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徒在老虎機面前,不過是一隻被囚禁在斯金納箱的老鼠

新聞報道的賭徒沉迷賭博,傾家蕩產甚至走上不法之路的案例有許多。

但這其中,最讓人唏噓的案例還是戒賭吧的神人劉東華

百度戒賭吧是網路亞文化中較為知名的一個,裡面聚集著一批被賭癮逼得走投無路的賭徒。

而劉東華正是其中一名吧友,用戶名為mk3122350。

在這絕望賭狗們的最後港灣里,劉東華每天都會堅持記錄著自己的「戒賭日記」,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

然而有一天,他便突然不再更新了。

他的帖子很快就沉了,吧友們也都以為劉東華是戒賭成功,徹底「上岸」了。

直到「今日說法」的一期節目「墓地里的百萬黃金」播出後,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來,劉東華不但沒有掙脫賭癮,還因此走上了犯罪之路。

劉東華本是名老實巴結的高級技工,有個和美家庭,在大家的眼裡他也是個大好人。

但賭癮來了這一切也就毀了。

變賣掉房產後,他還欠下了巨額債務。

於是,他便極其硬核地買了把玩具槍,騎著破爛的電動三輪車便駛向了金鋪。

然而,這搶下的價值百萬元的金器,他一分都沒敢花出去,就已經被捉拿歸案了。

其實劉東華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控制自己,貼吧里的戒賭日記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賭癮,卻一次次讓他滑落放縱的深淵,最終走向犯罪。

許多人都對賭徒有種偏見,覺得這是他們人品堪憂,妄圖不勞而獲、一夜暴富。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賭徒比誰都清楚,賭博只有死路一條。

但他們還是無法控制自己,而劉東華只是眾多賭狗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其實賭癮,要比我們想像中的要複雜許多。

有時想「掙大錢」確實是最初的動機,但接下來被「賭癮」劫持的大腦,就沒那麼簡單了。

根據多年研究表明,賭博和藥物成癮的相似性比此前預期的還要大得多。

而賭癮,也是僅次於毒癮的心理疾患。

有時候,其破壞力和吸引力甚至還能凌駕於藥物成癮之上。

然而大多數時候,普通百姓對賭癮仍是一知半解。

斯金納

其實早在20世紀中期,斯金納(B.F. Skinner)就通過一系列實驗,意外地發現了賭博使人著迷的核心機制。

這一實驗,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之一。

當時,他就製作了名為斯金納箱的裝置,來進行「獎勵-行為」的研究,對象是老鼠。

這個裝置內設有一個控制桿,只要這個桿被按壓,就會有食丸被投遞進箱子里。

當一隻飢腸轆轆的老鼠無意中碰到控制桿,老鼠便會獲得食丸的獎勵。

若干次之後,老鼠就學會了有目的性地,按壓控制桿來獲取食物

本來實驗是做得好好的,但斯金納突然發現實驗室的老鼠食丸快要用完了。

而製作食丸也需要時間,眼瞅著就要趕不上老鼠按壓控制桿的速度了。

那該怎麼辦?他可不想就此中斷實驗。

於是,斯金納便改變了獎勵的策略,不再是當老鼠按壓控制桿就給獎勵,而是每一分鐘只給一次獎勵。

這也意味著,老鼠可能按一次就能獲得食丸,也有可能需要按幾十次才能獲得食丸。

猜猜發生什麼?令人驚訝的情況出現了。

這種隨機的獎勵,非但沒有讓老鼠減少按壓控制桿次數,反而是增多了。

此外,在後期的既有行為消除過程中,獎勵不規則的情況下需要的時間也更長了。

而且上述現象,也同樣發生在實驗動物鴿子的身上。

由此可見,隨機的獎勵結果,才能激起最強烈的反應。

其實除了老鼠、鴿子,人類也是吃間歇性獎勵這一套的。

老虎機,則像極了專門為人類設計的「斯金納箱」

和被圈養在籠子里的動物一樣,玩老虎機的賭徒,也會不由自主地被這「間歇性獎勵」奴役。

他們會拉動手柄,滿懷期待地等著輸或贏的結果。

而且結果越不可預測,產生的反應也會越強烈。

這與藥物上癮的方式也是相似的:劑量越不規則,癮君子越容易上癮。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為這些不確定的間歇性獎勵著迷?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大腦內的一個系統——獎勵系統。

顧名思義,這個系統關係到「獎勵」。

通常當我們做成功一件事時,大腦中源神經迴路的多巴胺會快速分泌,給予一種獎勵的感覺。

這時,你就會感到愉悅無比,之後也會傾向於再進行這樣的行為,可謂幹勁十足。

然而事實上,多巴胺也與對獎勵的期望有關。

起初,只有當接受獎勵的時候,多巴胺水平才會提升。

但當我們大腦開始習得獎勵的預測時,多巴胺水平就不需要等到真正的獎勵發生,就會瞬速攀升。

有時候只需要當事人踏進賭場、又或是當賭局開始骰子在不同轉動的瞬間,多巴胺就能讓你達到高潮。

不過對獎勵的期望,將你拉進了賭場,你還有逃走的機會。

因為當預測的積極結果沒有發生(即期望落空)時,腦內特定區域的多巴胺將回落——不只是回落到正常水平,而是回落到基準線以下。

這就「懲罰」了不準確的預測,也通常能使人們改變他們之後的預測與行為。

這也稱之為「失望」,像在告訴你「嘿,醒醒,你根本贏不了,該收手了!」

然而,這只是普通人群面對「賭輸」時的大腦模式。

因為,在賭徒腦內,「懲罰」彷彿不存在一般。

而且,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顯示,賭癮者在「差一點贏」時(實際輸了)的大腦活動模式,竟與「真的贏了」相差無幾。

