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雞電競 - 產品策略體系搭建

這幾天在學習策略產品經理,以暴雞電競為例,整理下思路,講下如何對一款產品搭建產品策略體系。

暴雞電競介紹:暴雞電競產品分析 註:由於沒有產品數據和對產品全面的了解,所提供的數據和場景均為假設,不具備參考性,僅提供思路。

一、發現問題

以產品策略的角度,有4個方法來發現問題:

  1. 用戶反饋
  2. 系統監控
  3. 階段性調研
  4. 效果回歸

1.1 用戶反饋

用戶反饋收集到的問題比較隨機,難以反應產品的全局狀態,但仍然是最直接、有效了解產品的手段。

  • 用戶反饋收集渠道:
  1. 自有渠道:產品各個端上用戶反饋入口、客服所收集的問題。
  2. 外部渠道:AppStore、應用寶等應用分發渠道的用戶評價,微博、貼吧等公開的媒體渠道。
  • 流程:
  1. 瀏覽了解數據內容;
  2. 數據清洗;
  3. 對反饋問題進行標註,分析。

對用戶反饋要敬畏,不自以為正常、合理,便不去分析,或者太多同樣的反饋就習以為然。

實例(暴雞電競):

1. 針對收集到的問題進行標註和備註,分為 「未知問題」,「已知問題,暫無計劃」,「已知問題,計劃中」,「不是問題」等幾類。

2. 利用Excel的數據透視表功能,對問題進行統計:

3. 總結:

拉取了2018.01 - 2018.04三個月(時間段)內weibo、貼吧(數據源)的反饋共14條,經分析,有14條有效反饋。其中已知問題8條,未知問題4條。(反饋數量)具體問題……

1.2 系統監控

系統監控:是一種針對相對穩定的產品,通過數字性指標的收集和觀察,自動、實時發現問題的有效手段。

要搭建監控體系需要先定義:① 定義待監控指標。②定義報警規則。

1. 定義待監控指標。

① 拆解產品框架:將核心業務流程拆解為白盒和黑盒兩部分,白盒包含所有的用戶行為,黑盒包含所有的後端(系統)執行。

② 針對白盒和黑盒的核心目標,提煉出監控指標。

2. 定義報警規則。

① 觸發報警的條件:根據產品歷史數據得到正常波動區間,在正常區間外則發起報警。

② 確定報警方式:根據監控指標的重要程度和波動幅度,確定相應的及時性,選擇不同的報警方式。

從影響面和影響程度兩個維度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

根據重要程度和波動幅度,選擇不同的報警方式:

實例(暴雞電競)

從老闆視角,暴雞電競的核心業務流程為下單到完成訂單的整個流程,核心目標是儘可能提高下單的轉化率和老闆的下單體驗,故監控指標的定義要圍繞著核心業務流程和核心目標。

  1. 定義待監控指標。

暴雞電競核心業務流程(老闆視角)

  • 白盒監控指標:

  • 黑盒監控指標:

接單效率是黑盒監控的一個重要指標,接單時間過長可能導致老闆取消訂單。從訂單被推送到接單中心,到被接單的時間為什麼以30秒為界?這個是需要通過接單時間的歷史數據來衡量,此處僅提供參考。假如超過90%的訂單均在30秒內被接,那麼即以30秒為界。

2. 定義報警規則。

根據產品歷史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到監控指標的歷史波動範圍:

白盒監控指標歷史波動範圍(小時級)

黑盒監控指標歷史波動範圍(小時級)

評估監控指標的重要程度:

定義報警範圍和報警方式(小時級監控):

白盒監控指標報警範圍和報警方式

黑盒監控指標報警範圍和報警方式

1.3 階段性調研

階段性調研:是針對產品現狀進行的系統性分析。

策略產品的通用方法論:

階段性調研更關注通用方法論的前兩個環節。

  • 階段性調研的通用方法:
  1. 找到理想態:定義理想態,並以數字化的指標其他明確標準來衡量。
  2. 抽樣分析:將所有達不到理想態的Case(樣本)抽樣分析,並統計分類,明確滿足不好的原因。
  3. 優先順序判斷:匯總所有問題,綜合影響面、問題嚴重程度和解決成本確定優先順序,作為接下來的項目計劃。
  • 什麼是理想態?

