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哪裡?

文 | 星球研究所(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阿里在哪裡?作為西藏自治區的下轄地區之一,它地處中國的極西地帶,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都顯得太過遙遠。

(阿里地區位置示意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國家林業局)

即便在西藏自治區內部阿里也依然屬於遙遠的遠方,其行政公署駐地獅泉河鎮,與拉薩直線距離長達1100千米,比從北京到哈爾濱還要遠。

(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沒有除了位置偏遠,阿里還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人稱「世界屋脊的屋脊」。過高的海拔導致生存環境惡劣、人煙稀少,它總面積高達34.5萬平方千米,比東部沿海蘇浙閩三省加起來還要大,人口卻不足10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區域之一。當地的諺語說道「這裡的土地如此荒蕪,通往它的門徑如此之高,只有最親密的朋友和最深刻的敵人,才會前來探望我們。」

(阿里地區與蘇浙閩三省面積及人口密度對比,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然而,就是這樣一片荒蕪之地卻擁有極致的風光,並且孕育出了神秘而燦爛的古代文明。今日西藏文化、宗教中的重要儀軌,往往與這些古文明密切相關,它們的消亡引發眾多考古學家、宗教學者孜孜探索,堪稱另一個敦煌。學者們言道: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阿里,阿里究竟有什麼?為什麼能影響整個西藏?

我們需要從阿里的三大元素說起,因為它們擁有改天換地的力量……

億萬年以來的板塊運動,阿里地區滄海成陸,不斷隆升,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岡底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四條巨大的山脈在此匯聚,阿里的第一個元素:山,登場了。

(阿里地區主要山脈山峰分布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喀喇崑崙山脈,聳立於西北,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喀喇昆崙山深入阿里羌塘區的雪山群,逐漸與高原台地交融,攝影師@青木)

喜馬拉雅山脈,崛起於南側,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普蘭縣境內的喜馬拉雅群山,攝影師@柳葉刀)

喀喇崑崙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岡底斯山脈斜貫東西。

(夏崗江峰,海拔6822米,攝影師@丁丁)

主峰岡仁波齊海拔6656米,其山體外形富於變化,南側相對圓潤,巨大的岩石溝槽在中間構成了一個顯著的十字圖案,

(岡仁波齊,攝影師@雁海)

北側山體則凌厲、陡峭,如同斧劈刀斫,

(岡仁波齊北側,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但是如果從空中俯瞰,無論圓潤還是陡峭都已經不重要,一條由冰川剝蝕而成的S形山脊成為最顯著的特徵,它彎曲著向下延伸,薄如刀刃。

(航拍岡仁波齊,攝影師@向文軍)

這些大型山脈排列緊密,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最近處相距僅約70-80千米,從遠處觀看兩列大山幾乎平行排列。

(上方為喜馬拉雅山脈納木那尼峰,下方是岡底斯山脈岡仁波齊峰,攝影師@孫岩)

大型山脈之間又派生出許多次一級的山脈,山連山、山接山,

(獅泉河鎮附近,攝影師@孫岩)

其中喜馬拉雅山的支脈阿伊拉日居因為山體中不同顏色的礦物質,呈現出斑斕的色彩,所以又名五彩山。

(阿伊拉日居山脈,攝影師@郭嶺)

如此密集的極高山使得阿里的第二個重要元素登場了,它便是:水。

成千上萬年的降雪(降水)在群山之中積累出大量的冰川,尤其納木那尼、岡仁波齊、隆格爾山周圍,以及阿里北部最為密集。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左右兩條冰川反向行進,形成了一個X形,其中左側為喜馬拉雅山脈仲尼冰川,攝影師@向文軍)

冰川不斷消融,向下流淌,

(左側冰川為喜馬拉雅山脈北公達茨仁冰川,可以看出冰川消融向下流淌的痕迹,還形成了一個冰斗湖,攝影師@向文軍)

再加上地表降水、地下水等諸多補給,阿里發育出諸多水系,那些侵蝕力較弱的水系無法匯入海洋往往消失在內陸,或者匯聚成湖泊,是為內流水系。內流水系佔據了阿里近3/4的面積,它們在地表上匯聚出大大小小的湖泊,其中1平方千米以上的約有100餘個,總面積超過6000平方千米,是中國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在藏語中湖泊被稱為「錯」,因此阿里與鄰近的那曲、日喀則等地的湖泊一道得名「一錯再錯」。

