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備課筆記(1)

絕代詞宗,薄命君王

——《虞美人》備課筆記(1)

網上讀到過這樣一句話:「在中國的政治史上少了一個叫李煜的小國皇帝或許肯定對歷史沒什麼影響的,但真的很難想像,要是少了一個叫李煜的詞人,中國的文學史將會是怎樣。」

一提起李煜的《虞美人》,人們總是為李煜打抱不平,為他難過惋惜,替他灑下大把的同情的淚水。可你有沒有想過,歷史為什麼是這樣一個走向?有沒有進一步想過,宋皇帝這次贏得徹底嗎?

一、南唐後主

1.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961年繼位,975年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978年七月七日,死於汴京。

李煜細膩率真的詞作不知感動了多少人,無數喜歡幻想的少女都把李後主想像成俊美脫俗的模樣。然而歷史上的李煜卻是「廣顙豐頰,駢齒,一目重瞳子」,即是個額頭寬大、臉蛋肥碩,牙齒畸形,一個眼睛裡面竟然有兩個瞳孔的人。雖然這副尊容在今人看來並不值得恭維,但古人卻認為是天子之相。

2.南唐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975年,北宋大將曹彬率軍破城,李煜奉表投降。南唐遂亡。

3.後主

由於南唐共傳三主,李煜為最後之主,所以史籍多稱其為李後主、南唐後主。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按照嫡長子襲位的封建傳統,他絕對沒有做皇帝的希望,而且他自己也不做這樣的奢想,他的志向是做一個風流倜儻的文人墨客,或者做一名滿腹經綸的高人隱士。但造化弄人,太子弘冀毒殺死其叔父、晉王李景遂不久,自己也死了,李煜的其他幾個哥哥也都早卒。老六變成了老大,李煜當皇帝的命躲都躲不掉。961年,李煜被冊立為太子,這一年8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繼承了皇位。

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因為當了皇帝,他特地把自己的名字由「從嘉」改為「煜」,意思是他今後將要像太陽一樣,把光輝灑遍他的土地和人民。但本已風雨飄搖的南唐,此時由胸中毫無文韜武略的李煜臨朝執政,其江河日下的敗亡局面只能加速到來。

做皇帝,對於李煜來說,這簡直就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幹了一份錯誤的工作」。(趙曉嵐《百家講壇·李煜》)

二、不合格的皇帝

李煜幸運地當上了皇帝,但他這個皇帝當得又非常不幸。一方面因為他實在沒有治國理政的才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趙匡胤。

1、軟弱的皇帝

李煜登基不久,就派戶部尚書馮謐出使東京,並以「金器二千兩,銀器二萬兩,紗羅繒彩三萬匹」作為貢禮,向宋太祖卑詞上表,以示南唐向北宋納貢稱臣。為了表白稱臣的誠意和真心,他自請降格,改南唐國主為江南國主。每逢會見北宋使臣,他都事先脫掉龍袍,改穿紫袍。他還令人拆除裝飾在台閣殿庭的鴟吻,以示尊奉宋廷。

李煜不論是遣使納貢,還是求佛保佑,都絲毫未能動搖北宋滅掉南唐的既定方針。公元974年,北宋大軍分三路進攻南唐,李煜派吏部尚書徐鉉出使東京,厚貢方物,遊說北宋罷兵。趙匡胤召見徐鉉,徐鉉指責趙匡胤說:「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趙匡胤冷冷答道:「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徐鉉無言以對,怏怏退下。臨回時,徐鉉再次求見:「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趙匡胤拍案而起,按劍呵斥道:「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徐鉉惶恐而退。

李煜顯然對北宋吞併諸國的野心與決心沒有清晰的認識,幻想能通過俯首稱藩的恭順,換取江南一隅之地的苟安。所以,修貢示好積極頻繁,厲兵秣馬消極疏闊。

2、放縱的皇帝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祖父打天下,父親守成,孫子幹什麼呢?只有花錢,揮霍。據說,所有偏安江南的朝代到第三代,常常出現華貴、富麗,又有點糜爛的生活。

