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公:中華「伏羲絕學」第一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50 0 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
要重視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那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什麼?精髓是什麼?我們要傳承什麼?什麼是「絕學」?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從哪裡來?
在中國第四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武夷山,一位歸隱「山人」,常開設公益講堂宣講《伏羲絕學》《黃帝內經》《六祖壇經》,因精通《黃帝內經》上古祝由術而成傳奇。
范明公:商聖范蠡第74代孫、曹洞宗傳人。一位洞見透徹、實修實證的山中隱士,一位經歷曲折、經驗豐富的助人自助者,一位心理療愈師、佛道雙修的禪修者,一位尊重一切存在、睿智的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播者。
大雪節氣的福建屏南深山,群巒疊嶂,空氣清冽,雲捲雲舒。
這裡流傳著一個美麗而神奇的「惠澤龍」故事。明朝萬曆年間,屏南縣後樟村程惠澤,自幼失怙,14歲時出家九峰禪林,白天種地,晚上習經。一晃幾年,六月初一惠澤下地澆菜,見2個蜥蜴爭搶一奇珠,便上前趕走蜥蜴,拾起奇珠,因僧衣無口袋,暫含口中,恰逢師傅喊吃飯,應聲誤將奇珠吞下,隨後全身燥熱難耐,便用寺後井水潑身,無效,後到寺下的虎潮潭浸泡,這一浸就是49天,竟羽化為龍。升天時,開田「三百丘」報恩九峰禪林;後康熙年間,惠澤龍顯靈助施琅大將軍收復台灣,被康熙皇帝敕封為惠澤龍王,後又被乾隆皇帝敕封金字匾「通海龍王」,收錄於清版《屏南縣誌》。幾經周折,筆者與「姓氏文化的踐行者」、《武林外傳》執行導演、《百家姓·龍族的後裔》總導演張清在九峰禪林,採訪到歸隱「山人」——商聖范蠡第74代孫、曹洞宗傳人范明公先生,並聆聽了致力於以伏羲學為核心正統國學傳播者、培養各行業領袖精英導師為己任的明公先生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華夏起源:敬仰口耳相傳中的中國故事
古者包犧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周易·繫辭》中的一句話。
「伏羲如何仰則觀象於天?又如何俯則觀法於地?如何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如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明公開篇便直指人心,「我們已很少有人這樣研讀解讀古人了。」「不可以從字面上解讀古人,觀象於天的『天』,指的是什麼?觀法於地的『地』,指的是什麼?只有我們知道了陰陽、天地、五行、八卦等這些基本的概念所代表的含義,我們才能真的理解古聖人在向我們傳遞著什麼。」「天,在這裡並不是代表大自然的天空,而是人在精神領域的象徵意義;
地,在這裡也並不代表大自然中的大地,而是物質世界或現實世界的象徵意義。」
「觀象於天、觀法於地的真正含義是,古聖人對人與大自然之間相互的聯繫、互動的基本規律的一種呈現;在當時沒有文字可以記載,也沒有語言可以表達,伏羲就以卦的形式來表達這種象徵意義,這就叫『象』,象,是人的精神領域與大自然連接的樞紐。」「我觀察什麼,現實中就會呈現什麼;我聚焦什麼,就會得到什麼;觀察者裡面什麼種子都有,有幸福的種子,有財富的種子,有悲慘的種子,而觀察幸福,幸福就會立刻是粒子狀態,粒子狀態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在現實中呈現。」明公講。這叫唯識所現。我們的遠古聖人伏羲、中古聖人周文王、近古聖人孔子,以及後來的《成唯識論》,揭示的就是人與自然相聯繫的規律,人的精神領域與大自然之間的聯繫,今天的量子物理學最前沿科技的結論,就在不斷驗證著我們老祖宗所創造的華夏文明所展示的基本規律。對於老祖先的故事,明公娓娓道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古有「神州大地」之稱,在一個個口耳傳說的神話中,當首推中華民族始祖「伏羲」。《山海經》中說,華胥履大跡生伏羲。
