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職場,最怕的就是沒做好這件事
人到中年職場,最怕的就是沒做好這件事
作者:Ray先森(富書籤約作者)
一、別讓你的中年職場,輸在止步不前
記得在深圳工作的時候,公司需要招聘一位新媒體專員崗位,因為領導重視而崗位競選也非常激烈,所以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人選。
前來面試的求職者大多是剛剛畢業的學生,或者是工作三五年的職場新人。
但是有一次,行政同事給我安排了一場頗為難忘的面試,來人是一個快30歲、畢業於某重點大學的面試者。
面試者在期望薪酬只填了一個3k~4k報價,要知道這個薪資標準在深圳可能連基本的生活要求都無法滿足。
起初讓我一度覺得十分困惑,畢竟這麼長的工作年限加之優質的學歷證明和低下的薪資要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在接下來的面試過程中,逐漸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
這位面試者工作時間將近7年,沒有頻繁跳槽,之前所在的企業不好也不壞,只是自己一直處於一個非核心崗位。
而他的性格又比較佛系,想著配合好其他同事,做好自己手頭工作,不被老闆和同事挑出毛病就行。
能熬到最後完成項目就萬事大吉了,於是就這麼不緊不慢地耗著。
因為在深圳有居所,所以在工作上也沒什麼太大的上進心,每次他在完成手頭工作後,就將時間大部分用在了吃喝玩樂。
並沒有在自己的領域深耕細作,甚至也沒有打算更換自己逐漸陳舊的知識和思想。
幾年之後,因為公司調整發展方向,取消了一大批非核心盈利項目,其中就包括他處在的項目組。
等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既沒有可以加分的優秀成績,也沒有累積到有價值的人脈,這一場折騰下來自己已然到了人生中場。
最怕的不是被時代拋棄,而是你已經開始忘記努力。
這位面試者的經歷,真的可以給我們每一個職場人狠狠地敲上一次警鐘。
每個人都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識,不自覺地將信手拈來的知識當成自己充分掌握的知識。
在我們工作的職場中,由於團隊的存在,每個人只需要分擔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就能推動整個項目前進。
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很重要,忽視掉自己無知的部分。
久而久之甚至會產生自己還不錯的良好感覺,他們不知道的是團隊和平台原來才是成功真正的依靠。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常常喜歡把平台的資源和力量誤認為是自己的優勢。
一旦職場人無法正視到自己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依賴知識共同體的力量,自己卻不思進取,終有一天也會被知識共同體所淘汰。
儘管對方提出的薪資不高,但我們領導並沒有考慮讓對方入職。
但是他的經歷卻一直讓我不斷提醒自己,時刻保持著知識和視野的更新迭代和輸入輸出。
二、真正的中年危機,是有危險也有機遇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那麼多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裡坐好久。
高贊回答: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
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
在車上,一個人在車上想靜靜,抽根煙,這個軀體屬於自己,哪怕只是片刻而已。
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大可不必如此。
當你開車回家,熄火後,一個人坐在一片黑暗中時,你可以重新問自己一個早該好好回答的問題:
「我喜歡過什麼樣的人生?」
吳曉波頻道播出一檔名為《十年二十人》的企業家訪談類節目,其中有一期採訪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一貫爽朗無拘的笑聲。
他可以是一個六十歲的長者,給無數創業者指點迷津。他也可以做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和一大群年輕人暢談未來。
這種自由心態,全部來源於他在中年後「二次創業」,通過真格基金不斷與一代代最有想法的年輕人接觸,並投資他們。
他說:「我學音樂出身,並不懂投資,但我知道我們投的是理想、激情,我們投的是未來。」
其實更多的時候,中年危機不過是一個重新尋找幸福感、認同感和重新接納自己的過程。
如果自己原本的事業本就已經到達頂峰,那麼也可以勇敢跳脫出固有的局限,重新尋找一方天地。
如果自己還未完成人生既定的目標,那就再找准方向努力衝刺,完成新的價值追求和人生重塑。
每個人的中年只有一次,有人看到一地雞毛,有人望見的是希望。
或許我們沒辦法站在他人肩膀上看世界,但並不意味著被庸俗的生活埋沒。
人到中年,既要經營好生活里柴米油鹽的點滴,也要有開眼看世界的勇氣。
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哪怕只是一個細微的調整和嘗試,就會讓你的職場改換頭面,你會發現原來中年危機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增加一些工作的儀式感,為自己預留一段只屬於個人的時間。
