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精英輩出的猶太教育嗎?
閱讀目錄
歷劫重生——猶太民族的苦難與輝煌
高度虔誠——學習是一種信仰
- 學習和教育是上帝的命令
- 教師比國王更偉大
- 人人都必須接受教育
精華薈萃——猶太民族的教育理念
- 知識和智慧無比珍貴
- 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孩子的興趣
- 強調問題意識,鼓勵懷疑、應用與創新
- 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 強調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強調道德教育、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並重
- 強調「學、思、行「的貫通
- 重視「歷史教育」和「痛苦教育「
- 重視財商教育
張弛有道——猶太民族的家庭教育方法
- 平等對話
- 合理懲罰
- 循序漸進、善加引導
勵精圖治——以色列建國以來的教育實踐
歷劫重生——猶太民族的苦難與輝煌
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從其誕生之日起,就飽受磨難,歷遭周圍強鄰如埃及、波斯、羅馬等國的奴役,族人被迫流亡到西亞、北非及歐洲各地。在寄居地,猶太人也廣受排斥,尤其是在歐洲,作為篤信猶太教的異教徒而備受基督教世界的迫害。20世紀二戰時期,猶太人遭遇了來自法西斯納粹德國及義大利的最大災難。在希特勒的魔爪下,自耶路撒冷以後近兩千年猶太人在歐洲建立的璀璨文化歷史被摧毀,也幾乎使歐洲的猶太人走上了滅族滅種之路,近600萬猶太人被屠殺在集中營里,這個古老的民族被逼至接近萬劫不復的境地。
然而猶太民族有著異常頑強和堅韌的生命力,屢次歷劫重生,終於1948年在聖城耶路撒冷重新建都,以色列國再一次崛起於世界的版圖上。如今,在阿拉伯世界包圍之中的當代以色列,不僅立足於中東,更已稱雄於中東。
殘酷的歷史磨難並未摧毀猶太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意志,也未摧毀其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更沒能阻擋猶太民族在整個人類史上所創造出的輝煌貢獻,他們依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神秘、最聰明、最富有的民族:
- 猶太文明作為中東文明的集大成者,以世界最早的一神教孕育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人類貢獻了一部千古流傳的《聖經》,又與希臘羅馬文化一起構成了西方文明之源,對西方文化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 二戰前,猶太人約佔德國人口的7.5%,而德國的一流科學家中至少有 25%是猶太人。 在義大利,猶太人口只佔總人口的 1%,但在義大利傑出的數學家中,猶太人就佔50%。
- 猶太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卻控制了世界上60%的財富。世界諾貝爾獎得主中,有31%是猶太人。《福布斯》雜誌美國400大富豪排行榜中,有45%是猶太人。在美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和經濟學獎的得主中,有40%是猶太人。
-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猶太人共拿走了19%的化學獎、26%的物理學獎、28%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和41%的經濟學獎;在其它頂級國際科學獎項中,這個比例甚至更高。綜合類:38%的美國國家科學獎、25%的京都獎;數學:27%的菲爾茲獎、38%的沃爾夫獎;信息:27%的圖靈獎、37%的香農獎、42%的諾伊曼獎;在非科學領域,猶太人還拿走了13%的諾貝爾文學獎、1/3以上的普利策獎、1/3以上的奧斯卡獎和近1/3的國際象棋冠軍。
- 在全美200名最有影響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諾貝爾獎得主中,佔美國總人口2%-3%的猶太人佔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學教授中,猶太人佔1/3;全美律師中,猶太人佔1/4;美國的百萬富翁中,猶太人佔1/3;全美文學、戲劇、音樂的一流作家中,猶太人佔60%。
- 猶太民族誕生出了例如斯賓諾沙、馬克思、胡塞爾、大衛李嘉圖、盧森堡、羅斯柴爾德、摩根、洛克菲勒、貝多芬、海涅、門德爾松、卡夫卡、畢加索、柴門霍夫、卓別林、弗羅伊德、愛因斯坦、魏茲曼、布蘭代斯、普利策、基辛格、巴菲特、扎克伯格等等一大批世界級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巨擘。