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昊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包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由於華胥氏生養了伏羲女媧,而被譽為民族之母,中華、華夏之「華」的來源之一,就來自於華胥氏。據大量史料記載,伏羲是華夏人文始祖,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國龍的鼻祖。伏羲不僅創立了先天八卦,而且化蠶桑為布帛,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刻書契,作甲子,興禮樂,造干戈。先秦典籍記載,在燧人氏時期,僅僅是人類懂得用火,還害怕野獸而不能征服,「伏羲」者,「執伏犧牲」。伏羲畫卦三爻,結束了千古的人類結繩記事,創始了刻畫記事的文明,是天地人大宇宙科學觀、數理象的綜合科學。伏羲是開創中華文明的聖祖,他有一套宇宙模型,他完成了人類在前進中的一次大飛躍。「所謂絕學,絕是最高,最高境界的學問,是中華文化最高智慧的象徵,凝聚了華夏文明中方方面面的精華。」明公透露,「 我們要繼承往聖最高境界的學問,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眾所周知,人們創造不同的「結果」,是因為「行為模式」的不同,而行為是由思維模式、認知模式決定,這與我們的文化背景、信仰體系有關,也就是「民族集體潛意識」和人類集體潛意識的不同所致。而民族集體潛意識的源頭正是中華始祖「伏羲」。「一念無明天地開」,就是天地分開的那一刻、陰陽形成的那一瞬。「於一造分天地」,天地由一而分陰陽,陰陽而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再衍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衍生天地萬物。也就是《道德經》里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也是觀察者,「有了觀察者,才有了世界」,這就是現在量子力學研究的:你不觀察它,它就處於疊加態。「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明公講:「開天闢地、大禹治水…這些神話故事,我們的下一代要熟悉和傳承,因為中國文化的基因,就藏在這一個個故事之中,藏在一個個歷史人物、事件之中,如果不了解這些故事,就不能了解我們自己,不了解我們中國人;如果沒有敬畏之心,也不會真正尊重老祖先。」而這些故事、古語、原理,明公隨口拈來;對於如何結繩記事,如何遠取諸物,如何近取諸身,明公也會用筆點畫,還會讓筆者親身體驗心法妙用。
中國文字:解讀古聖人智慧的一把鑰匙 文以載道。今天,我們讀《易經》《黃帝內經》《六祖壇經》《四庫全書》《鬼谷子》等典籍,就要去看原本的、沒有改動過的,這些都是繁體字、豎排版、古文。上天垂象,聖人則之。中國文字是中華文明的根脈,也是上天垂示的一種跡象,是對老祖宗智慧解讀的一把鑰匙,也像一個壓縮包的解壓軟體。
中國古文字是象形字體系,絕大多數都是對客觀事物的直觀描繪,讓人一看就一目了然。日、月、水、木、火、鳥等古漢字都非常直觀,可以說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生命體。這種象形字的產生年代最為古老,為世界上各古老文明最先採用。古埃及、蘇美爾、中國都是最早使用象形字的,前兩個後來演化為契形字,還有其他國家都把它改成符號、拼音、字母型文字了,中國卻保持至今。象形文字,只需要學500~800個,來回羅列組合,大多文獻即可看懂;中國古人只要把兩個簡單的字連在一起就成了新詞,比如說「手機」,這是新的片語,在古代沒有。所以中國字能夠代表天地中間萬物的影像。而《大英詞典》越來越厚,機械、生物、醫科等相互看不讀,必須不斷造新詞。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的大智慧。字的來源是根據八卦符號,也就是說中國漢字的形成,源於世間最神妙的一種符號體,所以每個字都有特定五行屬性。
中國古人耗費心血、歷經萬年,研究出來了這一門東西,如果它沒有用的話,早就被淹沒掉了,為什麼它代代傳承,一直到了今天還在用?證明它有絕對的真理性。漢字的存在,有效地保存了中華文明傳承到今天。漢字的象形文,每一個字都有它的意義,每一個字都有它的象徵性、代表性,甚至每一個字都有療愈的效果,也就是每一個漢字都有能量。「愛」這個字,是簡體字,繁體字呢?中間有一個心,現在為什麼離婚率那麼高?搭夥過日子,在一個屋檐下交心了嗎?心哪兒去了?變成朋友了,朋友是不是說散夥就散夥啊。「賓」這個字是繁體字吧,一個人拿著少量的寶貝、禮物來家裡做客;而簡體字「賓」是什麼意思?誰來了?兵即匪,誰進家了?匪進家了,先搶人、再搶財。「 親」,現在的親呢?天天說回家看看吧,親不相見了啊。五臟六腑的「臟」呢?骯髒的臟;繁體字「臟」是什麼意思呢?是藏在內部最重要的器官,是精華,是產生力量、靈感的代稱。文字改變了,在你的潛意識裡頭不種下那個根嗎?沒有影響嗎?還能再簡化嗎?