也就是說,當骰子就差一點滾到贏的點數上,即使最後賭輸了(期望落空),多巴胺依然快速釋放。

只是此時的多巴胺似乎不是令人愉快的信號,反而像是鼓勵賭癮者再嘗試一次。

所以說,區別真正的「賭徒」和普通的「玩家」,不但要看他們贏了之後有多興奮。

還應該觀察他們在「差一點就贏」時的激情程度。

而這也是那些衝動的賭徒們,無論輸贏都一往無前的另一個原因。

因為高潮不但能出現在「賭贏時」,還能出現在「期望獎勵」的過程或是「期望落空」的時候。

此時已經沒有什麼能打敗上癮者了,任何的成功都比不上過度誇張的期待,也沒有任何失敗能挫敗他們的熱情。

其實追求不確定性的獎勵,是深刻在人類基因里的冒險與探索精神。

因為在進化過程中,許多情況都需要用到斯金納提出的「間歇性獎勵」理論。

例如在人類形成文明之前的漫長狩獵期,並非每次的行動都一定能有收穫。

這種不確定,也表現在人類的求偶行為中,儘管過程有可能會面臨拒絕、爭吵或其他挑戰。

如果看過電影《瘋狂原始人》,應該還記得其主題便是探索未知

如果沒有這種機制,促使我們堅持向不確定發起挑戰,那麼人類估計早就滅絕了。

所以大腦的獎勵系統演化成這個樣子,恰恰能敦促我們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讓人類在混沌的環境中獲得優勢。

但是這漫長演化生涯得出來的最佳策略,卻被文明社會發明出的「賭博」利用了。

而賭場也總是會使盡渾身解數,來引誘賭徒上鉤。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玩類似老虎機、刮刮樂,甚至是夾娃娃機等遊戲中的情景。

你會發現,幾乎每一次都是「差一點」就能贏得獎勵。

例如,投幣後拉下拉杆的老虎機,其捲軸旋轉總是先停在兩個一模一樣的圖案。

然後,第三欄里的圖案也會在你的注視下緩緩出現。

雖然結果總是偏偏「就差一點」——如停在其上方或下方。

但在這個過程中,你總是能感到心跳加速、興奮難耐,彷彿體驗到了「獲勝」感覺。

而諷刺的是,美國甚至還為這種「操縱人心」的虛擬捲軸映射技術,頒發了專利。

辛普森看了想打人

而且賭局和賭博機往往在玩家輸掉遊戲後,還會向玩家提供替代性獎勵。

如額外提供的點數或提高下一次遊戲的獎勵數額等。

通過這一些小恩小惠,就能降低賭徒的「失望程度」,並大大提高賭徒的期望值。

即使這些期望與最終獲得到的獎勵和金錢無關,也能逐漸將玩家套牢。

其實多年的研究表明,除了後天的環境和個性等,賭癮還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此外,賭癮與藥物成癮一樣猛烈,並不是靠個人能力就能完全控制的。

而像劉東華等賭徒寄望於戒賭吧,也同樣是不理智的。

與其一群難以自控的人抱團取暖,還不如及早尋求科學干預與治療。

只是悲哀的是,絕大數的賭癮者,第一時間並沒有這樣做。

而基於賭博帶來的罪惡感和羞恥感,甚至能使成癮者選擇輕生,帶來無法挽回的結果。

目前,對成癮有效的療法為「認知-行為療法」,主要訓練患者抵制不理智的想法與習慣。

例如賭博成癮者,需要學習面對多次「連續輸錢」或「差點兒贏錢」的情況。

除了心理干預,賭癮還可以通過藥物輔助治療。

如納曲酮等阿片類似物,就能間接抑制大腦細胞產生多巴胺,從而降低渴求的程度。

賭博是一條不歸路,但我們還能有上岸的機會。

*參考資料

勞倫·斯萊特.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Z].2007.5

MAIA SZALAVITZ.Addicted to Anticipation:What goes wrong in the brain chemistry of a gambling addict.Nautilus.2016.09.15

Clark L, Lawrence AJ, Astley-Jones F, Gray N. Gambling near-misses enhance motivation to gamble and recruit win-related brain circuitry. Neuron. 2009; 61(3):481-90.

Sescousse G, Barbalat G, Domenech P, Dreher JC. Imbalance in the sensitivity to different types of rewards in pathological gambling. Brain. 2013

賭癮猛於虎:揭秘賭場套路如何讓你上癮.網易科學人.2016.11.24


推薦閱讀:

體育博彩雜談PART.3
《魔域》中的打年系統算不算網路賭博?
他把賭博當職業,竟成人生贏家
玄學六合彩
賭場的加勒比玩法心得

TAG:賭博 | 上癮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