- 如今的以色列,人均GDP超過2.5萬美元,人均擁有創新企業數目、人均擁有高科技公司數量均居全世界第一,科技創新對GDP的貢獻率高達90%。每一萬以色列人當中,就有140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遠超出美國的80人和日本的75人。
猶太民族何以能如此堅忍不拔、歷劫永續?何以能歷經1800年又重新復國崛起?又何以能培養出眾多世界級精英,為人類文明創造如此輝煌的貢獻?--------這所有的一切,都與猶太民族的教育傳承有著極為深刻而密切的關係。
高度虔誠——學習是一種信仰
- 學習和教育是上帝的命令
猶太民族是一個有強烈宗教信仰的民族。在猶太教中,勤奮好學不但僅次於敬神,而且也是敬神的一個組成部分。人若不志於學,就是瀆於神。他們將學習視為信仰的一部分,學習是向上帝表示敬意。學習本身是神聖的,是人生的光榮使命。學習就是最高的善,是一切美德的本源。每一個猶太人都必須會讀書。在世界上,沒有一種宗教對學習和研究如此強調。
猶太人有一個古老的風俗 : 孩子剛懂事時 , 母親就翻開《聖經》 , 在前幾頁每頁滴上一滴蜂蜜 ,讓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 , 讓其意識到書本是甜的 , 而且會越來越甜。
對學習的強調和對學問的追求直接導致了對教育的重視,學習和教育成為了上帝的命令。
在《聖經》中有許多關於子女教育的誡命, 如: 「眾子啊, 要聽父親的教訓,留心得聰明」 ; 「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 領受責備的必行尊榮」 ; 「教養孩童, 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猶太經典《塔木德》(Torah)就是猶太智慧的基因庫。《塔木德》本身的含義就包括鑽研、研習、指引、教誨的意思。《塔木德》認為:」世界只是因為學童的呼吸而存在「、「學習是至善的行為,是美德的本源,一個人的虔誠、至善、平和、優雅都是靠後天教育的結果。「教育使人變得溫順、謙恭、公正、虔誠、正直、有信仰、遠離罪惡、接近美德、有智慧、有智性和有力量。
古代猶太哲學家主張: 「不管身體強健還是虛弱,不論年齡大小,每個猶太人都有義務學習猶太教經典。縱然是靠施捨生話、被迫挨家挨戶乞討的乞丐,即使是拖兒帶女、要養家糊口的人,也都必須每人擠出時間來學習。」
猶太人認為,在到達天國以前,人必須不斷地學習,即使教師也不例外,因為學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在他們看來,有信仰的學習就是自覺的終身學習。
- 教師比國王更偉大
在猶太人的文化中,教師比國王更偉大。他們認為,父母只是把孩子帶到世界,教師卻把他帶到未來的世界。猶太人對教師高度尊敬,《塔木德》這樣教導學生:懼怕你們的師長,就像懼怕上天一樣。
一個猶太故事如此講述:有一天,三個「拉比」(牧師)檢查一個城市的教育,說「把守護城市的人找來」。有人把士兵帶來了。拉比說:「他們不是守護者,是破壞者」。「守護者究竟是誰呢?」有人問。拉比說:「城市的守護者是教師」。「為什麼?」拉比回答:「因為他們的事業關係到整個民族的未來。」
- 人人都必須接受教育
猶太民族規定:人人都必須接受教育。愚昧的人要受教育,因為這樣可以去除他們本性中的愚昧;聰明的人更需要受教育,因為聰明的人如鋒利的刀,若不受教育則會砍到不該砍的地方,聰明的人心性活潑,若不去忙碌有益的事,就會做出有害的事;富人要受教育,因為他們若沒有智慧,便會像吃飽糠麩的豬一樣無知;窮人也該受教育,因為窮人若沒有知識,就會變得狹隘和局限。
精華薈萃——猶太民族的教育理念
- 知識和智慧無比珍貴
猶太人的孩子到七八歲,幾乎都要回答母親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房子被毀,財產被搶,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走呢? 」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錢或財物,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 」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 也不是財物,而是智慧。 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 」
- 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孩子的興趣
猶太人對待孩子的選擇和興趣尤其開放和民主。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談到自己民族的家庭教育是,這樣說道:「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開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選擇,而從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
慕名的猶太裔畫家畢加索小時候很厭學,在課堂上總是開小差,不是要求上廁所就是做許多小動作,有一次竟然在上課時提出要給老師畫像。他的父親知道了,並沒有去批評他,而是尊重了他的興趣,送他去當地一所有名的美術學校學畫畫。對於美術,畢加索表現出了驚人的熱愛和耐力,他可以一連畫幾個小時不放畫筆,與原先的表現判若兩人,最終成為了一名舉世矚目的畫家。