而禪宗里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並非不需要文字,而是不要局限於文字,不依文字不依經卷,敢於破文字相,放下分析、判斷、邏輯思維、推理,也就是放下知見,用心,因為我們平時只會用左腦,不會用「心」,不會感知我們的心了。
明公認為,中國人的語言、文字是最簡單最便捷最先進的溝通表達體系,古老的文言文和繁體字千萬不可中斷,最大功用就是可以讓人非常迅速地了解真實意義,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
他還呼籲:傳統文化復興,文言文要從兒童抓起。
東方智慧:老祖宗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學「老祖宗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經過幾千年驗證的管理學、運籌學、決勝學。但現狀是,老祖宗的大智慧露一點,一些人都會害怕,想像不到祖先怎麼會有這些東西。」明公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及老祖先的智慧,就會有沉重的感慨。老祖宗所創的這個華夏文明到底怎麼用?天道、地道和人道,禪、道、儒,這些東西如何落地?
據明公介紹,現在一提及老祖宗的智慧、華夏文明,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味的光明、愛,會讓大家想到傳統文化就是不落地、虛、幻、妄。其實不然,我們的文明中還有力量的一面、鐵血的一面,否則我們老祖宗怎麼可能屹立世界之林、領先世界幾千年?我們落後挨打從近200年才開始,甲午戰爭以後,從西方的工業革命之後我們中華民族才被動挨打。
不要以為你在學習《論語》《弟子規》《中庸》《道德經》,你就是學的華夏文明的全部,其實,這只是很少一部分。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真正的華夏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歷經劫難,大家所熟知的「五胡亂華」「崖山事件」都使漢民族人口驟減,華夏的精神血脈史無前例地幾乎斷層。用史學家陳寅恪的話講,當時的「中原文化」已陷「頹廢之軀」,墮為「久遠而陳腐之文化」。知史以明智。今天,我們一定要清楚華夏民族真正的精神是什麼,核心文化是什麼,管理之道是什麼?「道,大道,不外乎陰陽,管理有沒有陰陽?管理即人性,要把人性了解看透,然後去應用和掌握。人性既有忠誠、善良、正義、追求完美的一面,也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人性』過後再往上是什麼?人心!《六祖壇經》告訴我們人心是什麼樣子的。」明公講。陰陽合和,才是太極,太極代表著圓滿,管理之道即太極之道,即陰陽平衡之道、圓滿之道,老祖宗的管理智慧不離陰陽的轉換、陰陽的平衡、陰陽的整合。
西方的管理學能涉及這些嗎?西方管理學是工業化組織管理,把人當成機器,像鐘錶一樣,每個齒輪相互之間咬合,然後才能正常運轉。而東方的管理智慧像太極一樣,非碎片,而是有一個完整的地圖和一整套體系。明公建議管理者要讀一讀《韓非子》《鬼谷子》,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致虛極,守靜篤;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這些古語,在范明公先生的錦囊中,可隨手取來,並且講得通俗易懂。他說,韓非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鬼谷子的《符言》《本經陰符七術》許多論說也與黃老之學相通;而黃老之學的本源還是——伏羲學。
中國精神:中華民族是最有信仰的民族 老祖宗的智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整體性、全息性,它揭示了宇宙的幾大定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陰陽定律」,即陰陽互根、陰陽對立、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這是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的基本規律,從陰陽的四大定律中,又衍生出五行,又演化出八卦,這個是我們華夏文化的根,是華夏文明的主脈絡。華夏文明起源於象,發展於卦,向後演化,到了周文王時,又看懂了卦象,做了深入的研究,八卦相連,演繹成六十四卦。再往後到了孔子,是在伏羲和周文王《易經》《周易》的基礎上,通過對八卦中「象」的解讀,把宇宙運行規律即天道以數的形式演繹了出來。
明公強調:大道至簡,老祖宗把最紛繁複雜的宇宙間一切的人、事、物都給它系列化、簡化了。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先要通達這些基本的概念,並要掌握它。所以我們華夏文明一定不能忘了這三位聖人。為什麼說他們是聖人?因為他們找到了我們內心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關聯與規律,創造了民族的集體潛意識。我們所有的文化,最基本的定理、定律,對宇宙萬事萬物的認識及規律,都源自於伏羲。那是通過什麼來創造這個文明呢?我們知道它源於「象」,而這個象就是道、佛的修行者在夢寐以求要破解的東西,如果不理解、不知道、不掌握這個「象」,就無法進入我們傳統文化的門。傳統文化是有脈絡的,什麼脈絡?要研究我們華夏文明,不管是研究易經、中醫、《黃帝內經》、《道德經》、佛法等,只要是涉及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必是不離象、數、理、占。在勘透「象」的基礎上,才能進入到「數」,象、數通透後,才能知道「理」,象、數、理都通透了,最後才是「占」,占的意思是「應用」,你才會用。明公還講道:陰陽在互動、消長的過程中,發出五種驅動力,這五種力在宇宙中是統一的力,統一場的概念,就叫五行;而西方的愛因斯坦等一直在找統一場的理論,他們發現了四種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強核力,這四種力無法把整個宇宙形成一個統一場,少了一種力啊?
