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解決「知識焦慮」的一劑良藥
俄羅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說過:「音樂對人的一生來講是足夠的,人的一生對音樂來講是不夠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量呈幾何數增長,求知慾促使人們將大量知識輸入自己的大腦,卻因人腦自身接受能力和遺忘本質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知識焦慮」。「知識焦慮」是一直存在的,只要外界的知識和我們做獲取的信息不對等,它就不能消除。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寫道:「世界上經典著作的數量龐大,一個人再怎麼熱愛閱讀,也一定會有沒讀過的經典。」
「知識焦慮」來源於我們一味的去積攢「量」,而不是「質」;盲目追求結果,而忽略了過程中的快樂;懼怕遺忘,卻無止境堆積。我們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知識,需要多少知識?成百上千的資訊中到底有多少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當我們獨處而非與他人炫耀時,知識對我們來說到底是什麼?日本「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中提到:用讀書筆記「把靈感記錄在紙上,讓思考書面化」是解決「知識焦慮」的一劑良藥。
奧野宣之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出版了《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煉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暢銷書引起熱烈反響, 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將「讀書筆記」的用法分解為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和活用五部分,闡述了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將知識書面化、體系化、內在化的技巧。
1、選書、購書——冷靜、有準備
2、讀書、記錄——堅持、有樂趣
3、活用、轉化——靈活、有體系
一、選書、購書——冷靜、有準備
我們在平時微博、朋友圈、報紙、雜誌上經常被人推薦書籍,遇到感興趣的書,我都會第一時間在豆瓣上標記「想讀」,或者在亞馬遜中加入「心愿單」以防忘記。 在準備買書的時候,看看自己的記錄,經過一段時間仍然感興趣的書才放進購物車,點擊「購買」。而那些曾經一時衝動「想讀」,但過段時間就失去興趣的書,就會被果斷刪掉。
這樣自律的閱讀,即避免浪費金錢和時間,減少自己讀到「無趣書」的幾率。 又迎合了自己的興趣,能在喜歡的路上越走越遠。長時間的記錄「購書清單」會讓你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知道什麼樣的書是你一聽到就很感興趣的,了解哪些主題是你想深刻研究的。「購書清單」可以幫我們認清自己,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知識,需要多少知識。
二、讀書、記錄——堅持、有樂趣
「讀書筆記」的方法越簡單越容易堅持,每增加一個限制,就多給了自己一個放棄的理由。 很多人曾經要求自己每天寫日記,但「每天」就是一個很大的限制,錯過了一天會容易產生懈怠心理,於是世界上多了很多隻寫了前幾頁的「日記本」。 所以,奧野宣之提倡「筆記一元化」,把從有買一本書的閃念,好句的摘抄,到自己的感受,事無巨細全都寫在一個本子上。感想多了洋洋洒洒幾千字可以,沒什麼想法,一句「這本書還不錯」也可以。沒有格式限制,沒有長短要求,更不用要求每天都寫,把讀書筆記當成一件日常的習慣,拋棄儀式感,真正融入生活。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自己心中的疑惑,我們不用像做閱讀理解一樣非要去弄清楚作者想要表達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從中獲得,就是閱讀一本書最大的收穫。可能一本書中作者的想法你並不完全認同,或者他說的道理你本來就懂得,但偶爾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卻打開了你多年的心結,這就是閱讀的樂趣。
靈感是抽象的,只有記錄下來才成為具體。不用擔心措辭,也不用覺得自己寫的不夠好,奧斯丁·克隆在《點子都是偷來的》一書中提到,他的寫作過程就是把隨時隨地的點子寫在便簽紙上,貼在書房的牆上,於是一本經典好書就誕生了。閱讀中的每一個感悟都很重要並且稍縱即逝,及時把它們記在書的空白處或筆記本上,將成百上千的資訊經過篩選、解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是思想的積累,也是巨大的財富。