(黃色區域為阿里內流水系,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著名的瑪旁雍錯與拉昂錯夾峙於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

(較為罕見的兩山兩湖同框照,請將手機橫屏觀看,上方為納木那尼,下方為岡仁波齊,左側為瑪旁雍錯、右側為拉昂錯,攝影師@孫岩)

來自周圍高山的淡水較多補給瑪旁雍錯,它面積超過400平方千米,是同樣海拔高度面積最大的淡水湖,水面清澈、寧靜。

(瑪旁雍錯,攝影師@孫岩)

周邊高寒草原植被生長茂盛,形成了一處天然的優質牧場。

(瑪旁雍錯與岡仁波齊、羊群,攝影師@姜曦)

緊鄰的拉昂錯恰好相反,它的淡水補給較少導致湖水礦化度提升,水質苦澀難咽,湖岸植被稀疏、極為荒蕪。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拉昂錯與岡仁波齊、藏野驢,攝影師@丁丁;拉昂錯後來被稱為鬼湖,瑪旁雍錯為聖湖)

旁邊的小湖古加錯,風光亦令人驚嘆,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古加錯,攝影師@姜曦)

朝暉下,它映照著納木那尼峰,金光滿湖山。

(古加錯,攝影師@姜曦)

更為殊異的是班公錯,它周圍山巒起伏,山湖相接,十分壯觀。

(班公錯北側喀喇昆崙山,攝影師@向文軍)

班公錯形狀狹長,橫跨中國邊境與克什米爾地區,因為東西兩段淡水補給量的不同,東段在中國境內主要為淡水湖,延伸至克什米爾地區則逐漸演變為鹹水湖。

(班公錯航拍,攝影師@向文軍)

其他湖泊也是各有特色,位於岡底斯山脈群峰之中的扎日南木錯,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為阿里第一大湖、西藏第三大湖。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扎日南木錯,攝影師@老J)

還有湖岸曲折的嘎仁錯,

(嘎仁錯,攝影師@孫岩)

以及阿里最北端的羊湖。

(羊湖,遠處是地標獨尖山,攝影師@青木)

與內流水系相比,外流水系具有更強大的洪荒之力,它們撕開地表、奪路向前,再匯聚成更大的河流,最終流入海洋。

從岡仁波齊周圍地區發源的四大河流全都屬於外流水系,分別是森格藏布(獅泉河)、朗欽藏布(象泉河)、馬甲藏布(孔雀河)、當卻藏布(馬泉河)。

(褐色區域為阿里外流水系,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森格藏布漢語譯名獅泉河,在流入克什米爾之後改稱印度河,它源頭海拔5164米,之後河流不斷切割,河谷從3千米逐步擴展到10千米左右,海拔在獅泉河鎮降至約4200米。

(獅泉河,一隻雕鴞恰好入鏡,攝影師@亦諾)

馬甲藏布的切割能力更加強大,它漢語譯名孔雀河,經普蘭縣進入尼泊爾境內再匯入恆河出海,源頭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海拔5400米處,至普蘭縣普蘭鎮時河谷已經降低到不足3900米。

(孔雀河,攝影師@向文軍)

最強大的是朗欽藏布,它漢語譯名象泉河,為印度河最大支流薩特累季河的上游。其河源海拔約5300米,至札達縣什布奇附近河谷海拔只有2800米,高差超過2400米,切割能力一流。

(象泉河,攝影師@卡布)

內流水系造就了遍地湖泊,外流水系造就了深切河谷,兩種水系的影響也從此分道揚鑣。切割能力較弱的內流水系地區保持了較高的海拔,令人類難以生存,所謂「北方的空地」就此誕生,這便是羌塘。

(藏語羌塘的語義為「北方的空地」,還包括西藏那曲、青海、新疆的一部分;下圖為阿里羌塘的荒野,山為昆崙山支脈,攝影師@青木)

而外流水系切割出的河谷,使得海拔大幅降低,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相對宜居的條件。

(象泉河谷的村莊,攝影師@向文軍)

