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話心|曹日昌:心理學研究什麼?

心理學,顧名思義,是研究意識的規律的科學。意識的含義很廣,正如不是所有關於物質的問題都是物理學研究的對象,也不是所有關於意識的問題心理學都進行研究。心理學所研究的,大致是關於意識的下列三方面的問題:

1. 意識的起源、發生和發展。物質發展到什麼階段產生了意識?意識又如何由低級狀態發展到高級形態?

2. 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人經由什麼過程和機制反映客觀世界產生意識?

3. 人的意識活動的特徵。人的意識活動有什麼特徵?這些特徵是怎樣產生的?

一、意識的起源、發生和發展

研究意識的起源、發生和發展,主要是動物心理學的任務(兒童心理學和人類心理發展史也有關係)。動物心理學的許多研究成果,都是有重要意義的。例如,它的研究表明:如以條件反射的形成作為具有心理活動的指標,那就可以看到心理現象是同神經系統相聯繫的,因為具有神經系統的動物,在適當條件下大都能形成條件反射。可以說,心理是神經系統活動的表現,是神經系統的機能。動物神經系統的原始形態是腔腸動物的網狀神經。網狀神經是由低等腔腸動物的神經——肌肉細胞發展來的,後者又是由低等多細胞動物的普通細胞分化出來的。

一切生物機體組織(細胞)都有感應性。當營養物或傷害性刺激直接作用於機體組織時,機體就會發生反應。例如,植物的葉向光和根向水生長,變形蟲以至水螅攫取食物和避免傷害性刺激,都是如此。有了神經系統之後,動物就可以感受同生命有間接關係的、遠距離的刺激,或「信號」刺激。條件反射就是對信號刺激的反應。神經系統的活動有兩種基本的形態,即興奮和抑制,它們都同生命的基本機能——代謝作用聯繫著。興奮是神經細胞的分解作用的特殊形式,抑制則是合成作用的表現。所以神經系統的機能是生命的基本機能之一,它使動物擴大生活環境,反映環境情況,以適應環境,保障生命生活。

隨著動物演化階梯上升,神經系統趨於複雜,心理活動也趨於靈活、豐富。(1)低等動物所能反應的環境變化的範圍很狹小,它們只能對於那些同生活直接有關的事物才發生反應。動物在演化階梯上位置越高,所能反應的環境變化的範圍越廣,如猿猴搜索和玩弄同生活不相干的東西,從而也豐富了它的生活內容。(2)動物在演化階梯上位置越高,反應活動越靈活。低等動物即使動作無結果也不易停止。例如,蜘蛛結網捕蟲,雖無小蟲落網,蜘蛛每次都趨向網振動的來源方位;虎豹雖也因風吹草動作捕獵的準備動作,但如無捕獲對象,虎豹就立刻停止行動。低等動物很難改變它的本能活動,如燈蛾撲火,至死不變。虎豹本來怕火,能吃人,但馬戲團中的虎豹能鑽火圈,唯訓練者的命是從。所以越到高等的動物,越能由個體的經驗適應環境。(3)心理活動的趨於靈活和豐富,是由於分析和綜合能力的發展。低等動物只能反應環境事物的單一性質上的變化。如只要蜘蛛網一振動,蜘蛛就趨向網振動的來源方位,不管有無小蟲。高等動物能綜合有關事物的多種變化,給予適宜的反應。蜘蛛不能區別小蟲落網同其他原因使網振動,虎豹則極易辨別附近有無捕獲對象。這一切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屬性,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即神經系統出現時的產物。意識也是由萌芽狀態、低級階段有規律地逐步向高級形態發展的。動物心理的演化發展為人的意識的出現準備了前提條件,人的心理同動物的理有一定的連續性,所以了解動物意識的發展對於研究人的意識活動是有幫助的。例如,達爾文由於對動物的研究,了解了人類許多種情緒表現(如憤怒時的咬牙切齒)的由來。意識發展的研究更有理論意義。所以列寧把「動物智力發展史」列為構成認識論、辯證法的知識領域之一。對動物心理學研究的任何輕視都是不應該的。

二、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應過程

心理活動或神經系統的機能是反映環境情況,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動物、特別是人如何反映客觀現實而產生意識,這是心理學的核心問題。

人在接觸客觀事物時,客觀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由感覺器官到大腦和反應器官,發生一系列的神經活動歷程,在大腦發生神經活動時人便感覺到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這就是感覺。由感覺的痕迹形成表象,同類的表象經過概括形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思維。通過思維,人對客觀現實可以有更深入地反映。人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產生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滿意、不滿意(情感)、躲避、鬥爭、改造(意志)等,這是對人自己和客觀事物關係的反映。對這一系列的反映過程,心理學都進行了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找到了一些規律。例如,感覺相互阻抑和助長的規律,差異感覺的規律(威伯律),分配識記優於集中識記的規律,以往速度的規律(遺忘曲線)等等。這些規律具有理論意義。它們的獲得使人對於人如何認識客觀世界,也就是對人的認識活動有了一些了解。