李煜也是這樣。

李煜出生南唐深宮,自幼受皇宮親眷、宮人愛寵,因而尚奢侈、好聲色。

百度百科·李煜(南唐李後主)詞條下說:「李煜曾用嵌有金線的紅絲羅帳裝飾牆壁,以玳瑁為釘;又用綠寶石鑲嵌窗格,以紅羅朱紗糊在窗上;屋外則廣植梅花,於花間設置彩畫小木亭,僅容二座,李煜就和愛姬周氏賞花對飲。每逢春盛花開,就以隔筒為花器插花,置於梁棟、窗戶、牆壁和台階上,號為「錦洞天」。每年七夕生日時,李煜必命人用紅、白色絲羅百餘匹,作月宮天河之狀,整夜吟唱作樂,天明才撤去。」

他在大兵壓境、國勢猶如累卵的危急時刻,還念念不忘沉迷女寵、吟詠宴遊。他背著重病卧床的大周后,在「花明月暗籠輕霧」的夜晚,同大周后的妹妹偷情幽會。大周后死後,他將其妹立為皇后,兩人形影不離,悠遊宴樂,通宵達旦沉湎於杯光舞影之中,放縱性情,耽於聲色。

李煜前期的詩詞作品,一首首都是詞風瑰麗、旖旎柔情,盡述宮闈之樂、閨房之趣,一派歌舞昇平,可以說是他縱情聲色的真實寫照。

3、昏頭的皇帝

南唐在李煜之父中主李璟統治期間,已經在與北周的戰爭中,喪失了淮河以北的大片國土,「國削勢弱,帑庾空竭」。李煜即位後,面對北宋咄咄逼人的攻勢,更是束手無策,一退再退。李煜善文詞,工書畫,知音律,但不通曉政治。宋滅南漢後,置南唐於三面包圍之中,形勢更是岌岌可危。此時李煜昏頭的處事,加速了南唐的滅亡。具體表現是:

①中了宋太祖的反間計,自毀長城。宋太祖欲攻南唐,顧慮南唐驍勇善戰,有勇有謀的第一良將林仁肇,於是遣人將林仁肇的畫像掛在東京汴梁皇宮的某個房間里,告訴南唐使者李從善說:「仁肇將來降,先持此為信。」又指著一棟府邸說:「將以此賜仁肇。」李從善趕忙遣使把這一「重要情報」回報後主。後主竟然沒有識破是計,在南唐最需要軍隊保衛時,鴆殺了最勇敢、最善戰的虎將。

②猜忌多疑,逼殺忠臣。林仁肇遇害當年的冬天,中書舍人潘佑上書「極言時政,凡七章不止。有『家國陰陰,如日將暮』之辭,國主惡之」。聯想起之前潘佑曾極力薦舉李平的事情,李煜覺得潘佑的上書都是李平的主意,先後將李平、潘佑逮捕,投入大獄,結果潘佑自殺,李平被縊死獄中。其他人就此噤若寒蟬了。

③處置失當,措施不力。作為一國之主,李煜對國家前途,沒有睿智的遠見,缺乏系統的安排。

李煜有過精簡機構、設置水軍的措施,但那只是曇花一現。

由國庫空虛逼出來的幣值改革,也沒有取得成功,反而導致了「豪民富商不保其貲,則日益思亂」的不安局面。

有過讓侍從官員分夕宿值,「國主引與譚論,或至夜分」的事實,但卻沒有官員提出過有見地的救亡圖存的方案。

④其他。

北宋渡江南進。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繼勛統領兵馬,全力禦敵。因強弱懸殊,兵敗如山。內臣阻隔戰敗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里,李煜居然尚不知情。

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後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一之後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的事。(此條是否是整地誣陷,尚待考證)