先民的腳步即將登臨,不過在此之前,人類還需要阿里的第三個重要元素。

大約500萬前,阿伊拉日居山脈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象泉河流域還是一片灌滿了水的大湖,之後兩側山脈加速隆升阻擋了水汽的進入,大湖區域形成乾熱少雨的雨影區,湖泊逐漸乾涸、大地出露,這便是札達盆地。

(札達盆地位置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乾涸的過程中湖泊以及周邊河流帶來的泥沙物質大量沉積在底部,形成厚達800米的沉積地層,阿里的第三個重要元素終於來臨:土。

象泉河的流水以及當地短促的夏季降雨不斷沖刷這些巨厚的土層,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肆意切割,大地變得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地貌,土質的叢林:土林。

(札達土林霞義溝,攝影師@卡布)

土林相對高度可以達到上百米,

(札達土林扎不讓村,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或一簇簇蜂擁而上,

(札達土林扎不讓村,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或一根根筆直挺立,

(札達土林霞義溝,攝影師@卡布)

或一層層逐級抬升,

(札達土林,攝影師@胡澍)

或似旋轉階梯盤旋而上,

(札達土林霞義溝,攝影師@卡布)

直達雪峰,

(札達土林,雪峰為依比崗麥峰,印度稱為卡美特峰,攝影師@姜曦)

又或似天然巨牆巍然而立。

(札達土林,攝影師@李珩)

無數的土柱、土塔、土牆、土堡聚集在一起,一個從西北到東南綿延175千米,寬達45千米、面積約2400平方千米的超級土林群——札達土林,誕生了。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札達土林全景,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就這樣,山,孕育了發達的水系;水,造就了地勢低洼的河谷;土,形成了氣勢恢宏的土林,阿里的三大重要元素已經全部就緒,古代先民們將以此為基創造出怎樣的文明?

Ⅳ 荒野文明

1-2萬年前,人類已經踏上阿里的土地,他們削制石器,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場景刻畫在岩石之上。

(阿里日土岩畫,疑似牽狗之人,攝影師@卡布)轉存中...

公元前4世紀先民們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勢力範圍幾乎涵蓋今日西藏大部,人稱:象雄王國。他們以條件最優越的象泉河谷為中心,在高原上游牧、狩獵,

(高山下的羊群,攝影師@秦暉)

在河谷地帶開墾農田。

(札達縣底雅鄉的梯田,攝影師@孫岩)

他們打造黃金面具,

(出土於噶爾縣故如甲木墓地,攝影師@金書波)

從中原引入奢華的織錦。

(出土於噶爾縣故如甲木墓地,上有漢字「王」「侯」,是青藏高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絲綢製品,攝影師@金書波)

象雄王積累起雄厚的財富,以不容質疑的權勢調動萬千人力要營建規模龐大的都城,但是高原上樹木稀疏,缺乏用於建築的足夠木材,土質緊密的土林進入象雄人的視野。

他們在土林上挖掘出結構複雜的窯洞,洞套洞、房套房,三室一廳、四室一廳應有盡有。再配以其他建築,以為居所、宮殿、廟宇。

(象雄王國大鵬銀城的洞穴遺址,攝影師@卡布)

他們崇拜大鵬金翅鳥(瓊鳥),就連都城的外形也是如此,並因此得名:大鵬銀城。

(航拍大鵬銀城遺址,中間為身軀,兩邊山體為兩翼,位於札達縣曲龍村;藏語音為穹隆威卡爾,穹隆意為大鵬,威卡爾意為銀色的城堡,所以亦有漢譯為穹隆銀城或瓊隆銀城;具體位置尚有爭議,另一處呼聲較高的遺址位於噶爾縣卡爾東;攝影師@卡布)

土林之上的都城具有絕佳的防禦優勢,象雄王的財富聚於其中,松贊干布的妹妹從吐蕃遠嫁而來,她在歌中唱道:「我所嫁之地啊,是大鵬銀堡寨,從外面看是險峻山崖,從裡面看卻是黃金與寶石……」(引自金書波《從象雄走來》,有修訂)

國王主導了物質生活,精神世界則由神明主導。雍仲本教在岡底斯山發源,信眾們在石頭上刻寫圖案、文字以求福報,今日遍布西藏的瑪尼石、瑪尼堆雛形就此誕生。

(攝影師@姜曦)

