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堂中醫門診部小講堂----針灸治痛經醫案
近期研讀《張縉教授針灸醫論醫案選》,得到了一個針灸治療痛經的經驗。原文如下:
診治經驗: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西醫學把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系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後者多繼發於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痛經的發生既有「不通則痛」又有「不榮則痛」。
張氏辨證強調首辨疼痛的性質,根據疼痛的性質、時間、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結合月經期、量、色、質辨其寒熱虛實。一般痛在經前、經期多實;痛在經後多屬虛。疼痛劇烈拒按多屬實;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多屬虛。得熱痛減為寒,得熱病增為熱;刺痛者屬血淤;脹痛屬氣滯。絞痛、冷痛屬寒;灼痛屬熱。治療以調理沖任為主,並結合行氣、活血、散寒、清熱、補虛或瀉實。
醫案一
閔某,女,27歲。主訴:痛經2年,加重3個月。現病史:2年來,每次經前3~4天或經期小腹脹痛,時而加重,經卧床休息或服用去痛片可得暫時緩解。行經量少,淋漓不暢,血色紫黑有塊,塊下則痛稍減,小腹涼脹,憋悶不適,胸脅乳房作脹,經多方治療效不明顯。近3個月來,諸證明顯加重,故來院診治。舌質紫暗,脈沉弦。診斷:痛經(原發性痛經) 。
治療:中板,毫針直刺1寸,用虛搓、實搓交替之搓法得氣,將針尖斜向下,取氣至病所手法,將針感送至陰部,後用取熱法取熱,此例局部有較強熱感,留針30分鐘。三陰文(雙),毫針直刺1.2寸,得氣後留針30分鐘。絕骨(雙),毫針直刺1寸,得氣後留針30分鐘。地機(雙),毫針直刺1寸,得氣後留針30分鐘。每次月經來潮前5天用針治療。
經連續施術治療5次後,月經來潮,諸證減輕大半。宗上法繼續在第二次月經前5天施術治療,又經5次治療後,諸證完全消失。
按:中極穴為膀胱經之募穴,又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之交會穴,能統治足三陰經病症,可調肝脾,和氣血。絕骨穴為八會穴中之髓會,可瀉肝膽鬱火。地機穴為脾經之郄穴,可調脾利濕,通絡活血。諸穴相配合用,可達到活血化痰、理氣止痛之目的。此例少腹涼脹,舌質紫暗,脈沉弦為寒凝之象,故用取熱法奏效。
案例二
王某,女,34歲。主訴:痛經11個月。現病史:11個月前,因正值月經期生氣而得。此後每次月經期間小腹脹痛,兩脅竄痛,嚴重時小腹呈陣發性劇痛、拒按,行經量少,淋漓不暢,經色紫黑夾有血塊,經前白帶量多。平時易怒,遇事易於激動生氣,面部色素沉著,舌有淤點,脈沉澀。曾用藥治療無效,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正常,子宮後傾,左側附件增厚呈條索狀,右側正常。診斷:痛經(附件炎,繼發性痛經)。
治療:關元,毫針直刺0.8寸,用盤法得氣,閉其上氣,針尖向下,針感送至陰部,留針30分鐘。間使,毫針直刺0.5寸,得氣後留針30分鐘。三陰交,毫針直刺1寸,得氣,閉其下氣,開其上氣,針尖向上,用白虎搖頭手法,通關節,將針感送至小腹部,留針30 分鐘。
療效:治療2次後,第一次月經期間小腹及兩脅脹痛減輕,月經過後治療2次,至第二次月經期間小腹及兩脅脹痛明顯減輕,仍腰部酸痛,月經量多已無血塊。共治12次痊癒。
按:本病的發生與沖任、胞官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於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後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官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發作。常見的證型有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淤、寒凝血淤和濕熱蘊結。
痛經的治療原則,根據「痛則不通」的機制,主要是以通調氣血為主。問使穴乃是厥陰經之經穴,三陰交穴乃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兩穴合用可起到行氣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推薦閱讀:
※如何區分月經和宮外孕?
※大姨媽總是「鬧情緒」
※姨媽痛怎麼辦?
※為什麼會痛經?痛經怎麼辦?
※每個月的那麼幾天請不要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