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時,志願軍打的那麼艱苦,那朝鮮人民軍都在打醬油嗎?

朝鮮戰爭是二戰結束以後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在我們中國人眼裡,這場戰爭的仗好像都是志願軍打的,沒朝鮮什麼事,而參觀過「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的遊客,卻都會有這樣的印象——仗好像都是朝鮮人民軍打的,沒志願軍啥事。

在我們的認識中,對志願軍的了解遠遠多於朝鮮人民軍,除了在志願軍入朝作戰之前的第一階段外,朝鮮人民軍好像消失了一般,而在朝鮮的宣傳中,情況卻正好相反。那麼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誰更能打呢?

▲影視劇中的朝鮮人民軍形象

朝鮮人民軍是一支比較奇特的軍隊,因為這支軍隊薈萃了三種軍事體系。

第一,蘇聯。

在朝鮮人民軍當中比如第105坦克旅都是從蘇聯回來的蘇籍朝鮮人,參加過二戰,在人民軍部隊當中,3000多名蘇聯顧問一直到連以下單位,負責訓練人民軍官兵。

從朝鮮人民軍的打法上,也可以看出濃厚的蘇聯風格和大炮兵思想,基本戰術與蘇軍一樣,非常注重炮兵的運用,集中坦克裝甲部隊進行重點突擊,步坦炮聯合高速進攻。這就是1950年6月,跨過三八線的那支朝鮮人民軍的主要風格。

第二,日本。

朝鮮人民軍還有著舊日本陸軍的深刻烙印,這主要是因為,按照舊日本軍隊劃分,三八線以北是關東軍防區,三八線以南是日本國內軍防區。

▲南北朝鮮的軍隊中,均存在不少

有在舊日軍服役經歷的成員

在關東軍的防區內,居住在東北和朝鮮的朝鮮族16歲以上青少年,就和日本青少年一樣,都要集中進行軍訓,這可不是普通的學生軍訓,十天就可以回家了,而是完整的步兵訓練,並且以後每年還都要進行復訓。

二戰期間,日軍從整個朝鮮半島徵召了大批士兵和軍夫,這在潛移默化中給朝鮮軍隊注入了濃厚的日式風格——喜歡進攻,注重兩翼突破包圍戰術,敢於以小博大,遇敵敢戰,徒步行軍能力很突出。日軍還留下了另一個烙印——人民軍的編製體制是蘇式的,但各級編製的稱謂是卻是軍團、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這些典型的日式稱謂。

▲人民軍全副蘇械,比裝備雜式武器的志願軍

更容易解決彈藥供應問題

蘇軍和日軍都是非常講究上下級紀律的部隊,因此,朝鮮人民軍內部紀律,特別是上下級紀律非常森嚴,講究絕對的服從。另外朝鮮人民軍的編製、裝備、訓練及戰術都是按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就連條令是翻譯的蘇軍條令,並特別重視政治教育。

在軍隊體制上,朝鮮人民軍實行的是一長制,各級編有「政治副長」,相當於政委,而「政治副長」的副職則有一個頗具朝鮮特色的名稱-----文化副長,營以上軍官每人都配小車和女秘書,這一點讓志願軍官兵尤其看不慣。

這種兩種來源,共同塑造了朝鮮人民軍等級森嚴,高壓管理的風格,導致了人民軍作戰勇猛有餘而靈活不足,同時對志願軍機動靈活的風格還看不上,認為是「游擊習氣」,在敵後打游擊時,夜間攻擊也要高喊著「烏拉」衝鋒,令人目瞪口呆。

第三,中國。

但是,在朝鮮人民軍當中,又有很多來自中國的朝鮮族部隊,而且是解放軍四野的主力師,作風頑強,特別善於連續作戰,戰術靈活。

總體來說,在1950年6月戰爭爆發時,朝鮮人民軍的組成是這樣的——第1師主要是從蘇聯回來的朝鮮軍官組成,士兵有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從中國回來的朝鮮族士兵。第2師相反,幾乎所有軍官和士官都是從中國回來的,但是士兵是在朝鮮再次徵召的。

第3師是朝鮮精銳師,主要軍官都是從蘇聯回來的,具備相當的實戰經驗。第4師也屬於朝鮮主力精銳師,軍官也都是從蘇聯回國的朝鮮族,士兵有1個步兵團是從中國回來的朝鮮族士兵。第5師就是過去的四野164師,是整個師從中國回到朝鮮的。第6師是四野166師,很多士兵都曾經在關東軍有過服役經歷。