你可以每天提早1小時到公司,在這個時間段,沒有微信、電話、例會的干擾。
你可以享受一頓有質量的早餐,固定花30-40分鐘用來思考或者運動,然後整理好一天需要做的日結計劃。
走過了青年人的懵懂與迷茫,你會發現中年人的幸福感,不再是簡單地積累財富,而是開拓更適合自己折騰的興趣和行業,以及更多認知的不斷累積和提高。
而在這樣的掙扎和折騰中,你會發現,真正的中年危機,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與暢快。
三、中年,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填空題
如果你讀過《北京摺疊》,那麼相信你對郝景芳這個名字並不陌生。
在一篇關於她的採訪中,我漸漸了解到除了「雨果獎獲得者」這個名銜之外的故事,許多人知道「郝景芳」這個名字,是從2016年的雨果獎開始。
但是在這之前,她有著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同樣的困惑,缺錢缺名缺成功。
一個月拿著四千塊的工資,既要適應職場環境,還要解決興趣和工作的強烈衝突。
一般人也許會率先放棄無關生存、也無法帶來可見收益的寫作。
但對她說,寫作反而是她面對重重壓力的一種釋放自我的渠道。
「我就想明白了,反正我這輩子就想寫作。」
像打了雞血一樣的郝景芳,白天上班晚上寫作,早起寫、熬夜寫,飛機上、火車上,一有空就寫。
有了孩子以後,白天晚上都沒時間,她就早上4:30起床,寫到7點。
「把你考慮事情的時間尺度拉長到一輩子,拉長到六七十年,就不會那麼容易為了短暫的得失而焦慮。」
對於當下民眾普遍談及的焦慮話題,她卻一直強調,自己很少焦慮。
知道自己人生終點的人,才會更加從容淡定地跋涉走過人生的中場,畢竟沒有誰會規定你的中年職場該如何度過。
但下面這些小小的建議,或許能給你帶來一些不同的新發現。
1、提升洞察力
你必須知道自己和工作的天花板在哪裡,又該如何突破。
職場任何時候都不允許不思進取,更不能在夕陽崗位上虛度時光,要知道每一段中年過後就是白髮蒼蒼時不我待的老年時代了。
2、打磨專業能力
在堅定了自己認為可以終身奮鬥的行業與工作後,應該多花時間去整合經驗、打磨自己,一步步做到行業的專家,無論是何種領域,唯擁有話語權者方有議價權。
3、合理規劃時間
無論是小到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還是大到規劃職場人生,合理規劃時間是我們每一個職場人終其一生需要專研的技能。
因為所有的價值都可以變現為時間。誠如馬克思所言「任何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一切經濟最後都歸結為時間經濟」。
4、保持學習習慣
在知識共同體里,我們學習的目的,除了僅僅增強個人的智力,還應該學會如何利用他人的知識和技能去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從而更好地去做決策以面對職場的各種不確定性。
人到中年的職場,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是你之前未曾經歷過的。
無論是突破陳舊思維去開闢一片新市場,還是跳出舒適區接受新的工作模式,這種種常人看似無聊折騰都將是你重新尋找幸福感和重建自信的過程。
馬雲曾經在汪涵40歲生日的時候,寫上一段祝福:
汪涵,生日快樂,男人最佳的年齡是40歲到50歲之間的這十年,要做、想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要慢下來,只有慢下來才能欣賞好這最美的十年。
三十歲之前做別人要你做的事;三十歲後,稀里糊塗學著自己做事;四十歲必須知道自己最強最喜歡的事;五十歲的時候要考慮為年輕人做一點事。
後來我常常想,他們之所以能如此雲淡風輕地暢想著幾十年後的人生,大概是因為他們對於幸福感和自信都有著自己獨到和深刻的理解。
很多人常常將中年危機比喻成每一個人必經的二次大考,其實這個過程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
這不過只是讓你重新找回青春期時的自己,始終保持如火焰般的熱愛,愛生活,愛工作,愛家人,更愛你自己。
有人說,成功的人生,就是一個很會答題的人做對了選擇題。
其實,當你到達人生的中點面對你的中年時,你會發現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填空題。
20歲有20歲的衝動和迷茫,30歲有30歲的成熟和思量,40歲有40歲的沉穩和自強。
不過是在不同的年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填好自己該填的空而已。
我們唯一需要堅信的是,我們既不會被時代拋棄,亦不能被自己拋棄。
這才是我們給自己的中年交出最完美的答卷。
作者簡介:Ray先森,富書籤約作者,一個用文字思考問題,用語言表達思想的寫作人,在文字里深度剖析人性的善惡,在沉思中用文字詮釋人生的來往,微博@先森愛健身。 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30歲轉行,逃離通信擁抱互聯網(下)
※哪有什麼中年危機,還不是窮
※談一談 30歲產品經理職場困境
※油膩中年,我叫你一聲你敢放下保溫杯嗎?
※我的「中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