掌握心理活動的規律對於指導生產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工業上憑視力和聽力檢驗產品質量的,不能不注意差異感覺的規律。教育上安排學習和複習,不能不注意學習和識記的規律。各種專業心理學在其特殊領域內研究人對有關的客觀事物的反映過程,研究所得成果對於提高有關業務的工作效率有重要意義。例如,教育心理學者研究兒童如何掌握數的順序、關係和實際意義等以形成數的概念,根據研究所得,可以改進小學的算術教學。勞動心理學者研究勞動者對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如何能有更迅速、全面和準確的反映,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防止事故,減低勞動強度。醫療心理學工作者研究病人對致病原因和病症的反映如何影響致病和醫療過程,從而制定心理治療的原則和方法,以促進療效。

反映是腦的機能,心理現象是腦的活動的表現,因而心理現象為腦的活動規律所制約,也表現出腦的活動的規律性。例如紅綠兩色互相襯托,倍覺鮮艷;同樣的小塊灰色紙,貼在藍紙上顯出灰黃色,貼在黃紙上呈現藍灰色,這叫做顏色對比。又如先後緊接學習兩種接近的事物,先學習的干擾後學習的,後學習的妨礙對先學習的記憶,前者叫做抑制,後者叫做倒攝抑制。再如注意的集中和渙散,集中注意一件事物時對其他事物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集中注意較久時又不免精神渙散。這幾種現象看來好像沒什麼聯繫,但我們認識大腦活動規律之後,就知道這都是由於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的相互誘導所致。

對於人腦活動的規律,現在知道得還很少;對於多數心理現象,我們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從腦的活動規律來說明。例如對於差異的感覺,何以光的亮度差異達1%,重量差異達1/30,聲音強度達1/10,才能感覺出來,不同感覺領域何以比例不同,現在都還沒有全面的解釋。又如年歲稍大的人都經驗過,有時對很熟識的事物,忽然忘記了(如很熟識的同志見面時叫不出名字來),過一會兒又忽然想起來。對這種現象現在只能說是由於大腦內一時的抑制狀態,但何以如此,還不明白。

「腦是思維的器官」(列寧)。對於腦的活動規律認識越多,對於意識活動才越能有比較深入的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人腦活動的規律,也就有可能運用這些規律,提高腦的工作效能。例如,將來掌握了有關記憶的腦的活動規律,就有可能提高記憶的效能,使需要的經驗能隨時回憶出來。心理學必須研究腦的活動規律,列寧曾指示心理學家要「徑直研究心理現象的物質本體(神經過程)」。

當然,對於腦的研究,心理學要同生理學有適當的分工。大致生理學研究腦的內部的物質運動,心理學研究腦的活動如何反映外界事物。生理學的研究對於心理學是非常重要的,如巴甫洛夫所說,生理學的研究「替心理學知識打好根基」。心理現象的規律對於生理學的研究也常有指引作用。例如,聯想的規律對於暫時聯繫和接通機能的生理學研究,無疑是有啟發意義的。闡明大腦機能是心理學、生理學和其他有關科學的共同任務,以為心理學不必從事腦的機能的研究,不是正確的看法。

三、人的意識活動的特徵

由動物發展到人是一個質的飛躍。由於有了社會生活、語言和勞動,人的意識有了新的面貌,同動物的心理已有本質的不同。

人的意識活動的最顯著的特徵是自覺性和能動性。人不僅有意識活動,還知道自己有意識活動。普通所謂「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自覺的」活動。意識的自覺性是同語言分不開的。人有了語言,能敘述當前的客觀事物,也能敘述自己的活動。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初步掌握語言時,只能稱道客觀事物或自己的要求,不能描述自己的活動。到能描述自己的活動時,有計劃的活動——這是自覺的意識活動的表現,也就出現了。一種極為可能的情況是:有了反映客觀現實的意識活動和對這種活動的敘述,這種敘述由對人到對己,由用有聲的完備的語言到用無聲的簡略的語言,逐步發展成為自覺的意識活動。

兒童有自覺的意識活動是腦的第二信號系統逐漸成熟、兩種信號系統協同活動的表現。客觀事物引起兩種信號系統的協同活動,產生自覺的意識。如果只引起第一信號系統的活動,如在睡眠中因感冷熱而蓋上或拿開被蓋,那就是不自覺的活動。心理學對於人的意識的自覺性了解還很少,如果不從腦的活動機制方面進一步研究,那是難於獲得更多結果的。

