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侘寂之美

「如何打掃滿是落葉的庭院?

首先用草耙把地清理地一乾二淨。

然後,搖晃其中一棵樹,

好讓少許樹葉掉落。

這就是wabi-sabi。」

「首先割下一捆草,

將其豎立在原野上,並把頂部綁緊束好,

就這樣,一座草屋出現了;

第二天,鬆開草束後,

一瞬間草屋又回歸為廣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

這就是wabi-sabi。」

引用自Lenoard Koren《Wabi-sabi》。

侘寂(わび さび/wabi sabi),是一種思想,一種美學,一種世界觀。簡單來說,它指的是一種直觀的生活方式,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侘寂[chà jì]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尤其是無常。

wabi sabi 不是老舊的,逝去的,枯寂的美感,而是即便在廢墟中依然能夠重生的力量,就像一歲枯榮重生的雪下青青草。

▲【動畫短片】侘寂之美 WABI-SABI

Wabi-Sabi

侘寂之美

說到侘寂美學(Wabi Sabi),可能連日本人自己也很難說出它的具體含義,但是它已經如希臘美學之於西方一樣影響著日式的審美。

侘寂美學的哲學觀受到道家以及禪宗的激發,而心靈狀態則源自於唐宋時期詩詞與水墨畫里蒼涼、極簡的氛圍。

「侘」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來描述當時平安時期的「侘人」,後來逐漸演變成「出世離群」、「悠閑」的意思。

現在的「侘」是對以下事物的否定:富有、富貴、華麗、巧言令色、鮮艷、艷麗、豪華、豐滿、繁瑣;相反,可以用以下辭彙來表示「侘」的概念:貧困、睏乏、樸直、謹慎、節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簡素、幽暗、靜溢、野趣、自然、無聖。

而「寂」日語音為"sabi",指的是「孤寂」,「凋零」的意思。(歷史原因是平安末期日本社會動蕩,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凈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凈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而形成了新的審美意識)。

「侘」是一種空間性的事態,而「寂」是一種時間性的事態。Wabi-sabi正好是融合了空間性和時間性的一種審美方式。

Leonard Koren曾在《Wabi-sabi》一書中對其作了系統的解釋。他歸納出其主要的幾點核心思想是:

1、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

2、所有事物都不完美。

3、所有事物都未完成。

用這三點來觀察具有Wabi-sabi特性的事物,我們就更能理解它們為何呈現出那樣的狀態。

就本質而言,Wabi-sabi針對的是中國16世紀甚至更早所追求的完美或是壯麗美學。而與西方的現代主義相比,Wabi-sabi更是在各個方面與其形成了對立:比如現代主義強調理性的邏輯,而Wabi-sabi強調非理性的直覺;現代主義表現為精確的幾何形式,Wabi-sabi則呈現出朦朧模糊的有機形式;現代主義採用人工素材,而Wabi-sabi則傾向於天然素材;現代主義喜好光滑流線,而Wabi-sabi則沉迷於天然粗糙;現代主義注重功能和效用,而Wabi-sabi覺得它們不是那麼重要;現代主義認為完美的物質性是理想狀態,而Wabi-sabi認為完美的非物質性才是;現代主義追求持續永恆,而Wabi-sabi覺得每件事物都是短暫易逝。

有了這些比較,也許我們就更能理解日本的建築師,設計師甚至藝術家,比起西方的同行,為什麼更喜歡用天然的材料,更喜歡在作品裡引入自然,作品也更有「輕」或者「無」的感覺。

日本茶道中的Wabi-Sabi

侘寂之美

而日本茶道正是把Wabi-sabi做了最全面實踐的地方。

日本花道中的Wabi-Sabi

侘寂之美

侘寂,不依託外在、簡樸,在不完美中發現美。

池坊流派花道創始人池坊專應曾受千利休的茶師武野紹鷗所託去插花,他的插花實在是太漂亮了,紹鷗非常感慨,問他:「你是以一種什麼心情在插花?」專應回答:「我一邊在腦海里描繪著溪邊生千草這句的場景,一邊插花。」

「樸素、寂靜、謙遜、自然……」這些掛在侘寂身上的標籤。

要使人覺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利作也曾說過:盛開的花不能用作插花。日本茶道,在茶室的壁龕里,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

在破了的花瓶、枯萎的枝葉上都有 「花」 ,在那裡由花可以悟道。 「古人均由插花而悟道」,就是受禪宗的影響。

日本陶器中的Wabi-Sabi

侘寂之美

日本的陶瓷器皿用色極素,隱有禪意。那些匠人們手中質樸的陶瓷,每一條行走的痕迹,每一個起伏,若心靜便能感覺到屬於陶瓷器皿的韻律和侘寂美學,在安靜的角落,靜謐而典雅。

在日本的器物設計上,寧願以霧面的表現處理取代亮面;寧願以手工的手漬替代人工的光滑;寧願以裸露的處理過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縫製。也因而觀察許多日本設計師的作品,都可以呈現上述的特點。民藝大師柳宗理的設計作品正是一種「拙」的造型意象,其餐具的表面幾乎都是霧面處理。再者知名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先生,認為玉石光澤乃經過人手長年累月的觸摸,而使油垢汗脂滲透進去所呈現的特殊光澤,因而產生特殊的風雅韻味,亦即手漬觸感所自然天成的表面痕迹。

由於這種欣賞舊物之美的態度,這個詞與古董鑒賞關係很深。有這個概念的日本古董鑒賞和西方古董鑒賞就有了不同之處,比如日本的古董鑒賞由於「寂」這個概念更為重視自然在物品上留下的痕迹,而西方的古董鑒賞更注重古董本身的歷史價值。

在生活上,「物質貧乏,精神富足」就是WABI-SABI的格言。換句話說,WABI-SABI要我們不要過分執著於追求成功——財富、地位、權勢和奢華享樂,而要懂得享受毫無滯礙的生活。

在侘寂的世界裡,一朵枯萎的花是美的,一捆未經修飾的草屋是美的,一個顏色混戰的茶壺是美的,所有從造價角度來評判的材質價值體系都會拋到一邊。與西方那種認為不朽,壯觀和耐久才是偉大理念相反,侘寂欣賞的是凋零,離群索居和隱匿。

世上,完美的東西其實並不多見。無論是生活,還是生命,其實都存在著不完美。

文/元培學堂

圖/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i·寧德] 夏涼,於翠屏湖與景相和
在紙出現之前,清明節燒什麼祭奠祖先?
文化 01 | 「和果子」不是果子?品味正宗和果子之前,你得先了解這些
「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個說法的來源是什麼?
中華的文化外交是否缺少一個「載體」?你覺得應該是什麼?(比如日本的動漫,韓國的娛樂圈,美國的電影等)?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