宋太祖趙匡胤言:「李煜若以作詩工夫治國事,豈為吾虜也。」

4、後世的評價

①歐陽修: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②網路(百度百科·李煜詞條):歷史上建都金陵的亡國之君,多遭到後世非議。但是,李煜亡國的原因應該具體分析,就南唐國來講,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論上,當時整個中國的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要求南唐滅亡,北宋統一;事實上,南唐國勢已敗,李煜即使有能力也無力回天,只能採取消極守業的政策。但是,儘管李煜時的南唐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其畢竟維持政權達15年之久。

③史載,趙光義曾問南唐舊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個暗懦無能之輩嗎?」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無能無識之輩,何以能守國十餘年?」

三、違命侯的生存狀態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帶有調侃意味的頭銜!),拜左千牛衛將軍。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為隴西公。

1.一日,趙匡胤在宮中設宴,席間突然問李煜:「朕聞卿在江南每逢設宴或赴宴,都要吟詩填詞,能否舉出最為得意的一聯供朕欣賞?」李煜沉思片刻,書生氣十足地誦出自己《詠扇》中的一聯「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趙匡胤聽罷,爽朗大笑:「妙哉,妙哉!」當眾評論道:「好一個翰林學士!」。這裡面有很大的侮辱,根本沒有把他當成一個帝王。

2. 一次,趙光義去崇文院觀書,特意召後主前往,讓他隨意翻閱,並關照他:「聞卿在江南好讀書,此簡冊多卿之舊物,歸朝來頗讀書否?」(《宋史·世家一》)

奪了人家的藏書,還詢問人家讀書與否,這是狡詐的奚落,是對人自尊心的有意傷害。

3.野史:小周后的屈辱

有野史認為,宋太宗趙光義曾強幸小周后,小周后回去後大罵李煜,此說在民間流傳甚廣。

宋人王銍《默記》載:龍袞《江南錄》有一本刪潤稍有倫貫者(有刪改潤色的版本)雲,李國主小周后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

【命婦:泛稱受有封號的婦女。按照慣例,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朝廷命婦要入宮參拜皇后。意謂:每當這個時候,小周后就要被留在宮中好幾天……】

但此事只見於少部分野史,且來歷可疑,不足採信。

四、李煜的結局

一般都認為李煜是因為《虞美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惹怒宋太宗而喪命。其實可能並不這麼簡單。許多人都認為這和李後主見舊臣時說錯了話有關。

南唐降臣徐鉉跟隨後主來到東京汴梁後,先是被北宋朝廷任命為左散騎常侍,後遷給事中,對於一介降臣來說,算是予以重任。史書載:

太宗一日問:「曾見李煜否?」鉉對以「臣安敢私見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見可矣。」鉉遂徑往其居,望門下馬。但一老卒守門,徐言「願見太尉」,卒言:「有旨不得與人接,豈可見也?」鉉云:「我乃奉旨來見」。老卒往報。

(徐鉉)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舊椅子相對。鉉遙望見,謂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頃間,李主紗帽道服而出。鉉方拜而李主下階,引其手以上。鉉告辭賓主之禮,主曰:「今日豈有此禮?」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後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長吁嘆曰:「當時悔殺了潘佑、李平。」鉉既去,乃有旨再對,詢後主何言。

「久之」二字頗有深意。李後主離群寡居,根本沒有人來拜訪,頹廢之狀,可以想見。徐鉉來訪,可能正是在匆忙準備。後主所言「今日豈有此禮?」充滿了今非昔比的無奈。「坐默不言」其實正是心中有無限感慨,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昔日君臣同享富貴,何等輝煌;今日兩人同為降虜,含垢忍辱,苟且偷生,又是何等的凄慘!李後主為性情中人,最後忍不住長吁一口,嘆道:「當時悔殺了潘佑、李平。」潘佑、李平二人,是因為耿直敢言而被後主所不容,慘死獄中的。此時後主再回想起當時二人的拳拳讜言,悔恨之情,噬臍之恨,無以言說。

