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活在別人的情緒里
01
昨天二刷了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感觸頗多。
主人公松子小時候,經常做著白雪公主的美夢。
妹妹患有先天疾病,父親為此把全部心思放在妹妹身上,連笑容都很少有。
常年不得父愛的松子,意外發現學小丑扮鬼臉可以讓父親笑,便常這樣逗父親。
「從那以後,我總是做這個鬼臉來討父親的歡心。」
「總是設法讓父親回頭來看我一眼。希望父親喜歡我。」「上父親想讓我上的學校,選擇父親想讓我做的職業,努力成為父親心目中的女兒。」
童年缺愛的松子,想用一種近似滑稽的方式,去引起他人的關注。
最終卻變成了一個徹底的討好型人格的人,換來了悲劇的人生。
她的一生不斷地討好,卻也不斷地被嫌棄。
從討好父親的小女孩,到以令人唏噓的方式死去的老太婆,電影用兩個小時展現了松子53年的短暫人生。
歸根到底,松子是一個極致的討好型人格,沒有自我。
02
青年作家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上坦言,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人。
記得她和徐靜蕾一同做客談話節目《圓桌派》,節目中的徐靜蕾自信滿滿、觀點明確,甚至有點對抗感。
而蔣方舟則小心謹慎,謙卑地迎合著每個人的觀點,照顧每個人的面子,觀察每個人的情緒。
節目播出後很多網友說蔣方舟整場表現的都很不自在。
蔣方舟自己認為,她從來都沒有和人吵過架,因為自己是一個沒有情緒的人,甚至沒有跟人發生衝突的能力。
因為自小成名、愛好不同,從小學到高中都被孤立。
沒什麼朋友,也不懂與別人的相處,長大後混跡的圈子所有人都認為她是晚輩,誰都想來指點一下。
所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處事說話小心翼翼,不斷照顧別人的情緒,不能表現出任何傷害性和攻擊性。
心理學家薩提亞曾提出一種生存姿態,叫做「討好型生存姿態」。
討好是一種以犧牲自我價值,否定自尊的方式來滿足別人的生存姿態。
即使討好者內心並不快樂,但他們仍在這種姿態中無法自拔。
當別人流露出一點點痛苦的時候就把自己奉獻給對方。
而且常常為錯誤和衝突主動承擔責任,即使責任確實不在他們。
武志紅說:我們擁有討好型人格,是因為怕被拋棄。
因為沒有安全感而習慣性地活在別人的情緒里。
想太多讓自己難受,偏執地用他人的情緒來慢性折磨自己。
席慕容關於「討好型人格」有一段深刻的表達: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
為了要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03
如何戒掉討好型心理?這裡有3個小建議。
①樹立邊界意識。
討好型人格的人需要與周邊的人和事物保持一定的距離。
將自己從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放逐」出來,設立邊界。
這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體現了個體的獨立性,任何一種關係之間都有著相對的獨立性。
②學會拒絕。
討好型人格的人,在面對別人的要求時,一般不會拒絕。
因為害怕別人會對他們產生不好的評價或者不滿。
就像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說的: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拒絕是一種權利,不想做的事可以拒絕,做不到的事也不必勉強自己。
③關注自我。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關注自己的真實感受。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220:自愛》中提到:自愛是向內求,把目光投向自己,自己讓自己幸福快樂。
不必為了他人的看法而擔憂,只有清晰勇敢地表達自己,才會變得更自由。
04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價值,在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也有可能顯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我想到了最近熱播韓劇《迷霧》中的女主。
她從來不怕正面衝突,就是這樣一個戰鬥力爆表,任性到極點的女人,卻得到了同僚的敬重,丈夫的愛慕,上司的賞識。
不禁要問:憑什麼?
因為她表達的是真實的自己,所以也會吸引真正欣賞她的人。
所以,千萬別讓自己活在別人的情緒中,只有先溫暖自己,才能夠擁抱他人。
勇敢做自己就好。
作者:haruko,精讀主創,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本文原創首發於精讀微信公眾號(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更多終身學習者,更快成長,請關注精讀公號。
推薦閱讀:
※你有沒有一瞬間覺得自己很差勁?
※菜鳥、業餘選手與高手的區別
※掌握好方向,就不會有「空閑」這兩字可說
※如何成為 20 歲年齡層中的優質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