人在接觸外界事物的活動中,外界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引起大腦活動產生感覺,人根據感覺調節接觸外界事物的活動,又進一步影響外界事物。這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的簡約敘述。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在作用於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對現實的反映又進一步指導實踐活動,就是反映的能動作用的表現。人的意識反映客觀規律,人認識客觀規律之後,用它改造客觀世界,這是意識的能動性。意識的能動性是由意識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一本質產生的。這在兒童心理的發展中也可以得到旁證。兒童最初表現主動性,聲明「我自己做」,是在他初步掌握了運用玩具或工具的操作方法之後。這表明:掌握了客觀規律,就表現出能動性。人掌握了客觀規律就能預見到事物的將來,如馬克思所說「勞動過程終末時取得的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於勞動者的觀念中,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了」。關於將來事物的觀念(表象)在腦中形成一個優勢興奮中心,由於往複的神經過程,它影響調節有關的神經活動,這可能是意識能動性,也是預見性和自覺性的生理機制的一部分。心理學上研究意識的能動性,必須對意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一本質進行深入的研究。

人的意識活動的另一種顯著的特徵,是每個人的意識活動都有其個人特點,這是個性。在階級社會中,同一階級的人也有其共同的特點,以別於其他階級,這是階級性。對於個性和階級性,心理學也應該研究。一個人的個性同他與生俱來的體質有關,但主要是在生活經歷中形成的。個性主要是一個人的社會關係、生活條件的反映,階級性是社會地位的反映。個性和階級性的主要表現是意識傾向性,即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如對一些事物傾向於接受或這樣處理,對另一些事物傾向於拒絕或那樣處理。意識傾向性是通過多次的感性認識(反映)經過概括形成的。例如,有一個中學生缺乏愛護公共財物和集體注意精神,學校要他去參加工廠勞動。他第一次看到、後來又同工人一起用邊料廢料做出了很有價值的產品,於是他對公共財物的態度改變了。他參加了流水生產線工作,他看到他的工作如何影響他的前後的工序的工作,於是他對協作的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也加強了。從這裡看出來,改變意識傾向性需要經過具體的認識過程(也就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心理學研究個性和階級性,要看人如何通過對他的社會生活條件的反映,形成個性和階級性。掌握了個性和階級性形成的規律,也就可以根據它進行培養、改造和教育的工作。個性和階級性都是生活條件的反映,而反映是大腦的機能,因此,研究個性和階級性也不能忽略腦的反映機能的規律。例如,個性和階級性都可能有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生活條件的情況,也就是意識落後於現實。如果不理解腦的活動規律之一:動型的形成和改造,那是不能說明「落後」的現象的。

個性和階級性影響意識活動使它表現出個人或階級的特色,具有個性或階級性特色的意識活動也還是遵循意識活動的普遍規律的。例如,一組人學習一個文件,事後有人記得多,有人記得少,有人記住這些,有人記住那些,這是個人特色,但從這裡總結出記憶的普遍規律,如有意義的識記勝於機械的識記,遺忘的數量因學習後的時間距離不同(遺忘曲線)等。又例如,工人在政治覺悟提高之後工作效率提高,創出奇蹟,這是階級性的表現,但也是意識活躍集中容易引起創造性活動這一普遍規律的表現。研究個性和階級性對意識活動的影響,可以深入了解意識活動的普遍規律;掌握了普遍規律,更有助於了解以至教育改造個性和階級性。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是照顧個性特點;目的在「全面發展」,又是克服一些個性特點。在階級社會中,階級地位是社會生活的一個主要方面,但社會生活還有其他方面。反映同社會階級有關的客觀現實的心理意識具有階級性,反映同階級無關的事物的心理意識沒有階級性。例如,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工人的工作熱情,在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大不相同;但兒童的關於數的概念的形成過程或交通工人對路上各種信號的鑒別過程,在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並沒有什麼差別。個性、階級性和心理活動的普遍規律,是特殊和一般的辯證關係。對於個性和階級性同心理活動的關係,心理學還須進行深入的研究。只強調一方面,如只承認共同規律不承認個性和階級性,那是極端錯誤的。認為個性是心理的主體,它決定一切心理活動,階級性是心理意識的核心,它調節和支配一切心理活動,這種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四、研究的方法決定於研究對象的性質

人的意識活動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現象,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也是一個問題。研究的方法決定於研究對象的性質。如果研究的對象是受階級影響的,當然要用階級分析的方法。例如,在神經衰弱的致病原因中,對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常是一個因素。有人對工作異常負責,夜以繼日的工作,因過度疲勞而致病;有人晝夜考慮自己的名位待遇,對一切事都不如意,因抑鬱憂慮而致病。這兩種人顯然具有不同的階級意識,在診斷和治療中必須考慮到這種差異。但在進行了這樣階級分析之後,還必須研究疲勞何以致病,憂慮何以致病,這裡不能再用階級分析而要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了。

