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會患「產後抑鬱」?永久降低的生殖慾望就是爸爸為孩子做的最大犧牲

Jessica Hamzelou

以下文章來自答主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的原創文章。

編譯 七君

Anna Machin 的頭胎是意外懷孕,生產的時候她大出血,整個人暈了過去。30多個醫護人員在手術室里衝進衝出,她的丈夫當時在產房裡無能為力地目擊了整個過程。

在這個戲劇性的事件發生後,Machin 本人得到了許多看護,但是卻沒有人來安慰或疏導她的丈夫。整整一年後,她的丈夫依然無法回想或是談及他們的大女兒的出生過程。

作為來自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Machin 對爸爸們「不受重視」這件事感到震驚。她發現,實際上在文獻中很少有關於男子在成為父親後的身心變化的研究,「沒有任何關於正常的、標準的父親應該是什麼樣的記錄」。

似乎大家並不把為人父這件事當作會影響爸爸,還有他的家庭的大事來看待。Machin 表示,「我們曾認為男人並不把做爸爸這件事太放在心上,成為父親並不會影響男人的生理。如果你去翻一翻比較老的文獻,當時的學者甚至認為父親對孩子的發展沒有任何輸出。」

但是時代在變化,父親的角色也在悄然改變。現在許多夫妻是雙職工,養育孩子變成了一件共同的責任,父母雙方的職責也變得越來越平均。

為了駁斥父親不受孩子出生的影響的觀點,Machin 開始進行對爸爸們的研究。兩年來,她發現准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後也會像媽媽一樣經歷巨大的生理變化。

其中一些變化發生在孩子出生前。和待產的配偶同居的准爸爸們在激素方面會和老婆同步。在他們體內,「愛的激素」——催產素(oxytocin)也會激增,這和准媽媽是一樣的。Machin 認為,「(催產素)的增長似乎是為了讓夫妻雙方變得更親密,為新生兒的到來做準備」。

一些准爸爸甚至會產生假分娩的癥狀。這種被稱為擬娩綜合征(Couvade syndrome)的怪病會讓一些准爸爸「感到疲勞、發福、出現消化問題,甚至還會牙疼頭疼。」現在還沒有人知道男性假分娩癥狀的原因,但是這種情況似乎是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之後才出現的。

新生兒降臨後,父親體內就會經歷另一種激素變化——睾酮的驟減。睾酮是重要的雄性激素,是促使雄性動物產生性慾的重要物質,對繁殖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於男性來說,成為父親後睾酮水平會被永久地降低。Machin 表示,「(新爸爸的睾酮)可能會回升一點,但是永遠也回不到成為父親之前的水平。」

睾酮的變化可以由進化解釋。人類是少數幾個父親會撫養子女的物種之一,而且是靈長目中的唯一。父親睾酮水平的降低或許是幫助他們完成養育後代使命的必要步驟,「當了爹以後,你的孩子需要你的時刻關注,高水平的睾酮並不是好事。」Machin 發現,在她的研究中,不管這些新爸爸有沒有真正地承擔起父親的職責,所有父親的睾酮水平在孩子出生後都降低了。

對人類祖先來說,父親的主要角色可能是為後代的生存提供物質支持,比如打獵覓食。今時今日,父親則需要為孩子提供社會性的支持(比如教他們如何做人),尤其是在他們踏入社會之前。這點也得到了研究的肯定。

通過掃描新生兒父母的大腦,Machin 發現母親的大腦的邊緣系統(主要負責評估風險和育兒行為)的激活最強;但是在新爸爸的大腦中則是負責理解社會情景、進行決策的新皮層的激活最強。

此外,如果是父親承擔主要的養育角色,那麼他的大腦就會同時出現上述兩種變化。Machin 還發現,「這些(單親)新爸爸們的這兩個腦區之間還產生了新的神經元連接,這讓他們可以在撫育孩子的同時為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考慮」,也就是產生了既當爸又當媽的大腦神經元連接模式。

並不是所有新手父親都能適應為人父母后的身心巨變,實際上新爸爸也可能患上「產後抑鬱」。在妊娠期間,或是在分娩後,大約10-20%的女性會患上抑鬱症,而常常被忽視的事實是,10%的新爸爸也會陷入抑鬱。

男性「產後抑鬱」的癥狀與女性不同,他們的主要表現為焦慮和攻擊性、疏遠家人,或是靠酒精和藥物排解抑鬱情緒。

睾酮水平的變化對男性「產後抑鬱」的貢獻不可小覷。Machin 表示,「睾酮是一種可以對抗抑鬱的激素,因此新爸爸們大跌的睾酮水平就可能讓他們容易受到抑鬱症的危害。」

除了也會罹患產後抑鬱以外,Machin 還發現新爸爸們需要比媽媽們更長的時間才能適應自身的生理變化,進入為人父母的角色。新媽媽們需要大約9個月才能順利進入母親的角色,而新爸爸則需要2年才能進入狀態。

但別擔心,這有點大器晚成的意思,因為在孩子2歲左右,父親的重要性就開始凸顯。201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孩子7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相當;孩子24個月大的時候,父親的影響開始超越母親。從這個時候開始,父親的投入越大,那麼孩子在認知方面的進步就會越多。Machin 表示,「這是因為當孩子開始變得更獨立、開始探索世界的時候,父親對於孩子成長的獨特影響就開始發揮作用。」

Machin 現在已經有了第二個孩子,對新爸爸們的研究也讓她開始用新的視角審視自己的配偶和其他爸爸們。「養孩子是兩個人的事」,父親的身心健康也會被新生命所影響,為了讓孩子在2歲以後有更好的發展,「我們或許應該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爸爸們」,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理解。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有趣的科普一網打盡!

圖片來源:plant illustration, Odyssey,The Guardian, Huffington Post

參考資料:

sciencedirect.com/scien


推薦閱讀:

【元素家族——連載100】 「磷」氏兄弟
【科普】8代低壓4核CPU性能探索
中國應如何「真正使科普工作強起來」|人民網
科普時間:睡則汗出
為什麼會有人喜歡主動反對玄學or中醫or宗教?

TAG:科普 | 產後抑鬱症 | 性衝動 | 生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