之後應該有一個總結,所以,在對殺人的態度上,從他身上能看出更多的東西。

小說中,三次寫到喬丹殺人:一次是殺了戰友卡希金——因在炸火車後的撤退中負了傷,卡希金不願落入敵人之手,請求喬丹開槍打死他;一次是此次炸橋行動夜遇巡邏騎兵,喬丹在後者掏槍時搶先擊斃他;一次是實施炸橋時,殺了一個公路上的哨兵。事實上,被他殺的人更多。

殺死巡邏兵後,喬丹從死者的衣袋掏出信件等看起來,知道他21歲,未婚,是鐵匠的兒子。信都是姐姐寫來的,告訴弟弟父親健朗,母親還是老樣子,只是有些背脊痛。姐姐祝他平安,並表示「她高興的是他正在消滅赤色分子,使西班牙從馬克思主義匪幫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信的最後,是姐姐祈求神保佑弟弟。

有意思的是,共和軍及游擊隊員把民防軍當作「法西斯分子」時,民防軍也把共和軍及游擊隊員當作「赤色分子」!戰爭中的雙方,要麼是「赤色分子」,要麼是「法西斯分子」,他們全都不是人。這種觀點並不陌生,我們也曾這麼說:白馬非馬,壞人不是人。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混賬邏輯。

這之後,小說寫了喬丹的一大段心理活動,都是關於殺人的——

你以為你有權力殺人?不。可是我不得不殺人呀。……他們都是敵人,我們用武力對付他們的武力。

你只能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這麼干,但千萬別相信殺人是好事。如果你相信殺人是好事,那就全盤錯了。

但是依你看你已經殺了多少人?……二十個以上。而其中有幾個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呢?我敢肯定的有兩個。

因為這一切都是犯罪,誰也沒有權力奪取別人的生命,除非為了防止其他人遭到更大的不幸。

比較其他人,喬丹的認識更為全面,也更為矛盾:法西斯分子只是極少數,但作為戰爭的參與者,殺人是不得已的事。這後一種觀點,他之前也表達過,一是為了勝利:「要打勝仗,我們就必須殺敵人。這是歷來的真理。」二是為了紀律:「戰鬥中沒有紀律不行」、「哪怕命令是錯誤的,也要執行」。

不幸的是,炸橋就是錯誤的命令。喬丹和巴勃羅作出同樣的判斷,為阻止錯誤命令,兩人採取的方式截然不同:喬丹派游擊隊員給戈爾茲將軍送信,試圖「使對方把這次進攻完全取消」;巴勃羅則用行動以阻止炸橋,第一次偷走了部分炸藥,第二次偷走了引爆裝置。順便說一句,巴勃羅是小說中最複雜、刻畫最成功的人物,他為人機靈,作戰經驗豐富。我以為,這是一個醒悟者的形象,絕非「精神跨了」、「是個懦夫」可以涵蓋。

炸橋行動展開,在殺死敵人的同時,游擊隊員費爾南多、埃拉迪奧死了,「厭惡殺人」的安塞爾莫也死了。戰爭中,有的只是殺戮和犧牲。橋還是被炸,喬丹完成了任務,卻在騎馬撤退時遭坦克轟擊,被炸斷了左大腿。喬丹命其他人帶走瑪麗亞,自己留下捨身阻擊敵人。這時候,奧古斯丁與喬丹有一段對話——

要我槍殺你嗎,英國人?」他俯身湊近了問。「要嗎?這沒什麼。」

「用不著,」羅伯特·喬丹說。「走吧。我在這兒很好。」

「我操他的奶奶!奧古斯丁說。他在哭,因此看不清羅伯特,喬丹的模樣。「保重了,英國人。」

……………………

「走吧,老夥計,」羅伯特·喬丹說。「這樣的事情,戰爭中多得很。」

「戰爭真是個臭婊子。」奧古斯丁說。

戰爭真是個臭婊子!這句話由嗜好殺人、認為「法西斯分子死一個少一個」的奧古斯丁說出,特別振聾發聵:在表達他對殺人態度轉變的同時,也透露出小說肯定而鮮明的反戰主題。

回到前面的話題,作者是以哪種思路寫戰爭?毫無疑問,海明威不是歌頌戰爭而是反思戰爭,其反戰傾向和反殺戮意圖是如此明顯,讓「充滿必勝的信念」、「為人類理想而戰」、「獻身的崇高精神」等說辭根本無法坐實,從而凸顯出無良文評家的無知、可笑,和別有用心。

令人遺憾的是,一直在作「問卷調查」的喬丹,並未作出如奧古斯丁般「戰爭真是個臭婊子」的結論,行動上也不敢如巴勃羅般抗命,終因執行錯誤的炸橋命令而死,難稱偉大的犧牲,不過是可憐的獻祭。

讓我們回到卷首語——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

每個人都是歐洲大陸的一小快,那本土的一部分;

如果一塊泥巴被海浪衝掉,歐洲就小了一點,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陷,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

所以千萬不必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這首引自英國詩人約翰·堂恩的詩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整體中的一部分,人類的每一個人都與你息息相關。如是,小說的主題伴著悲憫的鐘聲升起:殺戮發生時,喪鐘鳴響;不要問它為誰而鳴——它為被殺者而鳴,為殺人者而鳴,也為殺人遊戲的千千萬萬看客而鳴。

海明威說:它為你而鳴。


推薦閱讀:

短篇虐戀小說《寂寞瘋了》小說主角許一念慕向北
短篇言情新作《相思成癮》小說主角陶涼煙
超好看小說推薦:不僅是談戀愛,也是在成長,真正好看的小說能帶給你感悟
霸道總裁小說《有生之年共相守》小說主角江夢嫻
《熱水器里的一條魚》|逃出生天(四)

TAG:小說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