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划船日記--Day2
第二天
一夜無事。清晨起來天已大亮,不過並不見陽光。林中儘是薄霧,帳篷外面也掛滿露水。雖然是冬季,氣溫也不算很低,披一件外套就不會覺得冷。
昨天堆在營地另一側的食物沒有被任何動物騷擾,只是外面罩的雨披全都濕掉了,上面甚至都積出了小水窪。倒不是下雨,而是空氣中凝結的露水。
今天路程不遠,所以沒有趕時間,吃完早飯不緊不慢的的收拾好一切裝備,都已經快中午了。今天沒有再陰天下雨,陽光如約而至,灑在林間,讓人覺得溫暖。昨天傍晚的詭異氣氛也煙消雲散。
河道還是堵著,只能將所有物品再搬回昨天的登岸停船處,都收拾好後,準備下水出發了。
今天仍然在沼澤深處划行,除了見到兩次附近其他露營點的船隻,再沒有見到任何人了。在河中照面的時候便互相問「你們昨晚呆哪裡」「你們今天去哪個營地」,問兩次後上家下家全都知道了。感覺幸好離開營地時垃圾雜物都清理的很徹底,不然真是有些丟人...
今天並沒有看到新的動物,都還是些短吻鱷、紅耳龜一類最常見的。其實出發前特別想帶把魚竿,看介紹這裡面Bluegill Bass一類的中型魚有不少,聽著時不時水面撲通撲通的聲音實在心裡痒痒。很順利,下午4點之前就到達營地了。
今天露營地的畫風跟昨天就完全不同了。陽光暖暖的灑在木台上,泊船登岸就在平台旁邊,比昨天方便太多。
因為在船上不方便,午飯也沒有吃。上岸後隨便吃了些麵包蔬菜,支好帳篷,天還大亮,於是就在周圍轉了轉。
這條與河岸平行的小路通到盡頭的廁所。廁所就是最原始的旱廁,不過總好過沒有了。除此之外就再沒有其他什麼路了。營地背後是一片開闊的低矮灌木叢,當然也是屬於沼澤的一部分。
說起來有意思,上圖中這條小路,包括我們的營地,看起來好像已經在陸地上了,而其實我們正在水中央,真正的陸地早在昨天出發的時候就徹底告別了。事情是這樣的:更新世時期整個佛羅里達還在海平面之下,後來海水退去,沙質海床露出,形成了大片窪地。隨著時間推移,淡水慢慢匯聚於此,挺水植物聚集生長,然後死去沉積到水底,形成厚厚的有機質層。如果就此發展下去,我們很熟悉的煤礦可能就形成了。然而條件並不總是那麼完美。如今水面之下沉積的只是煤的前身--泥炭。這一帶泥炭層大概有3到5米厚,可是並不結實。水底有機物分解產生的大量甲烷慢慢的將大小塊狀的泥炭頂了起來,浮到水面上變成了一個個「浮島」。接下來植物見縫插針的來了,先是草本,接著灌木,再後來高大喬木,漸漸地「浮島」變得真像一塊陸地了,只不過它會隨時飄走。當初定居在此的印第安人毫不知情的踏上這種泥炭浮島,卻驚訝的發現它會搖來擺去,於是驚呼「O-ki-fin-o-ke」,意思就是「顫抖之地」。而現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也正是這樣一塊塊飄浮在水面之上的「顫抖之地」,只不過更加茂密的植被讓我們感受不到它的「顫抖」了。
這種特定的地理生態環境英文叫swamp,我想翻譯成「沼澤」有點過於籠統了,畢竟中文的「沼澤」讓人很容易直接聯想到那種能把人陷進去的泥巴地。而「濕地」又明顯另有所指。可能地理學有特定的中文稱謂?
因為時間尚早,我自己帶著空船又跑到河裡了。沒有了負重小船變得如此輕盈,速度也成倍的增加。這種小船(canoe)其實有花式表演賽的,叫solo canoe freestyle,一個人可以操控這種小船任意的旋轉,急停,變向,甩尾,就像水上芭蕾一樣。能翻牆的話youtube有很多這種視頻。
從船上看夕陽下的營地。
離它一米的時候它才匆匆跳下水。手裡要是有個1米半的抄網的話.......算了,守點規矩比較好。
岸邊找了個空擋就強行登陸了。因為冬天葉子都落了,這一片林子現在很疏鬆,一眼能看出去很遠。不過並沒有路可以往裡面走。
樹上掛滿了松蘿,說明空氣中水分足夠充足,這好像是廢話... 還有不知名的果子。
回到營地以後,在附近發現了很多蘑菇,認不實,必然沒有吃,不過聞著很正的味道。
停船的岸邊指甲蓋大小的小魚特別多,隨便一舀就抓到一條。
晚上的時候終於把氣爐弄好了。燒了粉絲,就著一罐豆子當晚飯。
營地背面有個水窪子,生出了如此巨大的蚊子。這還是冬天呢,可以想像夏天來這裡就慘了。
早早吃完晚飯,發現營燈將我們的影子投到河對岸的樹叢上,好像巨大的投影幕布,於是拍了幾張......
今天大晴天,又趕上新月,星空正是好看,熄了營燈,仰著頭,靜靜感受著斗轉星移,和這片純粹的荒野。
Glycan:沼澤划船日記--Day1Glycan:沼澤划船日記--Day3
推薦閱讀:
※爺爺的百靈鳥
※含住槍口的狐狸讓爸爸放下獵槍——我的野生動物保護情結之三
※快手主播為何要直播獵殺野生動物?
※澳洲野狗--生態系統守護者
※【盤點】野生動物園發生過哪些遊客作死喪命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