以色列人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使,教育的本質是釋放孩子的本性和潛力。前者是釋放天真和天性,守住敬天愛人的信仰底線;潛力最重要的是培養想像力和好奇心。他們信服愛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以色列家長感同身受地鼓勵孩子發展個性和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動力,給孩子翅膀,更給孩子自由飛翔的天空。
- 強調問題意識,鼓勵懷疑、應用與創新
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知識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 隨時發問。猶太男孩一到 13歲,就要參加被稱為「巴·米茨瓦赫」的成人禮儀式,自己選擇《聖經》中的一節在眾人面前宣讀。不僅要誦讀,,還必須闡述自己對這節經文的解釋,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猶太人從小便培養兒童的獨立見解,為兒童成年後獨立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重視學習知識的同時,猶太人也十分強調實際才能的培養。 因為一般的學習只是接受現成的知識而已,要創新,就必須以思考為基礎,依靠提出質疑和索求答案來完成。那些僅有知識而缺乏才幹的「書獃子」,常被猶太人稱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
猶太人及其強調問題意識。在猶太人的家庭里,家長問放學回家的孩子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你又提問題了嗎」?
另外,由於歷史上猶太人常常受到種族迫害而身處逆境,所以猶太人往往具有有反權威主義的個性特點——經常出現「兩個猶太人就會出現三種意見」的現象。 在以色列,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態度被稱之為「虎刺怕「(Chuezpah),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指大膽的質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引申為「不畏權威,勇敢面對困難、顛覆既有思考、超越常規」。「虎刺怕」文化被認為是以色列教育和社會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朗說過,他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他提出疑問,從不教育他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於真理。他認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它名族略勝一籌的地方。
猶太教育所信奉的是:學習不停,問題不止。「當你問問題,你會開始思考;當你開始思考,你就開始學習;當你開始學習,你就開始成長。」
- 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歷史的慘痛教訓和長期惡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猶太人的獨立性格,也使得猶太人非常重視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在他們看來,獨立精神是個體擁有一切優秀品質的基礎。要生存就必須獨立。猶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進行獨立性的培養。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猶太家庭中父親讓五六歲的孩子從窗台上跳到父親的懷裡,然後父親緊緊地抱住孩子,孩子玩得非常高興,突然有一次父親不抱孩子了,讓孩子摔在地上,這時父親對孩子說 : 「請記住,除了你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依靠任何人,一切要靠你自己!」
猶太人就是這樣對孩子進行獨立性格教育的,並且由最值得信賴父親親自傳授,用痛苦去感受,所以獨立的信念從小就牢牢的植根在兒童心中。
在猶太家庭中,孩子要獲得零用錢就必須幫家裡幹活,到18歲就必須獨立生活,自己養活自己。正是在這種獨立教育中猶太青少年能夠很早地適應社會。
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匈牙利裔猶太人羅伯特·巴拉尼年幼時患了骨結核病,由於家境並不富裕,無法醫治,造成他的膝關節永久僵硬。儘管如此,巴拉尼的父母並沒有對巴拉尼多一份額外的「疼愛」,只要是巴拉尼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親就在一旁「袖手旁觀」,只是偶爾說上一句表揚的話而已。在巴拉尼15歲生日那天,父親對巴拉尼語重心長的說了這樣一番話:「孩子,我們從不把你當成一個殘疾孩子看待,不會給你特殊的呵護,因為我們知道沒有人能呵護你一輩子,除了你自己。只有當你養成自理的習慣,你才有自立的能力,才能在未來掌握自己的命運。孩子,我們希望你能明白,我們也是愛你的。」