我們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發現了這個規律,並且知道如何運用,今天在一些古籍中還能窺見一斑,如墨子造飛鳥、都江堰、趙州橋、地震儀等,那麼,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老祖宗幾千年前就掌握了這些基本規律,為什麼沒有在科學方面超越西方?其實是我們的老祖宗沒有朝著那個方向發展,這就與我們民族的整個信仰有關了。我們的核心信仰——和宇宙大自然的和諧共生。提及中華民族的信仰,「我們中華民族是最有信仰的民族!」范明公先生講:「基本信仰第一是『多神』,華夏民族自古有神州大地之稱,這個神不是鬼鬼神神,是萬事萬物皆有靈,老祖宗看待這個世界、宇宙、萬物之靈一律都是平等的。第二是『敬天』,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共存的關係,對大自然是一種敬畏,不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輕易對抗破壞大自然;其實我們不是沒有科技,我們的科技是順天而為的,比如,大禹治水、都江堰等。第三是『法祖』,通過祭奠祖先的儀式來表達對祖先智慧的承載與傳承;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敬天法祖是大漢民族的主要信仰。」這是與其他國家所不同的,而信仰體系的改變將改變整個認知。這種深層的信仰理念是根植在炎黃子孫血脈基因之中,而今天我們多數人只是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而已
中國文化:儒釋道早已本土化、禪宗超越了宗教華夏文明之根脈,是卦象、易數發展的過程,到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思想沒有任何限制、束縛,我們的文明在這兒成了體系,易學已成系統,大放光彩,最後落在孔子身上成為儒家至聖先師。到後來,均是沿著這個主脈分支下來的支流,佛、道、儒、易、醫、武,「道」的代表《道德經》;「醫」是《黃帝內經》;武,不僅是武功,不僅是兵法,而是運籌學,范蠡的紫薇蠡術其實是很高的運籌學,發展到最高的境界是什麼?其實就是三門學問:一門叫太乙神數,一門叫奇門遁甲,一門就叫六壬神課。
而佛教傳入中國後,早已本土化,「禪」超越了宗教,是華夏文明大智慧的一個結晶,集大成者是禪宗六祖惠能。提及六祖,大家會想到兩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神秀的偈語;惠能對應的偈子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憑藉這首禪偈,對佛法洞徹的理解,贏得了五祖的賞識,成為了禪宗付法藏第六祖,他倡導頓悟法門,並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成為禪宗的正系。「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禪宗公案,范明公先生反問道: 為什麼說仁者心動?這個在現實世界是有落地的,這個環境的好壞,這個人的良莠,與「這個」都沒有關係,完全都是你自己!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全是自己,你在環境中看到的也是你自己啊!「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為什麼是二法?明公問,一是圓滿,是「合」,二是分別,有二就有分裂。
什麼樣的人會越來越痛苦?就是越「分別」的人,他就越分裂。善惡、美醜、黑白,平衡了才協調;心理平衡了,身體無病;企業平衡了,企業就能長久。什麼叫智慧?一眼看到多面性,至少有它的兩面性,多維度、高維度看問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真正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全是落地可以用的。」
明公講:「只不過百姓日用而不知。六祖一再告誡我們:不要向外求,別人不知道你的命運,別人不掌握你的命運,你的命運只掌握在自己手裡。一切唯心造,你的命運你認為是什麼樣,它就會安排成什麼樣。」《六祖壇經》是中國人寫的唯一一本佛教經書,是一部以六祖惠能講經為核心、經弟子以及其他僧俗集體整理完成的著作。而六祖從出身、求法、避難、弘法、傳法到圓寂,歷經1200多年風雨動蕩,六祖惠能真身舍利,共遭受過三次大的人為破壞,也同時有三次大的保護,至今,真身安坐廣東韶關南華寺,其生平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覺悟實踐。
姓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姓名的背後,就是家,家族,以及家族的故事。陌生人見面,開口會問:貴姓?通常情況下,一個人唯一不能改變的就是自己的姓。「萬姓同宗,同宗同源」,這是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根文化。知道從哪裡來,才明白向哪裡去。當聽到《中華百家姓·起源故事》總導演張清講,他主導的這部百集電視系列劇關注的,是一個家族的成長、發展和家族文化的傳承,要通過姓氏文化和根親文化的起源、遷徙、演變、傳承,喚起人們對家庭、家族摯愛的同時,也喚起大家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和眷念;旨在用姓氏文化凝聚中華向心力,用根親文化聚合世界華人圈,用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范明公先生說,中華民族幾千年,正是以家族文化為基本單位,家族文化是以姓氏來劃分;一個姓氏、一個家族在起源、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包容的家族文化,如家譜、家規、家訓等,這是維繫一個家族、一個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礎,也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源。每個姓氏都有最優秀的代表,這個代表就是家族乃至社會的榜樣。