第7師同樣是從中國回來的朝鮮族士兵組成,是四野從各個部隊當中抽調的朝鮮族士兵組成的一個新師。第10師和第13師,是朝鮮抽調從中國回國部隊骨幹,建立起來的新作戰師,絕大部分士兵都是在朝鮮徵募的。

第15師是從蘇聯和中國回國的少量軍官為基幹,組建的一個新師,在開戰的時候,還沒有完成基本的蘇式步兵技能訓練。第12摩托化團,第766游擊團都是,朝鮮自己組建的部隊。

第105坦克旅和獨立坦克團的成員,則全部都是從蘇聯回國的朝鮮人組成,這些人都參加過蘇德戰場殘酷的大戰役。

那麼,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究竟如何呢?

簡單來說,在開戰初期,人民軍表現最為搶眼,要知道在釜山防禦圈可是朝鮮人民軍壓著美韓聯軍打。從6月25日開戰到7月31日,開戰1個月,朝鮮人民軍就已經消滅美軍6003人,韓軍70000多人。

經過不停頓、不計損失、連續突破的戰鬥以後,到7月,朝鮮人民軍也損失了58000人。在整個8月,朝鮮人民軍採用了靈活戰術對釜山防禦圈進行了壓迫式的進攻,從重點突破一直到大規模夜襲戰術,都使了出來。

在人民軍的猛烈攻擊下,整條釜山防禦圈都搖搖欲墜,美24師長迪安親自上陣,用手雷攻擊朝鮮人民軍的坦克,但也無濟於事,甚至連他本人都被人民軍俘虜了。為了穩住戰線,美軍大量投入空中力量進行對地打擊。其中在8月14日,為了阻擋朝鮮人民軍第3師的攻擊,美軍出動了98架B-29,對著正在強渡的朝鮮人民軍投擲了超過900噸炸彈。

▲美軍24師師長威廉·弗里希·迪安(William Frishe Dean)

是朝鮮戰爭中第一個被俘的美軍將軍

在8月16日,在人民軍的大舉進攻之下,美韓軍已經快要頂不住了,最後是仰仗數百架戰機和轟炸機拚命投擲凝固汽油彈,才穩住了戰線。在月底,朝鮮人民軍對釜山防禦圈連續發動了7次步坦炮協同大規模夜襲,差一點點就形成了決定性的突破,如果再有2個師投入戰鬥,就能徹底拿下美韓軍。可惜的是現在經過2個月連續作戰,朝鮮人民軍的7個主力師也已經筋疲力盡了。

此時的朝鮮人民軍已成強弩之末,糧食極度缺乏,火炮損失殆盡,每天都要遭到空襲,連續的山地強行軍和人員損失,讓釜山前線的朝鮮人民軍急需要援軍。因此,當時不顧一切的希望可以一舉成功,不斷將新組建的作戰師投送到南方,而不是在北方海岸線上駐防。

到9月1日,在釜山防禦圈的美軍已經獲得了增援,共有4個整師和1個陸戰隊旅。在歷史上,還沒有誰可以一戰全殲4個美國師,實際上,朝鮮人民軍在釜山已經沒有希望了,美軍付出6068人的傷亡,最終頂住了朝鮮人民軍的攻勢,迎來了9月的仁川登陸戰。

▲「931」就是傷心嶺(Heartbreak Ridge)

在1950年10月,志願軍入朝以後,朝鮮人民軍也經歷了很多非常激烈的戰鬥,打了不少硬仗,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血嶺和傷心嶺戰役了。其實有很多人會把這二者和上甘嶺搞混,傷心嶺和上甘嶺是兩個不同的戰役,傷心嶺是朝鮮人民軍打的,上甘嶺是志願軍的經典戰役,兩場戰役相距了一年的時間。

關於這兩次戰鬥的激烈程度,李奇微的回憶錄記載了這樣一句話——

「『血嶺』戰鬥和毗鄰的『傷心嶺』上的戰鬥,也許是迄今為止最為殘酷、最為緊張的戰鬥。」

▲方虎山(???)兩次榮獲一級國旗勳章

後來在政治鬥爭中下落不明

讓美軍傷心又流血的,正是朝鮮人民軍第6師,這支部隊在八路軍出身的師長方虎山的帶領下,攻佔過開城、全州和光州等地。仁川登陸後,這支部隊還能全身而退,安然退回三八線以北,並在傷心嶺和血嶺戰鬥中打出了不亞於志願軍上甘嶺的水平,可見戰鬥力不差。

