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

孔子做教育,規模不小,門下有三千個學生,精通六藝的賢人就有七十二位,在沒有現代傳播技術的古代,這是很了不起的。特別是他晚年,在外周遊,居無定所,生活及辦學的條件都很艱苦,還能不改初心,堅持教學,這多不容易呀。

孔子學識淵博,因材施教,把學生教得這麼好,那他教不教自己的兒子?是怎麼教的?有沒有什麼秘訣呢?這是很多人好奇的問題。

孔子的兒子名鯉,跟著孔子的弟子們一起學習,據《論語》記載,孔子曾兩次單獨教育他。孔子有個學生叫陳亢,比孔子小了四十歲,估計比孔鯉也大不了多少。他懷疑老師對孔鯉有偏心,教給他不同的知識,便向孔鯉探聽實情。

孔鯉怎麼回答呢?他回答說,父親並沒有給自己特別的教導。說有一次,父親獨自在庭院中,我從那經過,他問我學了詩沒有,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無以言。」我就回去學詩。還有一次,父親又在院子里,問我學了禮沒有,我說還沒有,他說:「不學禮,無以立。」我就去學禮。

陳亢聽了以後,很高興,說自己只問了一個問題,就得到了三個答案:一是要學詩,二是要學禮,三是君子對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什麼偏愛。小師弟的如實回答,讓他大受啟發。

你看,孔鯉忠厚老實,實話實說,也難怪啊,他還是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呀。而孔子教育兒子,那也只是簡單的問答。他關心兒子的學業,但又不過多干預,點到為止,不批評,不溺愛,也不偏私,有教無類,完全是一個親敬而又慈祥的長者形象。

孔子所講的詩是指《詩經》,禮是指《禮記》。這兩次「庭訓」寫得清清楚楚,孔子教育兒子的秘訣,其實就是四個字:「詩禮傳家」。

那麼,孔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難道「不學詩」,就真的不會說話了嗎?

「無以言」不是不會說話的意思,而是指不能很好地表達思想感情。孔子這句話有充足的理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孔子對《詩經》的價值有一個全面的總結,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現代人認為,詩有認識、教育、審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話里,我們都可以找到它們各自的位置。

孔子這段話,實際上是告訴你,讀《詩經》有七個好處,是哪七個好處呢?一是「可以興」。興,就是表達思想,抒發情感。二是「可以觀」。觀,就是了解社會,受到啟發,明白很多事理。三是「可以群」。群,就是涵養心性,提升素質,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四是「可以怨」。怨,就是表達訴求,疏導情緒。五是「邇之事父」。就是往近處說,可以孝順父母。因為修養提高了,知道如何盡孝。六是「遠之事君」。就是往遠處說,掌握了為政的學問,就可以為國家社會做貢獻。七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簡直就是一部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飛鳥、走獸、花草、樹木,品種繁多,名字很美,可以學到動物學、植物學的知識,還可以學到天文、地理的知識。

在遠古時期,《詩經》里的詩是可以唱的,據說周文王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晚上就「令瞽誦詩」,進行胎教。「瞽」是指盲人,為什麼讓盲人唱詩呢?因為盲人看不見,心地純潔,沒有雜念。《史記·孔子世家》說,《詩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教弟子們讀詩,與今天不同,他是按照傳統的演唱方式彈琴伴奏,或者乾脆自己譜曲配樂,教學生歌唱,有時還要配以舞蹈。你看,孔子不僅是語文老師,還是音樂和舞蹈老師,他與弟子們載歌載舞,其樂融融,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啊。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篇之多,後來只剩下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是笙詩,只有題目沒有內容,所以最後傳下來三百零五篇,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就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經》。

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來傳詩。隋唐以前,因為印刷術還沒出現,說詩、傳詩都採取用筆抄錄或口口相傳的方式,很艱難,因此到了漢初的時候,說詩的只剩下魯國人申培公、齊國人轅固生和燕國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在曹魏時期就失傳了,魯詩在西晉時也已失傳,韓詩到了唐代還能看到,現在也只剩下外傳十卷。今天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也就是毛亨、毛萇所傳的毛詩。

也許你會問,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那何以見得呢?這麼說吧,有一次,孔子和子夏在一起交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這裡說的「禮」是指外在形式,「素」是指內心情操。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畫不出豐富多採的圖案。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因此受到了孔子的稱讚。

孔子主張讀《詩經》,但他也反對掉書袋、讀死書,強調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首,教他理政,他不會;讓他出使各國,不能獨立應對;讀得再多,又有何用?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對《詩經》有一個整體評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無邪」是什麼意思?北宋理學家程頤解釋說:「思無邪,誠也。」誠就是真誠,不虛偽。「思」是個語音詞,「邪」就是吞吞吐吐,要說不說,不說還想說,不敢直抒胸臆。《詩經》里的詩,都是真情流露,敢愛敢恨,實話實說,毫不矯情。《詩經》的可貴就在於真,是最接近於生活本質的真。這種本真就是善,就是美,是大善、至美。

《詩經》的語言也很典雅、很文明。比如孔子以《關雎》為例,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痛,比較平和,恰到好處,所以孔子非常欣賞。

讀《詩經》的好處,除了孔子講的七點以外,《毛詩序》這樣說,「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總而言之,不管在何時,《詩經》都是教化天下的重要基石。

今天,我們生活中用到的成語,很多都出自《詩經》,不少名人的名字也取自《詩經》,比如諸葛孔明、王國維、張聞天、胡喬木、林徽因、瓊瑤、屠呦呦等,不勝枚舉。我們可以讀的詩,不僅有《詩經》,還有唐詩,有宋詞,有元曲,有各個朝代的詩,豐富多彩。它們既是文學,也是藝術,更是哲學,富含文化養分,滋潤華夏子孫。

中國的詩,流淌在我們的血脈里,生生不息。我們說話、思考、寫文章離不開詩,有了詩,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

推薦閱讀:

何所言:儒,道,陽,陰
美國漢學家狄百瑞逝世 今天我們如何看待「新儒學」?狄百瑞尤其強調儒家思想中的自由傳統
崔治平:儒學的歸宿

TAG: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