他們賦予雍仲符號神聖的含義,在宗教儀軌中不斷使用,卍 或 卐 。(雍仲符號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化中都曾出現,早期也並不區分方向,在漢地它被稱為「萬字元」,由武則天時期確定讀音)

他們建立起對神山聖湖的崇拜,尤其是岡仁波齊的巨大十字溝槽與雍仲符號相似,而更受推崇。

(岡仁波齊,攝影師@姜曦)

雍仲本教攜帶著象雄文明的基因從岡仁波齊周邊地區發源的馬泉河,即雅魯藏布江的上游向東傳播,影響力遍布西藏。

(馬泉河,攝影師@向文軍)

象雄王國存續了大約1000年,公元7世紀象雄王的妻子,松贊干布的妹妹最終引來了吐蕃的大軍,象雄王國的輝煌終結了,但是屬於阿里的輝煌卻並沒有終結,它將更加燦爛奪目!

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的權貴們相互攻伐不休,由印度傳入的佛教與本土宗教本教激烈衝突,吐蕃王朝分崩離析。王子吉德尼瑪袞逃至象雄故地建立割據政權,並改稱象雄為阿里,意為「領地」,阿里之名正式出現。吉德尼瑪袞分封諸子,其中一子統治今日阿里地區,是為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示意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象泉河谷、獅泉河谷、孔雀河谷的肥沃土地迎來了密集的開發,國王親自指揮修建水渠,灌溉良田無數。

(孔雀河谷普蘭縣的農田,攝影師@李珩)

再加上羌塘鹽湖裡取不盡的食鹽、高山中挖不完的黃金、草原上采不完的羊絨,古格王國以這些物產為基礎與鄰國開展貿易,建立起高原絲綢之路。

富裕的古格王室用黃金迎請印度高僧,舉辦藏區最大規模的法會,佛教在阿里空前傳播,土林之上的建設高峰再次上演。

寺廟林立,

(托林寺遺址,攝影師@卡布)

佛窟遍山,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皮央遺址,攝影師@柳葉刀)

內部的壁畫更是不惜重金,

(古格壁畫,攝影師@卡布)

兼融南亞、波斯的開放誇張於一體,獨具特色,開一代畫風,尤其女性神祗短袖緊身式的著裝,乳房豐滿、腰肢纖細,胯部傾斜,肚臍顯露,盡顯人體之美。

(古格壁畫,攝影師@卡布)

古格的佛教大量吸引本教的元素,是它最終取代本教成為優勢宗教的重要原因。岡仁波齊成為佛教、本教等宗教共同認定的世界中心,每年從四方而來的朝聖者絡繹不絕。

(以岡仁波齊為中心的水系示意圖,製圖@劉昊冰/星球研究所)

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國都的建設,王城在土林與群峰之中依山而建,

(遠眺札達土林當中的古格王城,畫面中下部微小的暗紅色建築群,點擊放大後可見,攝影師@丁丁)

445間房屋、879孔洞窟、58座碉樓、28座佛塔全都疊砌在土林之上,相對高差175米,居高臨下、地勢險峻、氣勢宏偉。

(航拍古格遺址,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山頂是王宮所在,從山腳到王宮只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暗道,四面懸崖,無遮無攔,堪稱冷兵器時代世界上最完美的城堡之一。

(古格王城遺址,攝影師@M哥)

輝煌燦爛的古格後來被拉達克所滅,千年古堡逐漸荒廢,只留下殘垣斷壁和無數謎題……

象雄與古格都已遠去,今天的阿里,依然保持著獨有的魅力,它還擁有中國視寧度最好的星空,擁有中國最獨特的動植物,擁有純樸的居民。

阿里,它就在荒野中。既荒野,又文明。

(在阿里普蘭縣科加寺偶遇的一個小姑娘,笑容如此陽光,似乎來自尼泊爾,阿里就這樣包容著從世界各地趕來的朝聖者;攝影師@姜曦)

另外,對阿里文明遺產的研究,目前仍然十分有限,期待它能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

……THE END……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推薦閱讀:

迷笛音樂節官方攝影師竟是這位福州大神?
墨脫搭配 | 我的2017年度搭配總結
手機如何拍出驚艷夜景?
如果孤寂有源頭,那就是從《鴉》開始(下篇)
快樂攝影,隨手拍出精彩

TAG:西藏旅遊Xizang | 攝影 | 中國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