▲傷心嶺戰鬥令美軍筋疲力盡

《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一卷)》一書中,更是詳細介紹了血嶺和傷心嶺戰役,其中記錄的美軍彈藥消耗,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戰鬥的激烈。光是支援美軍第2師的炮彈,就有75毫米炮62000發;105毫米榴炮401000發;155毫米榴彈84000發;8英寸榴彈13000發。第2師共發射了119000多發60毫米、81毫米和4.2英寸的迫擊炮彈,而57毫米和75毫米無後坐力炮則發射了近18000發炮彈。

後來,眼見戰況吃緊,范弗里特向美軍第2師師長授權——

「只要奪取陣地需要,可以使用所有的彈藥。」

「范佛里特彈藥量」這個名詞就是這麼來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記載:「1951年秋季,星條報稱之為的『喋血山嶺』,只不過是為戰線填了一個小小的缺口罷了。而在『傷心嶺』背面又赫然聳立著另一座大山。」

從整個朝鮮戰爭來看,朝鮮人民軍一直都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戰鬥力。從相同數量單位對美軍殺傷情況來看,有後勤有保障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不次於二戰西線德軍步兵師,有些部隊甚至還要更好一些,但也存在著僵化死板,迷信蘇式武器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戰鬥力。

所以,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志願軍入朝前,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是比較強的,幾乎能吃掉美軍一個整師,而戰爭中後期,由於部隊和裝備損失大,尤其是老兵損失太多,再加上死板不靈活,造成戰鬥力下降,但在某些戰鬥中,仍能打出與志願軍相當的水準。

實際上,朝鮮戰爭的結果是中朝軍隊共同打出來的。志願軍功勞巨大,朝鮮人民軍也不是無足輕重的角色,關於這一點,可以引用朝鮮對於1951年夏天戰役的一句來做個總結——

「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進行英勇的防禦戰,到9月18日完全粉碎了敵人在中部和東部戰線上投入12個師以上的兵力進行1個月之久的所謂『夏季攻勢』」。

最後,軍武菌給大家介紹一部有關朝鮮戰爭的朝鮮電影《月尾島》,該片的主角是朝鮮人民軍的戰鬥英雄李大勛,為觀眾再現了一個朝鮮視角的仁川登陸戰。

月尾島的名字源於其半月的形狀,距離仁川前海1公里左右,扼仁川港之咽喉,現今屬於韓國,由於距離首爾不遠,周末常會有遊客來此觀光憑弔。

在1950年9月15日這一天,美軍進攻仁川港的同時,也向月尾島發動了攻勢,月尾島首當其衝,駐守島上的朝軍進行了頑強抵抗。

▲影片中出現的岸防炮似乎只是85mm炮

美軍的「驅逐艦」看上去更像是炮艇

在朝鮮的官方史料中,這樣讚揚李泰雲及其戰友——

「在三天的戰鬥期間,擊沉和擊破包括3艘驅逐艦在內的13艘各種艦船,拖延敵人的登陸,為仁川、漢城地區防禦部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還有兩位朝鮮美女出鏡

朝軍雖然英勇,但在美軍的記載中,來自月尾島的抵抗微不足道,畢竟懸殊太大(四門岸炮對數萬美軍加龐大的艦隊),在電影中誇張一下是可以理解的。

▲還活捉了一名美軍,當然,最後被嚇尿了

▲彈盡糧絕,英勇犧牲

該片曾在1983年被引進到中國,成為當時有較大反響的朝鮮電影。現在再看這部電影,正好可以和韓國的《仁川登陸》相映成趣,各位小夥伴可以對比觀賞一下反映同一歷史,時間相隔了三十多年,立場又截然相反的兩部影片。


推薦閱讀:

解放軍轟炸機霸氣要求台軍機讓路你怎麼看?
「軍婚」的待遇也應該提高了
連長半年簽36張責任書,這樣抓部隊管理糊弄了誰?
從歷史的眼光看部隊反智主義的回潮

TAG:中國軍隊 | 抗美援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