- 強調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希伯來的家庭教育中極為注重對兒童的早期教育。先知以賽亞( Isaiah)說:嬰兒從斷乳期就應當接受教育。裴洛主張襁褓中的嬰兒就應該感受到上帝的靈氣。猶太律法要求咿呀學語的孩子首先應該學會背誦這樣的詩句: 「摩西將律法傳給我們作為雅各會眾的產業。」爾後要逐步學習背誦禱詞、聖詩、格言、諺語及聖典上的一些簡單內容, 如果父母有能力的話,幼兒時還應教孩子識字並學習書寫。
在正規的學校和教師出現以前,家庭一直是早期希伯來教育的主要場所。希伯來人非常強調父親對子女的教育, 認為父親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師。父親的職責不僅僅是要把子女撫養長大,而且要第一個把神聖的契約與律法傳授給他們,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猶太人。
當代美國猶太宗教精神領袖卡普蘭說:「猶太生活主要的和不可或缺的中心無疑在猶太人家中,子女們在那裡初面人世,獲得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基本知識。基本的猶太習俗和猶太價值在那裡世代相傳。」
許多社會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事實:即便是生活在貧窮的猶太人也顯得與眾不同,他們有著自 己獨特的判斷標準、價值觀念和與眾不同的行為方式。 眾所周知,生活在貧民窟里的人或在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人的行為和觀念會變得十分粗魯並具有攻擊性,變得兇殘和反社會傾向嚴重。然而貧民窟中的猶太人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這種艱苦的生存狀態下,他們依舊非常重視孩子們的教育,他們的子女逃學的很少,不良行為率也很低,而智商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綜合表現比其他民族的子女要好,這是猶太人重視家庭教育的產生的自然結果。以他們的觀點,要過上幸福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重視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猶太人必須履行的一種宗教義務。
目前,以色列學前教育的質量和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的比例在世界各國中是首屈一指的。 20世紀90年代猶太兒童的入園率高達92%,為世界之最。猶太人認為世界是由於兒童的呼吸而得以延續的,「兒童教育不能被中斷,即便是為了建立神廟也不能影響教育孩子的事情。「只要兒童在學校,以色列的敵人們就不能戰勝以色列」。猶太民族還十分重視胎教,1968年,世界上第一所胎教大學在猶太人家庭誕生。
- 強調道德教育、知識教育與技能教育並重
早期希伯來人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神學教育與道德教育密切結合,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對上帝的敬畏心理以及身為猶太人的使命感與優越感,啟發他們對公義與信念的獻身精神。
猶太教認為善與惡是人類共有的雙重屬性,人只有通過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摒棄瀆神、憤怒、暴食、不忠、私通 、奸詐、懶惰、吝嗇等惡習, 從而獲得敬神、公義、仁愛、誠實、貞潔、謙卑、勤勉、慷慨等美德。基於這一理念,猶太人特別注重道德教育。
《聖經·箴言》可以說是猶太人道德教育的藍本。《箴言》 所體現的道德教育寓意是隨處可見的,如: 「我兒, 你心若存智慧,我的心也甚歡喜, 你的嘴若說正直話,我的心腸也必快樂。 」整體而言, 《箴言》中所涉獵的內容除了少數與忠君敬神有關,多數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高揚人類智慧,宣傳做人、做事的道德準則,提倡真善美, 抨擊或諷刺不義或不道德的人或事。 「從君王到奴僕,從社會到家庭, 從老人到孩子……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從《箴言》中獲得教訓,找到他們做人應遵循的準則。「許多有益的行為道德訓言對整個西方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和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猶太人認為, 接受教育是每一個人的責任與義務, 但學習知識、鑽研律法不能代替勞動的技能。《塔木德》說: 「凡不教育子女學習職業的人, 便是教育子女從事盜竊。 