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班課機構應該構建項目經理的文化?【CK47】

大家好,我是校長運營圈專欄作者CK47。

今天和大家聊聊大家都很關心的招生問題。

全文共計3000字,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目錄

一、何謂三級火箭招生體系?

二、為什麼二級火箭很難造?

三、班課教培機構應該有項目經理的企業文化

何謂三級火箭招生體系?

經常有校長感慨,為什麼看了這麼多文章,聽了這麼多講座,還是做不好招生工作?這是因為,大部分「招生必會十招」類的神棍文章,都是把一些常見的招生策略平鋪開來展示,其實意義不大。

招生是一個立體化的工作體系,沒搞懂整個體系,混淆體系流程,或者只在某一個流程上使勁,基本上不會對整個工作有太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很多校長會經常問:我知道講座有效,但是講座招不來人咋辦?或者,我也去地推要電話,但是地推來的資源轉化進校很低為什麼?再或者,低價班我也做了,為啥續班這麼慘?

整個招生工作,如上圖,我把它分為三級火箭

第一級是最基礎的,也是最考核機構招生基本功的,就是獲得初始用戶的能力,方法有很多,有門路的可以找電話外呼、進學校搞講座,有腦子的可以做微信病毒式營銷、炸微信群,情商高的可以藉助種子家長的力量,不怕累的可以地推…這部分工作屬於市場行為,工作主體是市場人員,其實捨得花錢、花時間大家都能做到,拼的就是個成本控制。

第二級是最核心的,也是學而思屹立不敗的一個核心關鍵點,就是增強用戶粘性,並持續擴大潛在用戶規模。方法大家也都知道,無非是講座,公開課,每日一題,資料分享等。這部分工作屬於運營工作,工作主體是老師。這部分工作最重要的是分辨並抓住核心用戶,充分發揮核心用戶的發動機作用。

但是,不同於第一級工作,這部分工作,卻不是誰都能做的,畢竟出一期高質量公開課,做一份高質量文檔容易,但是常年累月能堅持下來,真的很難(作者畫外音:就像校長運營圈這幾年堅持寫下來也很不容易!!!),團隊不靠譜,再怎麼砸錢也沒用,這是很多小機構無法形成核心招生能力的關鍵所在。

第三級是大家誤區最多的。轉化付費用戶,途徑很單一,就是靠課程體驗。我們原來推的是試聽課,現在廣為流行的低價班,無非就是試聽課的加強版,原理是一樣的。很多老師真的是很用心的在準備試聽課或低價班,但是,方向偏了,所有的努力都是低效率的。

試聽課或低價班最重要的只是讓學生感覺你講的有多好嗎?

其實這只是一部分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場景搭建,刺激學生和家長對我們的產品產生需求,並且通過超出預期的服務,形成學生留存,這才是我們的全部目的。只在課程品質上努力,最終能轉化的,只不過是一小部分本來就有需求,而且對機構本來就比較認同的學員和家長。

試聽課和低價班,本質是上銷售行為,而銷售行為的核心在於引領用戶情緒,以及製造用戶認知衝突。理解了這句話,再去想,試聽課或低價班每一個環節上怎麼去設計,重點是什麼,你會有全新的想法。

上述三級火箭,每一級火箭說清楚都要一系列的文章,限於篇幅,在此不表。今天我們就討論一個話題,為什麼二級火箭很難造?

為什麼二級火箭很難造?

這個問題是我在最近的工作中發現的。我的工作是協調老師(內容運營)與市場人員(內容推廣)對接,但是,隨著工作量上升,一些問題出現了:

1、老師總覺得自己是在幫市場人員的忙,所以小活還行,短期還行,但是長期就會覺得自己的工作時間收到了擠壓;

2. 上文也說道,在內容運營過程中,一個很關鍵的工作是增強用戶粘性,並篩選,培養核心用戶,這個工作可不是發發內容就完事的,是需要老師和家長去溝通,去打感情牌的。但是老師出內容已經感覺壓力不小,這種「彈性工作」自然不會有動力做的太好。

我認真思考的問題所在。我認為,主要問題出在老師的意識。

我們之前對於招生和教學有著明確的職責定位,前端市場負責招生,老師只承擔配合工作;後端老師負責教學,以及續班維護。後來覺得老師出的內容有好有壞,索性專門找了一些做得比較好的老師負責各個校區的內容運營工作。