任何一個產品都是用來解決用戶問題,產品的理想態即給出的方案確實解決了用戶問題。理想態會根據產品不同的階段不斷進化。

  • 關於抽樣分析

策略面對的是難以枚舉的一群人的問題,通常需要通過樣本來代表群體情況。抽樣的基本步驟:

①根據調研目標確定抽樣對象和抽樣方法;②確定抽樣數量;③樣本分析標註,匯總問題;

如何確定抽樣數量?就統計角度來講,抽樣數量越大準確率越好,然後成本也會隨之增加。數量是精度和成本的平衡,只要代表某類問題的樣本數量有統計意義即可。盡量使代表某類問題的樣本數量≥5,或者影響面≥3%。為了使1%的問題的Case數量至少達到5,那抽樣數至少500,1000則效果更佳。

如何確定抽樣的時間窗口?可以代表全體用戶行為的最小時間窗口的全量數據。比如外賣行業在工作日和周末狀況不同,則為抽樣時間窗口為一周;現金貸有非常明顯的月底效應,則抽樣時間為一個月。

  • 如何判斷優先順序?

單位成本下的ROI = 項目收益/成本。如果出現多個ROI相同的項目,通常情況下選擇絕對收益較高的項目優先解決。

實例(暴雞電競):

1. 理想態

暴雞電競理想態定義:老闆發起呼叫後,有暴雞/暴娘應答並將服務完成,老闆的用戶體驗好。

核心指標及拆解:成交率和用戶滿意度是核心指標。為了讓調研目的聚焦,此次調研僅關注成交率。

2. 對沒有達到理想態即沒有成交的Case抽樣分析。

假設暴雞電競下單數據的最小時間窗口為一周,抽樣數量量1000。統計在各個環節上取消的原因和影響面佔比。

3. 針對以上問題給出解決方案以及預期的解決比例(預期可解決影響面),確定優先順序。

1.4 效果回歸

效果回歸:效果回歸作用於產品策略一次次的迭代循環中,起到承上啟下、檢驗解決方案的重要作用。

  • 效果回歸需要回答三個問題:
  1. 有沒有解決問題或達到目標?
  2. 如果有,有沒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有沒有引入新問題?優化/解決方案是什麼?
  3. 如果沒,為什麼?如果要達到目標,接下來可以做什麼?
  • 效果回歸分為五個步驟:
  1. 明確預期:產品/迭代目標是什麼?
  2. 指標體系:目標可以通過哪些數據來量化?明確核心指標、過程指標和觀察指標。
  3. 確定上線方式:全流量上線或A/B、灰度。
  4. 收集指標,檢驗是否達到預期。
  5. 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符合預期則產品循環中止,不符合預期則開啟新的迭代循環。

效果回歸的實例在下文的應用中。


二、策略方法論應用

產品策略的通用方法論:

  1. 定義理想態;
  2. 拆解未達理想態的情況;
  3. 提出解決方案;
  4. 驗證是否解決;

以暴雞電競為實例,講述產品策略方法論的應用過程。

產品目的:幫助老闆以最低成本完成呼叫暴雞/暴娘。

衡量指標:老闆的操作步長。

2.1 定義理想態

統計暴雞電競中,老闆呼叫暴雞/暴娘的操作步長:

平均步長達11.68步。

梳理老闆呼叫暴雞/暴娘的流程:

由此,可以定義理想態為:老闆呼叫過程的操作步長為3步。

問題拆分:其餘步長的Case朝著3步努力,次要目標是每個步長都縮短自己的平均時間。

2.2 拆解未達理想態的情況

抽樣分析:隨機抽取一天內的用戶完成呼叫的Session共1000個,問題分析結論如下:

  • 通過分析抽樣的Case描述,在以下幾個方向上嘗試做出優化:
  1. 選擇遊戲區:用戶的遊戲區通常較為固定,不會頻繁更換。對於老用戶,可以通過自動記錄上次用戶選擇的平台,來提供默認的選擇。
  2. 選擇段位:遊戲的段位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對於老用戶,同樣可以通過自動記錄上次用戶選擇的段位,提供快捷選擇。
  3. 不同頁面間的鏈接按鈕:整個流程中包含3個鏈接不同頁面的按鈕,嘗試簡化,減少頁面。
  4. 選擇優惠券:自動幫助用戶選擇優惠力度最大的優惠券。
  5. 選擇遊戲區和段位:選擇了王者榮耀、英雄聯盟這兩個需要選擇遊戲區和段位的遊戲,這兩個步驟花費了用戶長達6步的操作步長。嘗試優化。

2.3 提出解決方案

2.3.1 滾動選擇器

使用滾動選擇器後,將長達6步的操作縮短到2步。

2.3.2 將用戶操作轉移到系統上

  1. 對於有過歷史下單行為的用戶,自動記錄上次用戶選擇的平台和遊戲段位,默認選擇。
  2. 自動幫助用戶選擇優惠力度最大的優惠券。

2.3.3 合併價格頁和支付頁

  • 原流程:

  • 優化後

  1. 合併以上兩個頁面,減少一步操作(按鈕確認下單)和一次用戶流失。
  2. 將支付方式抽出,作為獨立的彈層,避免用戶受其他信息干擾,專註於完成支付,提高轉化。
  3. 假如暴雞錢包餘額足夠,則推薦選擇暴雞錢包。假如餘額不足,則推薦使用微信支付。選擇支付方式後,暴雞錢包扣額(喚起第三方支付),進入等待接單界面。
  4. 假如暴雞錢包餘額不足,用戶仍然選擇,則引導用戶進行充值操作。

2.4 驗證是否解決(效果回歸)

1. 明確預期

產品目標:降低老闆呼叫暴雞/暴娘的成本。

2. 指標體系

核心指標:老闆的操作步長,預期從平均值11.68步,降低到8步以下。

過程指標:有過歷史下單記錄的老闆操作步長,呼叫過程的平均時長。

觀察指標(防止新的路徑造成傷害):從老闆進入呼叫流程後,到最後支付成功的整個流程的轉化率

3. 確定上線方式

由於改動較大,可能影響最終的轉化率,選擇小流量上線的方式-A/B Test。隨機抽樣,設置兩組對照組,分別佔整體用戶的10%。為防止樣本有天然差異,針對兩個樣本集合空跑一段時間,以此來排除天然因素。

4. 收集指標,檢驗是否達到預期

核心指標:老闆的平均操作步長為7.8步,達到預期。

過程指標:有過歷史下單記錄的老闆操作步長為7.75步,有收益,但是低於預期。呼叫過程的平均時長從32.3s降低到26.1s,有收益,符合預期。

觀察指標:整個流程的轉化率提高了3.5%,改動沒有傷害到轉化率,反而有所收益。

5. 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經過A/B Test,產品方案達到預期,轉化率稍有提高,可推行至全體用戶,正式上線。但對於有過歷史下單記錄的老闆呼叫過程的操作步長平均值為7.7,僅比整體平均值低0.05,不符合預期。接下來的迭代計劃著重於這點,針對有過歷史下單記錄、且經常下王者、LOL等需要選擇遊戲區和段位的老闆Case進行抽樣分析。


三、總結

產品策略的應用遵循以下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方法論:

  1. 定義理想態;
  2. 拆解未達理想態的情況;
  3. 提出解決方案;
  4. 驗證是否解決;

無論具體如何操作,整個產品策略體系搭建圍繞 「聚焦-拆解-驗證」 這一核心展開。明確產品目標和理想態,枚舉影響理想態的所有因素,層層細分,針對這些細分因素提出新的解決方案,驗證是否達到預期,是則轉向下一個理想態,否則針對現狀再次拆解,開啟新的迭代循環。


推薦閱讀:

章澤天在微軟擔任實習產品經理究竟做了些什麼?
阿里高級產品專家和你聊聊「數據產品經理」 | Live 預告
給這位媽媽點贊!
NLP基本功-文本相似度 | AI產品經理需要了解的AI技術通識
談「共鳴」、「從眾」在產品功能設計中的應用

TAG:互聯網產品 | 產品分析 | 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