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被焦慮毀掉了嗎?
進入「金三銀四」換工期以來,我身邊不少朋友要麼已經換掉了工作,跟過去say goodbye,要麼處於一種觀望狀態,時刻準備著跳槽。
而且大家想跳槽的理由簡直五花八門,稍微好點的,說自己在現在的單位沒有發展空間,學不到什麼東西;也有表示整個公司山河日下,不在風口飛不起來;當然也有跟個人原因掛鉤的,覺得加班太多太累,和上司不對盤,甚至還有說項目做得不溫不火沒有什麼成就感……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讓人不禁疑惑:喂,你們才工作了多久啊!
在眾多急於想換工作的朋友當中,S給我的感覺最有代表性。在其他人看來,S身處令人艷羨的大平台,做的項目也能鍛煉人,甚至加班了還有績效加班費,工資也高,算下來怎麼都覺得非常不錯了。但在S看來,這份工作每天要重複她不喜歡的工作內容,還時不時被上司穿小鞋,最崩潰的是加班到十一二點都是常態,回到家還得打開電腦繼續做。
經常被經理懟到喘不上氣的S都會發來一句,這公司我真的一分鐘都沒法待了。但是換什麼工作,S卻始終沒有想好,不想繼續做這個行業,但究竟適合什麼行業卻又一頭霧水。想換工作,但是卻始終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內心慢慢開始焦慮。
有位帥氣鮮肉師兄Z最近也在打算跳槽,做了幾年獵頭的他因為公司發展不佳,考慮跳到更大一點的公司。但是同樣在職業規劃這個問題上,Z師兄也卡殼了。
「我特別想做電競,跟遊戲相關的。」然而他目前手上的offer卻是某家大公司招聘HR。
「我也想轉其他行業啊,但是沒相關經歷大公司也不要我。」對未來發展方向的不確定,也讓Z師兄產生了焦慮感,這種焦慮感可能在所有要決定自己未來發展的人身上都能深深體現。
我到底要不要跳槽?我到底適合做什麼?怎樣才能成為更優秀的人?別說S和Z,大部分想要跳槽的人只是單純地想離開目前令人窒息的環境,換去一個以為會更輕鬆一些的氛圍。但實際上很多人會發現,新環境不一定會更好,而焦慮感卻是常伴的。
焦慮是比緊張、壓力更深一個層次負面情緒。它是一種由於內心衝突而產生的不愉快狀態,它不僅僅是害怕,而是出於對於不確定的恐懼以及對未來(將要發生)的害怕。並且,和其他主觀引發的情緒不同,大部分焦慮都是對一個特定的場景做出了一種過激的反應。
被緊張和壓力支配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獲得一些正面的激勵作用,它提醒著自己要努力,要進步,要更好地完成自己手頭的任務。
但焦慮不同,人一旦陷入焦慮後,就會進入一種自我否定,內心忐忑的怪圈當中。太過於擔心某一件事的結果產生的焦慮不僅會讓人產生逃避的念頭,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事。
舉個栗子,在面對考試的時候,人往往會緊張,擔心掛科,這種緊張會促使人有動力去複習。但如果人覺得無論複習與否,都有很大可能會掛科,就會因為掛科之後的事實而焦慮。(當然我也不是心理學專業的,這裡只是說明我自己的理解,錯了輕拍)
由於不確定的未來而產生的焦慮,也有跡可尋。
我們大部分人在小的時候都會努力成為,或者被迫努力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成功學至上已經牢牢地刻在我們血液當中,即便今天有個人想大聲喊出「我就想做鹹魚」,周遭也會有N多質疑的聲音打消你的這個想法。
如果能接受自己這般鹹魚下去,做個平庸的人倒也未嘗不可。但我們內心總有種聲音說要變強,要過上更好的日子。這就應證了那句,我們雖然想像豬一樣好吃懶做,但是我們卻無法像豬一樣心安理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本身就是焦慮的溫床。
再加上許多人對自己的能力和目標都缺乏清晰的認知,一旦遇上想跳槽、想換環境這樣需要再上一層樓的情況時,就容易產生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從而因為不確定感而引發焦慮。
而目前的大環境,更是在販賣焦慮,甚至製造恐慌,一如韓寒在微博當中評論道: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且不說連同部分債務的收購以及中後期進入的投資人需要優先結算的情況下,創始人團隊還能分得多少(那是他人的合法應得),對這種標題我都是極討厭的。它已經不光光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製造恐慌。沒有賺到大錢就叫被同齡人拋棄了嗎?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幹活認真生活,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身價千億的首富,面對一個園丁,一個美編,一個程序員,都不存在拋棄不拋棄的關係,時代里不同人就是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加。」
我自己最近也一直在被這樣焦慮的情緒折磨,沒法靜下心來去做事,一旦閑下來,我就會想自己是不是已經在被同齡人超越了,我到底為什麼在浪費人生,我還有沒有救了。
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排解方法,和不同的人聊天,通過智慧的交換獲取一些能量。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姐姐Q在這件事上給了我很多啟發。Q是典型的學霸,在國外拿了碩士雙學位,目前還在自學法律準備考司法考試。
我問她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你要考司法,你打算從事法律工作嗎?