上述都是有問題的,老師並沒有動力去把這件事像對待上課和對待續班那樣做好,因為一來感覺自己本來就只是去幫市場忙的,二來即使這項工作做好了,也不是自己受益,因為不是自己帶這些學生。

要改變這樣的情況,靠監管,靠檢查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要從根本上提高老師的內容運營質量和積極性,就要從意識和分工上給老師進行進一步明確。

班課教培機構應該有項目經理的企業文化

我們如果把一期班看成一個項目,那麼這個項目可以分為項目前運營——招生,項目中服務——授課,項目後維護——續班三個階段。老師作為項目經理,應該對整個項目流程負責,而不只是盯住後兩個環節。如何拿到這個項目,和如何做好這個項目是同樣重要的,拿到這個項目是本身就是自己的本職工作,不是老師協助市場去招生,而是市場協助老師去招生,在整個招生過程中,老師才應該是招生的主體。

出現這樣的市場和老師的分工變化,是因為市場不斷成熟,單純的市場活動,如硬廣單頁等對於家長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了。所以, 最有效的招生方式,就是讓內容儘可能靠近家長,通過內容去吸引家長,所以,在招生工作中,弱化市場功能,強化老師功能是必然的。

這樣的意識和認知建立後,老師在審視招生工作的時候,才會把它看得如同自己的備課和續班一樣的重要。而且,上文也提到,專門的產出內容的運營老師是不合理的,因為真正有動力的事情是為自己招生,招的越多,自己的酬勞就越多,所以,班課機構的招生應該是全民招生,每個新老師入職就要做得兩件是就是備課和招生。

意識先行,績效也要跟上,否則沒有績效支持的意識建立長期會受到很大的衝擊。舉個例子,比如如果沒有續班獎金,沒有續班率考核法,我們再怎麼強調續班,大家都很難長期堅持下去。在招生這塊也是一樣的道理。首先機構應該意識到,有些低效市場投放,是不是可以省下了,很多人那種「雖然知道傳單沒啥用,但是不敢不發,不發不知道幹嘛」的可笑心態是不是可以放下了。

這部分成本,應該補貼到老師招生季的績效工資中。另外,雖然確實老師招的多,工資相應就高,但這種激勵是間接的,而且是長周期的,結果不可逆的,中間過程一定要做到可控才行。班課機構現在流行的工資體系,大部分是課時工資+續班績效,隨著項目經理文化的不斷深入人心,老師績效方式向招生績效+課時工資+續班績效發展是必然的。

CK47 說

當我在飛百管理會上闡述這種改革思路的時候,卻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老師願意在機構工作,而不是自己單幹,就是因為自己不會招生,如果會招生,老師的不穩定性會大大增加。我認為這樣的邏輯是錯誤的。通過抑制老師的招生能力,從而獲取短暫的平衡,是不明智的,長期會在機構內部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有動力、主動去招生的老師受到懷疑,反而沒動力、等喂飯的老師成了榜樣,這樣下去,機構離關門就不遠了。

我常說,機構本質上其實是個加強版平台,說是平台,是因為它匹配和老師供給和學生需求兩端;說是加強版平台,是因為平台在教師供給的質和量、在創造規模性需求上都創造了價值。機構獲得利潤,就是壓榨老師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機構產生了價值,理應獲得收益。

機構不應該限制老師的主觀能動性,而應該去想如何讓老師在平台上工作比單獨出去干風險更低、收益更大。舉個簡單的離子,即使老師知道如何提高學生粘性、如何做講座,如何持續通過講座拉人,但這都不是最難的,沒有品牌背書的情況下,第一批流量的獲取難度和成本必然將越來越高,高到不是一個人和自己那點錢搞定的。

今天只是對招生框架進行了梳理,對於三級火箭,並沒有詳細闡述,大家對於哪級火箭最有興趣,可以留言,我們後會有期。

更多教育機構辦學實操乾貨,請關注校長運營圈公眾號(yaohaotixy),對教培行業感興趣的也可以加我微信(ck47001)。

推薦閱讀:

項目管理中的人際關係管理
Worktile 場景手冊 | 流程審批
<張成功項目管理記>筆記
產品需求評審前、中、後三階段,都該做好哪些準備?
做設計的公司項目管理用什麼軟體?

TAG:項目管理 | 教育 | 項目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