」只有那些既學到了智慧又能維持生計的人, 才算是選擇了人生的正道,「那是一條能給選擇者以榮耀和他人之讚譽的道路」。 《阿伯特》中還引用了拉比迦瑪列的話精闢地闡述了學習《托拉》與勞作之間的密切關係: 「最好的是學習《托拉》能與一項腳踏實地的勞作一起進行。同時致力於這兩項,將使人摒除惡念。而任何不伴以勞作的《托拉》學業都終將被荒廢並引發犯罪。一切為公眾服務者, 都應以上天的名義而工作——因為是你們祖先的業績在佑助你們, 永恆的是他們的公義。 至於你們,我將賜你們以豐厚的報償, 就彷彿是你們自己完成了這些工作一樣。 」在這一傳統觀念的影響之下,從古代開始, 希伯來人就極為強調要掌握一門技藝,要求「兒童無論貧富貴賤、等級高低, 到成年時都必須掌握一門手藝。部落所有的頭領也都有技術, 甚至可以和街上的匠人媲美」。 猶太人這種重視技藝的美德使兒童從小就接受職業訓練, 培養其求生的能力, 成人之後易於從社會中尋得自己的地位。《聖經》與《塔木德》多次提到對孩子的技能訓練,尤其是醫學訓練與經商訓練。
- 強調「學、思、行「的貫通
背誦、記憶是古希伯來教育最通用的教學方法。在他們中有所謂「讀101遍要比讀 100 遍好「的說法。在學者們看來, 能一字不差地背誦《聖經》是最值得誇耀的事。教師們常常要求學生背誦內容, 然後再逐段、逐句講解, 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絲毫不漏地掌握聖典的內容。
希伯來人在強調機械性記憶的同時, 還主張勤于思考。希伯來聖哲講過: 一個成功的學者要手腦並用,通過學習來引發思考。 因此,當學生熟背了所學的內容之後,老師常常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並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 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公元 3 世紀在剛剛興起的學校里,「年輕人從學習古代律法轉向探索人生的真諦,了解民族衰敗和興旺的各種問題,,學習有關實際事物的知識」。
猶太智慧書——《阿伯特》在談及學習時, 極為強調學與行的結合。指出:「有四種上學的人: 學而不行, 到手的是學的報酬; 行而不學,到手的是對行的報酬; 亦學亦行, 是虔誠者; 既不學也不行,是惡棍。 」那麼,學習的目的到底何在? 《阿伯特》中已經提出了「學以致教、學以致用」的至理名言。
- 重視「歷史教育「和」痛苦教育「
猶太人的歷史有過民族的偉業和輝煌,同樣也有過失敗、痛苦、迫害及流離失所。猶太人為了表示他們對歷史遺產的記憶和繼承將自己稱為是「記憶的民族」,並且會將這些歷史告訴自己的後代子孫,讓他們正視歷史的正反兩面,並從中進行反省和吸取教訓,讓輝煌和災難激勵著猶太人不斷前進並走向強大。
猶太人有很多紀念性的節日,這些節日基本上都與敬神、感恩、懺悔和歷史事件有關,如住棚節、逾越節、大屠殺紀念日、悲哀日等。一到節日小孩子就要根據大人的要求從猶太經典中找到典故,到社區、學校參加各類慶祝活動。隨著網路的發展,西方文化的進入侵蝕著下一代的歷史傳統意識。通過歷史傳統的教育猶太父母告訴子女要記住自己是「猶太人」,要記住民族的歷史和傳統,並且還告訴子女:人生有幸福、喜悅、失意和痛苦。對待人生要保持憂患意識,對民族和世界要有責任感。
- 重視財商教育
猶太民族在世界上有很多商界上的精英,例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壟斷大財閥摩根、華爾街金融大王安德烈·邁耶等。這與猶太家庭從小就注重對孩子的財商教育有著深刻的關係。
猶太家庭從孩子3 歲開始便教其識別硬幣和紙幣; 當孩子 5 歲時告訴他們錢是怎樣來的,錢可以購物;孩子 7 歲 時便可以看懂價格標籤,培養了「錢能換物」的理念;孩子 8 歲時可以通過工作賺錢,有自己的帳戶,懂得儲蓄;10 到 12 歲時,孩子就懂得制定開銷計劃,並發現商機。
洛克菲勒從小家教很嚴,靠給父親做「僱工」掙零花錢。他清晨便到田裡干農活,有時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 0.37 美元記入賬,之後與父親結算。
正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財商教育中猶太兒童從小就有很強的財商意識。在猶太人的財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延後享受的理念,延期滿足自己的慾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很多錢,之後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和更貴的玩具,反之亦然。」 正是經過這樣的財商教育使猶太兒童在長大後能迅速地找到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平衡點,逐步實現個人事業和生活理想,並獲得成功。
張弛有道——猶太民族的家庭教育方法
- 平等對話
在猶太家庭中平等身份的對話教育方法是猶太家庭的一個特色。在面對某事物的看法時,父母會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當孩子說的有道理時父母會對孩子表示贊同。當孩子任性時,父母也會耐心地與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思考父母說的有沒有道理,而不是簡單武斷做出決定。