人的意識活動並不全部都是受階級影響的。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即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是不隨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個性雖是社會生活條件的反映,同階級地位有密切的關係,但個性的結構(個性表現的方面如能力、氣質、興趣等)和個性形成的規律,並不因階級而異。心理學所研究的人在各種社會實踐業務活動中的反映活動過程,也不因階級不同或社會生活條件不同而不同。例如,兒童在兩歲前後掌握語言的過程,鍊鋼工人對火焰火花的鑒別過程,在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並沒有什麼差別。心理學研究這些問題,必須因問題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方法,而不應該對所有問題都應用階級分析。事實上,對大部分的問題是不能應用階級分析的。有人主張在研究階級社會中人的心理時必須貫徹階級分析,這本身可能是一種缺乏分析的說法。

目前心理學還在幼年發育階段,研究成果不多,研究方法也不夠成熟。現在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還是在各種實踐活動領域,觀察和記錄人的意識活動,從這樣得來的材料中分析總結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這樣既可以獲得科學成果,也可能協助解決實踐活動中的問題。這是目前心理學中大量研究工作的方向。

但是,科學研究需要進行深入分析,只觀察記錄是不夠的。要獲得確切的成果,還要在控制的條件下對基本過程進行分析,這就是實驗法。過去心理學中不少研究成果,是從實驗研究中獲得的,不應該貶低實驗方法的效用。隨著實驗方法技術的發展,過去無法在實驗室中研究的,現在或將來也可能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我們不能把心理現象簡單化,以為一切問題立刻都能應用實驗方法進行研究;也不能把心理現象神秘化,以為它是萬份複雜的(這是事實),不可能用現代科學方法技術進行研究(這是武斷的)。其實,心理意識也是物質運動(腦的活動)所產生的,所有的物質運動都有其共同的規律。例如,感覺活動過程同脈衝通訊系統非常類似,就是明證。心理學要研究腦的反映機能,對於腦活動時的內部情況,現在還無法直接觀察,這是心理學研究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難之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研究腦的活動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利用訊息論和控制論理論、自動和遙控技術、電子和模擬計算技術等,模擬一些現實情境,模擬腦的某些活動過程,都是可能的了。並且,心理學者和有關科學工作者協作,也已經在這些方面進行著初步的研究。過去用照相機比擬眼睛,對眼的機能的了解曾有所幫助;現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腦的模擬,必將對於腦的活動規律有進一步的認識。對於腦的活動規律的了解,又可對機器的設計製造提供新的原則(模擬人體的機能而製造機器是技術史上常見的事)。我們相信,這種人腦同機器比擬的研究,可能是心理學的一個生長點,應當成為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領域。

條件反射實驗法對於腦的活動規律的研究有過不少貢獻。現代腦電生理學可使我們借腦電現象觀察腦的活動,也為研究腦的反映機能開闢了新的途徑。心理學應當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科學上新成就,使用一切可能使用的方法,採取多路進軍、四面圍攻的戰略,攻克意識活動這個堅強堡壘。

心理學研究意識的起源、發生、發展和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過程。它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論據,進一步具體地論證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高度組織的物質的產物、意識是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些哲學命題,使辯證唯物主義更徹底地粉碎二元主義和唯心主義。所以,心理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其認識論、反映論的主要科學基礎。

意識現象一向被認為是宇宙一謎,人類有史以來就想對它有所了解。黑格爾假定為宇宙本源的絕對理念,在其發展的最後階段達到「自我認識」。這代表人類要求認識自己的認識的願望,也表示認識自己的認識是認識的最高成就。黑格爾不能完成這個使命(任何個人也不能完成這個使命),絕對理念是唯心主義的虛構。辯證唯物主義為認識人的認識奠定了基礎,唯物主義辯證法就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意識、認識)的運動、發展的規律。心理學研究意識、認識活動的規律,認識了這些規律,也就認識了認識,而達到認識的最高峰。

編者按:該文來源於1959年第4期《心理學報》,後收錄於《曹日昌心理學文選》第367頁-377頁。

作者簡介:

曹日昌(1911-1969),河北束鹿人(今河北省辛集市)。中國心理學家,他是中國最早應用唯物辯證法於心理學研究的倡導者之一。他堅持和維護心理學的正確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在心理學研究工作上,他的突出貢獻有兩個重要領域:

一個是實驗心理學,特別是學習記憶研究;

另一個是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此二者皆具有開創性的影響。對心理學培養人才和學習國外先進研究成果有傑出貢獻,影響深遠。在新中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前,他興建和發展我國的心理學事業,建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並重建中國心理學會,是中國心理學界的主要領導人、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研究方法 | 心理學 | 心理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