明公也介紹了范姓典型代表人物——范蠡。
在歷史上,范蠡是一位人生相對圓滿的人。他的前半生是軍事家、政治家,後半生卻是商界傳奇,被世人尊稱為「商聖」。「文」做到了齊國宰相;「武」輔助越國勾踐卧薪嘗膽,統帥三軍,成功雪恥滅吳;他生活幸福,平安活到80多歲,民間稱其「文財神」。他還是養蠶絲綢的鼻祖,留下了一本書《養魚經》,其實也是養魚的鼻祖。
據明公講,范蠡之所以能這麼圓滿,就是做人做事符合天道、地道,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境隨心轉」,會對境觀心,不偏不倚,面對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我,不斷調整融合,成就圓滿的人生。「這就是老祖宗的大智慧。」他說,文化的傳承往往是靠姓氏家族的延續。因此,姓氏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條代代相傳的無形紐帶。
范明公先生認為,一部姓氏史,就是華夏傳承史,這部百家姓電視劇會成為經典,因為它不僅是一部電視劇,更是承載著姓氏文化和根親文化的傳承,會喚醒每一位華人心中的家國情懷,對傳承復興民族文化、維繫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文化基因:
現實生活圓滿就是最好的修行真正的傳統文化是最落地的修行,體現在現實生活越來越圓滿。也就是說,現實生活幸福圓滿就是最好的修行。
「現實生活為什麼不能圓滿?越想要的,越要不到,為什麼?到底是你的心在要,還是腦在要?心為什麼不想要,為
什麼不安排,必有恐懼。唯有面對恐懼,面對內心,才會不斷化解。」范明公先生語重心長地說。
所以修什麼?就是讓我們放下「分別」,心腦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心是不是我們的天?主宰我們一切的就是自己的思想、觀念,也就是「心」。
真正的修行,就是識自本心,找到你的這顆心,勇敢地去面對它、去改變它、去調整它。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諠。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明公隨口讀出一個偈子,他說,其實,儒、釋、道說的都是一回事,「伏羲」核心思想是「中道」,陰陽平衡,中道即中庸、正道,圓滿之道,也是王道,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修行的最高境界都不離「中」。要從知見上不斷地破,不斷地修正,不斷趨向於中,當你達到那個「無為之點」,也就無不為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大修行人必是發過大願的。」明公說,「你的成就與什麼有直接關係?你的成就與你的發心、願力有直接關係。一些成就者,往往有一個大願力、大目標。你的發心有多大,成就才會有多大。」「你對老祖宗有多了解,就會知道他們有多偉大,你就會有多自信。」明公介紹說,這個自信的根源,就是文化自信。伏羲學是中華文化最高智慧的結晶,凝聚了華夏文明方方面面的精華,形成了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理論模型及具體落地的方法。我們要將伏羲文化的精髓傳遞給各界精英,讓盡量多的炎黃子孫學會並運用中華的傳統智慧,走向世界,引領世界。
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血脈,更是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明公在2015年創辦了蠡蟬文化:「我們要堅持為國人服務、為社會服務,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范明公先生堅定自信而充滿感恩地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大國崛起之時,是中華文化真正復興之始,也是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圓滿的最佳時機。」
作為華夏民族,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們既要充滿文化自信,又要有國際視野、全局意識,蠡蟬文化是挖掘、整理、傳播東方智慧管理學的最高學問,培訓各界領袖精英走向世界;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的貢獻。
「我願意為中華之崛起盡一份力!」
此時,屏南九峰禪林已是深夜,天空深邃,繁星閃爍,北斗北指,天下皆冬。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蒼茫星空,依稀可見銀河系,這是一條群星閃耀的大河,一個個傑出的伏羲後人,如星辰般閃耀在歷史的天空。期待有一天,那些接收到星辰光芒的龍的傳人,也將以他們的光芒,去照耀中華民族。
真正的傳統文化是最落地的修行
現實生活幸福圓滿就是最好的修行
?
推薦閱讀:
※苦張
※「二十四節氣茶會」穀雨·全民飲茶日主題系列活動
※尋找傳統的力量
※這10篇幫你完成青茶(烏龍茶)的小白進階之路
※旅途中路過的道觀
TAG: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