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入園時哭的撕心裂肺,為此,我專門研究了「分離焦慮」(1)
兒子到了入托的年齡,我們費盡心思在家的附近給他尋了一所口碑不錯的幼兒園,並且還預先做了「熱身」,提前帶他去幼兒園裡體驗了幾次,然而在真正入園的當天,老師牽著他的手準備同我們告別時,他的情緒如同火山般爆發出來,兩隻手緊緊的拽著玻璃門的把手,嚎啕大哭,撕心裂肺的呼喊著:「媽媽,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我自認是一個還算堅強理智的母親,卻仍然憐愛之心滿滿的溢出來。在強迫自己離開他的視線後,我在院外徘徊了很久,試圖關注他的哭泣是否停止、情緒是否變得平靜------直至不得不離開。類似我一樣久久徘徊的母親或長輩,仍有許多。
我的確聽說過「分離焦慮」,也知道孩子第一次離開家庭,去到一個陌生的生活環境,會產生本能的恐懼和抵觸,卻從未想到孩子的表現會如此激烈,如此令我心疼、無法割捨而又充滿無奈。
孩子的事,都是天大的事。母愛與責任促使我開始鄭重地搜集各種論文、書籍,開啟了我的「分離焦慮」研究之旅。在這裡,我把我的收穫與各位爸媽分享。
1、我們經常說起「焦慮」這個詞,然而焦慮究竟是什麼?
焦慮是無疑是一種情緒。這種情緒介於平靜和恐懼之間,是一種可以用惴惴不安、緊張、擔心、憂慮、不安全感等等來形容的情緒。這種情緒不僅僅是一種主觀感受,還會在生理上伴有伴有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或失調而引起的一些程度不同的軀體反應,比如胃腸道功能紊亂等。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對焦慮有一個極為經典的定義:當個人的人格及生存之基本價值受威脅時所產生的憂慮即為焦慮。
2、不要迴避和畏懼焦慮,焦慮是生命的常態
焦慮是普遍存在的,焦慮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焦慮像夢魘般纏繞著人類的心靈,或濃或淡的彌散於人類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焦慮的體驗,無論是被焦慮所俘虜,還是經過摸索和努力從而超越焦慮,都是我們生命過程中極其微妙、極其重要和極富意義的經歷。
3、焦慮的產生的根源是「分離」、「自由」和「死亡」
何所謂「分離」?「分離」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生命誕生本身的不可選擇性,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謂「被拋擲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你無法選擇來不來到這個世界,只是被動的存在了,而這種被動的存在就是焦慮的重要根源,因為這意味著一種嚴重的不確定,而這種不確定會令你的內心產生先天的畏懼感。其二便是在出生的過程中與母體產生的分離,被佛洛依德稱為「出生創傷」。「這種創傷經驗含有苦痛的情感、興奮的發泄、及身體的感覺等涉足以構成生命有危險時的經驗的原型。」這種創傷體驗會在兒童未來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延續,在與母親分離的時候,便會凸顯出來。
自由與焦慮有著更為直接和現實的關係,這更多的體現在有著獨立的自我意識的成人世界裡。如克爾凱郭爾所說: 「焦慮是個人面臨自由選擇時所必然存在的現象。 」他視焦慮為人的自由的產物, 認為當人面臨自由選擇時, 焦慮必同時出現。人為了發展與成長, 必須面臨新的經驗和新的選擇, 但這種新的經驗與選擇, 正如走一條新的道路, 必然會給人帶來新的憂慮, 因為他無法預先知道在路的彼端隱藏著何種危險。這種新的「可能性」 的出現均會帶來焦慮。人越是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性, 他的焦慮也就越多。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一種「選擇性焦慮」。克爾凱郭爾還有一個重要觀點——人的自我意識及創造力和焦慮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人的自我意識越強,他獨立的意願越高,他越能成為他自己, 他的焦慮就越大。不僅如此,即使個體的選擇決定作出之後, 人們還是逃不過患得患失的煎熬, 害怕被自己放棄的選擇可能比所決定的選擇更好,罪疚感由是而生。所以個人的選擇能力越大, 他越是富有創造力,他越是敏感,他所負的罪疚感及焦慮也越大。
焦慮在根本上還與死亡有著深度關聯。羅洛·梅認為焦慮是人生的必然現象。之所以如此, 不僅在於人必定要有自由選擇, 而且還在於人生絕對不可避免的死亡事實。人有選擇生 存的自由,也有選擇死亡的自由, 但沒有人可以選擇不死的自由。死亡是人生唯一絕對的事實。死亡給人帶來時間的觀念, 空無所有的觀念, 以及焦慮的觀念。因此羅洛·梅認為焦慮並非只是偶然的事件, 也並非只是一種情緒的感受,焦慮是人的基本結構,「深深地種植在人的存在中「。焦慮不是一種表面的威脅, 可以受之亦可、棄之亦可。這是一種超越一切的自然現象, 它是對人之基礎的一種威脅, 焦慮是「立刻化為烏有「的威脅體驗。每個人最終都必須與自己的人生分離,與既存的一切分離,這是一種終極的焦慮。
4、焦慮並不全然是消極的,它甚至是優秀人生的必然
人生髮展與焦慮是對立統一的關係。與疾病對軀體的生命保護意義一樣, 焦慮不僅具有生命適應意義, 也有對發展的心理動力意義, 甚至對社會生產的發展也有動力意義。
日本著名心理治療家森田正馬對於焦慮神經症的積極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認為優秀的、對自己要求嚴謹的人才易得神經症。韋伯在探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關係時, 就曾對新教徒的心理焦慮作了動力功能上的積極評價, 認為正是焦慮所引起的內在動力作用, 驅使新教徒投入到理性化的世俗活動中, 為現代西方社會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羅洛·梅和克爾凱郭爾也認為焦慮為自我成熟的積極標誌。克爾凱郭爾認為只有通過焦慮才能經驗自由的可能性, 焦慮是人生的教師, 焦慮越大, 人越偉大。(文:午昱)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寫好作文的方法
※幼兒園家長開放日的感受和建議應該怎麼寫?
※從小事中發現管理問題的案例
※好一個戊戌金狗年!
※為什麼這個甜甜圈屋頂的幼兒園能成為全球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