「不啊,我只是想去考這個試而已。」
Q說,她考司法只是因為喜歡法律,想給自己找更多的事情做。她身邊不少好朋友都在準備各種各樣的考試,有學會計的,有考語言的,我聽著覺得這才是別人家的孩子啊。
Q姐姐表示,很多人工作一段時間都會進入瓶頸期,覺得學到的有限或者再也學不到什麼了,但其實她認為學習是無限的,只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斷深挖就能有無限樂趣。
按照她的指引,我也繼續更深入地學習文案相關的知識,繼續背英語單詞,繼續做一些力所能及卻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的事情。
我認為在焦慮的時候,適當地把自己的擔憂說出來,往往會取得不錯的舒緩效果。有經驗的人可以幫助你排解,甚至你自己在說出來的過程中也會覺得這些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其次,源源不斷地獲取微小但重要的成就感,也是緩解焦慮的良方。《圓桌派》里許子東有一段對成就感的剖析讓我覺得很受用。他認為成就感=理想目標/個人能力,當目標和能力匹配能大於等於1時,人就能獲得成就感,但一旦目標太大,或者能力不足,成就感自然也會下降。
許多內心焦慮的人,大多在目前的狀況中缺乏滿足和成就,在面對困境時逃避猶豫,自然沒有那種解決問題的快感。一如許子東所說,你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縮小自己的目標,來獲得滿足,即便只是微小的,也足夠寬慰。
比如說你想換一份工作,那針對你的目標工作,你的能力是否匹配?好比做文案,是不是真的能夠駕馭各種文字,並且想出無比創意的策劃?
又比如制定計劃目標,很多人會構想自己3到5年內出任總監、CEO,那短期的,可以實現的小目標是什麼?如何去落實這個小目標?如果說3個月內背3000個單詞讓人膽怯,但一天背100個,聽起來就沒有那麼大的難度了。適當調整自己的目標,也是消除焦慮的一種好辦法。
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註力十分重要。焦慮的人普遍還有另一種負面的情緒,浮躁。沒法靜下心做事就會開始想太多,打開手機就是一個小時。Q姐姐跟我說,下個forest種樹,慢慢遠離手機帶來的影響,至少給自己設定一些目標,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做事,長此以往內心也會慢慢平靜下來。
最近我還開始上瑜伽課,雖然被扭曲成各種姿勢會渾身酸痛,但練習的一個小時過得飛快,甚至沒功夫去察看手機,在呼吸吐納間拋開雜念,也不失為一種人生平衡。
最後,給自己一個階段性的反思總結。針對你所指定的目標,以及階段性付出的努力,給自己一個反饋,還有什麼需要調整改善的,即便失敗,也要從失敗中汲取經驗。
比方說去面試,即便沒有面上,但在面試之後可以回顧HR提過的問題以及自己當時的回答,思考HR要考察的究竟是什麼,接下來怎麼回答會更好,說不定下一次面試就會遇上同樣的問題,但你已經準備得更充分了。
或許我們不能一下子就消除焦慮,但至少能和它和平共處,不讓它把自己毀掉。
這篇文章,原本只是想寫一寫我最近不愉快的情緒。但在和不少人聊天的過程中發現焦慮實在是太尋常了,整個社會都在催促我們再快一些,再焦慮一些。即便是目標清晰如Y,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也會因為各種出現的問題而感到焦慮不安。所以,有焦慮真的不用在意。
了解焦慮的成因以及想辦法去擺脫這樣的困境才是這篇文章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我們或許還沒有做出太大的成就,但只要能夠按時起床睡覺,完成自己手頭的學習工作,業餘時間還能打理好自己,有時間社交娛樂,無論再平庸,也是一個完整而積極的人,也是一種了不起的狀態。
我們還足夠年輕,有成本試錯,也有時間慢慢來。
最後,來抱團取暖,切勿被焦慮摧毀。
本文文字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
作者:YOKAN
編輯:YOKAN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喔:)
◆ ◆ ◆ ◆
http://weixin.qq.com/r/JkSIkIXE29ikrcHz9xE0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