徐鉉怎麼回答的,史書並無記載。估計徐鉉只能「默然」。這次太宗派他來探望李煜,可不是來敘舊的,而是刺探李煜所思所想與現實表現的。既肩負如此使命,又怎敢附和這種聽起來有些大逆不道的言語呢?面對一位事必躬親的帝王,徐鉉不敢隱瞞,如實彙報了。此事成為李煜遇害的重要原因。

此後,時值七夕,正是後主李煜的生日,李煜寫下《虞美人》,「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這首詞作,表面上是在訴說自己的亡國之痛,但客觀上卻是宣告了北宋朝廷對亡國之君安撫工作的失敗。極度注重塑造個人形象、以「孜孜求治」自居的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李煜接二連三地發牢騷,乾脆以「牽機葯」將其賜死。

李煜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痛苦生活,結束了其傳奇的一生。

五、李煜在文學上的貢獻

1.蔣勛《蔣勛說宋詞》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李後主評價極高,說他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如果中國文學史上沒有這個人,也就沒有後來的士大夫之詞。什麼叫做士大夫之詞?什麼叫做伶工之詞?伶工是寫流行音樂的人,是職業性地演奏音樂的人,他們的音樂形式在民間流行,在社會上的地位一直不高,人們一直把伶工之詞當成消遣。士大夫之詞就是後來的蘇東坡、歐陽修寫的詞。這些人是士大夫,是社會文化的領導者。他們認為詞可以變成上層的文學形式。李後主就是第一個做這種文學改革的人物。

2.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經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王國維用的是一個比喻,就是說李後主所寫的悲哀,他是傾訴了所有的有生的生命的悲哀。。

還有,王國維說後主之詞是「以血書者也」。就是以你內心最真切的最深摯的發自內心深處的那一份銳感深情來寫的作品。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摯的自己的心靈感情說出來自己的話。

李後主是從整個的心靈奔瀉流湧出來的。所以,王國維說李後主的詞是以血書的。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裡邊,一方面說李後主「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他的人生的經歷是很窄狹的,他對於廣大的社會人生沒有什麼豐富的體驗;可是,另外一方面,他又讚美李後主,說他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的意思。那也就是說,他的作品寫出了我們古今所有的人類共同的感慨和悲哀。

六、宋帝國的報應

1.書畫皇帝

趙佶 「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踢球打彈,品竹調絲,吹彈歌舞,自不必說」,尤其酷愛書畫,人稱「書畫皇帝」,至今有價值連城的書畫流傳於世。他創造的「瘦金體」獨步天下,今日的「仿宋字」就是仿他的字體。他曾在宮裡建成了中國第一個畫院,親自給學員們上課和批改「作業」,《清明上河圖》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完成的,並在圖上親筆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在中國書法史和美術史上,趙佶都享有無可爭辯的崇高地位。

可惜,趙佶聰明絕頂,甚麼都會,就是不會做皇帝。

身為皇帝的趙佶,做了許多荒唐、荒謬之事而不自知。

2.端王輕佻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 24歲的哲宗皇帝突然死亡。因哲宗無後,只得從神宗諸子中選擇繼承人。向太后找來宰相章淳和曾布,提出想立神宗十一子端王趙佶為帝。因為她覺得,趙佶聰明多才,又性情溫順,會是一個好皇帝。

宰相章淳一聽,悍然反對,大聲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向太后嚇了一跳,頓時更加六神無主、傷痛欲絕,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

「章淳住口,你的這番議論,令人驚駭,何等居心!」副宰相曾布何等機靈,馬上呵斥章淳,再向太后俯首,低眉示好:「我們做臣子的,一切都聽太后處分!」

就這樣,端王趙佶成為了宋徽宗。趙佶即位後,自然也沒有「忘記」「照會」章淳和曾布:曾布被任命為宰相,而章淳則被尋了個不是,貶得遠遠的。

章淳當年緊跟王安石變法,一向飛揚跋扈,宋人對他毫無好感,後人甚至將他列進了「奸臣傳」。然而,「奸臣」章惇對趙佶的評價,卻非常不幸地言中了!