猶太家庭平等對話的教育方法體現了將兒童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來進行「主體際性」的交往。這種「主體際性」的交往將兒童放到與父母平等的地位,是社會生活中兩個主體之間的交流,而不是被當做一個教育客體來被動地改造或塑造,肯定了兒童作為一個「人」的事實的自主能動性的發展。
「受教育者只有作為主體根 據自己的認知圖示理解了你的話,你的話才能作用於他的思想。如果他根本不予理睬,那你的話同刮過的他耳畔的一陣清風有什麼區別呢?」
- 合理懲罰
在猶太家庭中父母認為當孩子犯錯誤時一定要抓住時機來教育孩子。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要對孩子進行懲罰。但懲罰不是體罰,不是對孩子的打罵。懲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孩子在懲罰中明白錯誤,並且承擔錯誤的責任,培養直面錯誤的勇氣。一個猶太小男孩在踢球時打碎了鄰居家窗戶的玻璃,鄰居要求賠償 12.5 美元,父親嚴厲地告訴兒子應該自己承擔過失,小男孩就先從父親那裡借來賠償金,通過打工掙來 12.5 美元再還給父親,這種艱苦的打工磨練就是對孩子的懲罰。
- 循序漸進、善加引導
猶太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善於運用引導的方法。引導是猶太家庭教育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方法。
猶太父母在孩子很小時,便在書本塗抹蜂蜜來引導孩子愛知識、愛學習;在長大一些之後用對話啟發孩子懂得知識、智慧才最有價值;在家裡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掙零花錢引導孩子勞動;讓孩子用摔倒的痛苦來引導他獨立;用讓孩子打工來賠償鄰居家的玻璃的懲罰方式來引導他要有責任感,要敢於面對錯誤。正是在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中,讓孩子成為一個愛學習、有追求、有責任感的人,並且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塑造自我。
勵精圖治——以色列建國以來的教育實踐
以色列重視教育,把教育看作是開創未來的關鍵。其主要做法包括:
- 對教育的投入一直很高,始終保持在佔GDP的9—12%。
政府為每個小學生每年花費3938美元,為每個大學生花費11036美元,均高於其他發達國家。以色列猶太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佔38%,受過中等教育的佔70%,這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
- 將教育置於法律的基礎上,成為教育法制化國家。
「義務教育法」規定5—17歲孩子必須接受免費義務教育,18歲未學完國家規定課程的成年人要學完高中課程。此外,還有「國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員會法」、「學校督導法」、「特殊教育法」,從教學內容到具體管理,從一般培養到特殊教育,甚至對學生的課時都做了規定。
- 注重啟發式教育。
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教學都比較寬鬆。但對中小學課時做了規定,學校教育每周4天,每天不得少於8小時,周末學習一天不得少於5小時,星期五不得少於4小時。這些規定是要學生把課程主要消化在學校里和課堂上,減輕學生負擔,沒有繁雜的家庭作業。
- 注重課外教育。
參觀展示二戰期間猶太人悲慘遭遇的「大屠殺博物館」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眾多的博物館、展覽館、農產品展覽、花卉展覽等,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廣博的課外知識。
- 部隊教育作為青年人成長教育的重要一環。
凡滿18—26歲的猶太人,男子服兵役三年,女子一年半。這實際是學校教育的繼續。在軍隊青年人接觸一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培養了必備的各種技能,同時培養團隊精神,團結協作,互相支持。這都為今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午昱)
推薦閱讀:
※10歲男孩玩遊戲花掉15萬救命錢:我們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2 早熟且無處了解的性和那些記憶中所謂的『壞女孩』(下)
※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是一張白紙么?
※第七章 單身狗的樂趣和自我修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