當「讀書筆記」完成,日後每一次的重讀都會有新的感受。就像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中提到的「戀愛適用期」,隨著我們閱歷的增長,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會發生變化,就像年輕時我們可能喜歡成熟的男人或女人,而年長後又喜歡年輕有活力的人一樣。對於書籍也是如此,可能之前覺得無趣的篇章,再從頭看會覺得還不錯;之前一知半解的段落,再讀就會恍然大悟。 重讀自己的筆記,不僅能再現當時讀書的場景,更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成長。
三、活用、轉化——靈活、有體系
任何閱讀方法都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閱讀小說、工具書、學術文獻的方法不盡相同。我們應該根據書籍的難易程度、排版形式,調整自己閱讀的方式和速度。同時,讀者自身的態度也很重要,如果讀一本書只是任務,並不一定有你真正想了解的內容,就可以快速瀏覽。如果遇到你想分條列項搞的清清楚楚的書籍,就要潛心閱讀反覆理解。
一般需要寫書評的商務書、工具書(大概有200頁左右,10萬字以內),我都會先把前言、目錄、後記大概看一遍,理清思路,正文主體部分1小時讀完,閱讀過程中把自己有興趣、有感悟的地方,通過「摘抄+感悟」的「蔥鮪火鍋式」筆記法進行記錄,閱讀後的1小時結合筆記整理出書評。而像《溝通的藝術》這樣想要仔細研究的經典書籍,我就安排每個晚上看一章,每章內容經過反覆琢磨寫出一篇感想,等全部看完再總結寫書評,這樣斷斷續續有時候要花半個多月的時間。閱讀方法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根據自己和書本的需求閱讀,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系統閱讀分「橫向閱讀」和「縱向閱讀」兩種。「橫向閱讀」是根據一個喜歡作家的推薦延伸出一棵「閱讀樹」,每個人的成長和風格都會受到自己崇拜的人的影響,即使成名的作家也不例外。就像我讀了村上春樹,又因為他的推薦去讀了約翰·歐文的《獨居的一年》,然後收穫驚喜一樣。「縱向閱讀」是根據「主題」進行深度閱讀。奧野宣之提出的「三本書提高工作能力」,也是我開始寫書評以來堅持做的事。書評是每本書的成果,而積累的同類書組成的「書單」,則是各家智慧的結晶。可以幫我們更好地剔除個人片面觀點,獲得更全面的解答。
比如,我寫「創意主題」書評時,選擇了兩位台灣作家的作品,話劇導演賴聲川的《賴聲川的創意學》、廣告文案作者李欣頻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和日本產品設計師佐藤卓的作品集《鯨魚在噴水》,美國作家奧斯丁·克隆的《點子都是偷來的》,最後還有大陸「華與華公司」的代表作《超級符號就是超級創意》,除此之外還有準備讀的《讓創意更有黏性》和《洞察遠勝創意》。這一系列的創意類圖書讀下來,就像一群創意人圍坐在你身邊,一人給你講了一堂生動的創意課。而讀者的比較和思考,則像是他們的辯論,碰撞出特別的思維火花。這樣的「主題閱讀」,可以極大的加強知識的吸收,相同的觀點會不斷強化,不同的觀點會帶來更深入的思考。
在本次寫「閱讀主題」書籍的評論時,我先後看了《實用性閱讀指南》《高效能閱讀》和《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和之前的情況不同,此次的三本書都出自日本作家之手,帶來的結果就是非常多的重複觀點,這樣很容易陷入思維片面的困境。在「主題」閱讀時,建議大家找不同國家作者的書來讀,文化差異的影響很大,多樣的觀點才能帶來更多的啟發。因此我又選擇了另外兩本閱讀書籍,一本鼻祖級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和毒舌毛姆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希望藉此帶來更全面的思考。結合自身興趣與內在脈絡的閱讀,不是為了現學現賣與人炫耀,而是幫我們探索真正渴求的知識,為我們獨處時帶來心安和平靜。
通過《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我們發現,「讀書筆記」不只是讀者與書籍之間的對話,更是通過閱讀看向自己的過程。在做筆記的過程中,我們了解自己的疑惑,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成長。在這個將知識瘋狂灌輸進大腦的「知識焦慮」時代,停止狂奔放慢腳步,看清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識,是「讀書筆記」給我們最大的釋然。
推薦閱讀: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四)
※《當下的力量2》思維導圖
※你與閱讀達人之間就差一本讀書筆記
※The Journey of Spiritual Growth (《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 2016.6)
※我不是不喜歡你,只是我們不能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