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一代朗逸Plus,能否延續銷量神話?

幾天後的北京車展,大眾即將正式發布新一代朗逸,並給了它一個高逼格的名字——朗逸Plus。是的,你想得沒錯,它的體型更大了,對比現款朗逸的4605*1765*1460mm,軸距2610mm,新一代提升到了長寬高4670*1806*1474mm,軸距2688mm。所以後排座椅也實實在在加長了75mm,腿部支撐加強。

相比原本朗逸的傻憨,新一代的前臉更加有稜有角有質感,大眾最新的家族style讓它看起來從「小康」跳脫到了「小資」,在現一代的基礎上,向CC繼任者——「最美大眾」Arteon靠攏

大眾Arteon(2018)

車頂線條更向溜背式靠攏,是否會略微影響後排視野?這個有待實車考察先不聊。從圖上看,尾部拉長,「嘴角微微上揚」,儲物空間得到比較樂觀的提升。側面多處折線形線條和新造型輪轂,絕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跟現款朗逸說再見了。

尾部視角來看,尾燈有更強烈的嵌入感,再加上線條的增多以及全新造型設計的排氣管,層次明顯,以後在路上看到這台新一代朗逸,我也會多看這台家用車一眼。

這款大眾在中國的家用車銷量擔當,從10年前進入國內,到現在已經賣出超過350萬台。提升顏值之後,成績肯定也不會差。上面我們聊完尺寸和外觀對比後,相信很多人已經躍躍欲試了。

大眾說了,這不是單純的垂直換代而是重新定位了A+,和速騰(價格:13.18-21.88萬)相同,並且上市後和現一代朗逸一同銷售,由此可見價格上調不止一點點,對標競品肯定也得換一波。

先從最大的亮點:換了大眾全新的MQB平台,開始講起,大家一定都聽爛了,這個大眾集團目前的主流平台,新一代POLO、高爾夫、明銳、邁騰、途觀L、途昂,再到奧迪TT都基於這一平台打造。

我想在這篇里給小白們解釋一下,汽車的平台是什麼。平台不是懸掛!也不是底盤!更加不是生產流水線!不往複雜的說了,你可以就把它看作一套基礎的設計規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文章里說——「XX車型基於XX平台打造」,意思就是根據這套初步的標準來造,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之上,不同的車型再根據各自的定位和價格,繼續改啊,調啊,造作啊等等之後的工序。

但說白了,大家都是直接從同樣的60%進度條開始的,就跟你下載了一個簡歷模版,來製作自己的簡歷,一個道理,省去了很多前期構思的時間,專心在內容填充上。

好了,平台解釋清楚了,那麼「模塊化」平台又是什麼鬼?

平台是整體生產的初步標準,而模塊化平台,就是生產的車被拆分成幾個模塊,給各個模塊一個初步標準,最後再組裝。這樣換了個製造流程的好處可想而知,就是更加靈活,可變。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平台生產的車型都是同一級的車型,如A0級一個平台,A級一個平台。模塊化平台生產的,比如今天說的這個MQB平台,可以做出來從A0到C級的不同級車型。且基於這個平台打造的車型的零部件通用率高達70~80%。所以,這種生產方式,肯定是省時省力的,最終的結果也就是省錢了。

但是,比起現一代朗逸採用的PQ34——一個非常成(古)熟(老)的、也很省錢的平台,MQB並沒有省錢,相反,沿用PQ34才是控制成本的最優解。

而朗逸這種10萬級家用轎車,價格肯定是競爭的關鍵,比如軒逸、卡羅拉、思域,都在節衣縮食地剋制。而MQB一上線,朗逸Plus價格上漲,大眾就很妙的給它升了定位,從原來朗逸的A級車定位,就變成了A+。

其實大家都懂的,所謂的A+級別,不過是廠家的宣傳手段,實際還是A級車,但配置豐富些,尺寸或者排量再大些,實際上不就是現如今的換代or高配車型嗎?

讓我們來看朗逸現在的競品:

朗逸和寶來(價格:10.78-15.38萬)比,勝,因為後備箱更大一些,尺寸佔優勢,這對於一台中國特供車來說,hin重要;和卡羅拉(價格:10.78-17.58萬)比,敗,空間質量性價比,都不佔優勢;和軒逸(價格:9.98-15.9萬)比,平,空間和舒適性,讓消費者比較搖擺。

從朗逸現在所取得的銷量成績來說,還是有很多消費者在這些互為對手的車型中,選擇了朗逸。當然,性價比和德系品牌力為主要拍板因素。但是換了MQB平台後,價格上調,原來價格區間的消費者是否會大大流失?我覺得必然流失。

畢竟老平台為人詬病的技術老,動力差、安全性不高等問題,在那些真正會購入一台朗逸的人眼中,那都不是事兒,家用代步,夠用就行。而在目標群體眼中不是事兒的事兒,以抬高價格為代價去實現,很大概率是吃力不討好。

但不可否認的是,用了MQB平台後,朗逸Plus隨之擁有了更多科技配置。比如,全系標配LED頭燈,有SSR駐車啟停及制動能量回收系統、 EPB電子手剎與Auto Hold自動駐車功能,RKA智能胎壓檢測系統 、後排中央通道空調出風口,以及在不同車型上分別裝備了6.5英寸與8英寸屏等高端配置。可以預料到,這款高配朗逸的消費群體會更加年輕化。

至於動力,朗逸Plus提供1.2T、1.4T以及1.5L三款發動機,其中1.5L替代了現款的1.6L,動力性能上有所提升,新車消費稅也會從原本的5%降到3%,燃油經濟性也得到提升。話說回來,就看有多少人願意買這台高配朗逸了,很大程度取決於最終公布的售價。

再來看,按大眾的邏輯,朗逸Plus上市後的對手,是A+級的速騰和威朗:

目前來說,速騰和威朗都有各自的病根。威朗外觀內飾都向運動化拔高,但是雙離合變速箱提供的日常駕駛體驗一般。而速騰長相中庸,空間上也不如朗逸Plus,雖說海外兄弟Jetta已經更新換代,但距離新一代速騰國內上市也是明年了。

即便能夠改掉設計等各方面落伍的缺點,但朗逸Plus在今年第二季度上市後,會立即分攤掉現款速騰的很大一部分銷量,畢竟前者在軸距方面要比現款速騰多出了不少,車身尺寸上同樣很佔優勢了,雖說沿用了扭力梁非獨立後懸,但畢竟是這個價位的家用級別,調教後能有幾個人感受到差別?

結語:

都說十年磨一劍,朗逸Plus看似要火,畢竟顏值和科技感都齊活兒了。但決定其能否再得十年恩寵的第一要素,還是定價。不少人猜測12萬元起步,我認為略樂觀,別忘了,Plus會和現一代朗逸一同售賣,價格拉開2-3萬的差距還是得有的,否則,按照Plus的各方面提升,還能有朗逸什麼事兒?

當然,我自始至終認為,朗逸Plus只是一台高配版朗逸。即便短期能瓜分些許「落伍老師傅」速騰的銷量,但也僅限於下一代速騰在明年上市之前。短期能夠營造出入侵A+級市場的假象,也是大眾狡猾的套路吧。


推薦閱讀:

致朗逸PLUS - 傳承,你值得擁有

TAG:大眾朗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