「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3.道君荒謬

趙佶崇奉道教。當年哲宗皇帝無子,曾向道人詢問子嗣,道人徐神翁只書「吉人」兩字。趙佶為帝後,認為「吉人」兩字剛好射中自己的「佶」字,於是對道教情有獨鍾。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他自號為「教主道君皇帝」,凡是尊道之人和道教中人,均受寵無比,沒來由地提陞官階。

作為一個浪漫的藝術家,趙佶揮霍無度,窮奢極欲,也寬容不遵紀守法的浪漫藝術家。大書法家米芾目無尊禮,對皇帝及內侍均不恭敬。趙佶稱讚說:「對俊逸之士,且勿用禮法來拘束。」

他自己就更加不守禮法了,荒於政事,也不以為恥。

為了滿足私慾,趙佶橫徵暴斂,大興土木修建「假山艮岳」,而那個搜羅太湖石的「花石綱」,則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4.靖康之難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趙佶慌忙傳位給太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人,借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12月15日,金兵攻破東京,「縱兵四掠……殺人如割麻,臭聞數百里」,搜刮金銀絹帛,燒殺淫搶,無惡不作,曾經無比繁華的東京,頓成恐怖之城、死亡之城。趙佶和趙桓也作了囚犯,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

據說,趙佶聽到金銀珠寶被金人擄掠一空時,表現得毫不在乎;又聽說嬪妃女兒被金人瓜分侮辱,也只是低頭無語。但當他聽說皇家的千萬藏書也被搶劫、燒毀時,終於仰天長嘆、放聲大哭起來。

5. 深切悲嘆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3月底,趙佶隨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百工技藝、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皇家藏書等,被押往金國。在北行途中,趙佶受盡侮辱。

到金國後,趙佶被囚禁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的土牆木柵之中。他南望汴京,渺不可見,心裡格外悲苦、沉痛和悔恨。深秋里的一天,北風大作,樹木蕭索。他無意中聽到一個金兵吹笛,笛聲哀怨,如泣如訴。這更是觸動了傷心之處,於是,口吟一曲《眼兒媚》: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此詞悲壯蒼涼,在昔盛今衰的深切悲嘆中,真切地表達了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和囚居之苦。徐軌在《詞苑從談》中說:「徽宗詞哀情哽咽,彷彿南唐後主,令人不忍多聽。」

趙佶在哭泣中過了9年多的屈辱生活,終因不堪精神折磨,死於五國城,終年54歲。

6.身後評價

「書畫皇帝」趙佶的人生經歷,總會讓人想到另一個「詞人皇帝」李煜。他們倆太多的相似之處:擅長書法、繪畫、詩詞;都是亡國之君,不務政事,沉迷酒色;連最後結局也同樣悲慘不堪,被敵國俘虜,不得善終。

天資聰慧的端王趙佶被人不經意間推上了帝王的寶座,成了宋徽宗。身份變了,趙佶沒變。對臣子,他是一位好脾氣的領導;對學生,他是一位特認真的老師;對子女,他是一位慈愛的長輩。只可惜他就不是一位好皇帝,最後只落得國破家亡,身死北國,靖康難雪。

趙佶和李煜的人生經歷,可能再一次證明了「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的老話是多麼正確!而浪漫的藝術家從政,又是多麼危險:誤人又誤己,禍國又殃民!

七、結語

還是借用前人詩句吧——

郭麟《南唐集詠》——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推薦閱讀:

歸隱?鬱憤?曠達?他是哪一個蘇軾?
青玉案·元夕
我行其野(38)——宋詞、金蝶與丁香
無人能娶李清照

TAG:李煜 | 宋詞 | 支教備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