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這樣欺騙你的

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今天,我們需要來回顧一下赤壁之戰。

本來以為,關於赤壁之戰的大體過程,讀者群體應該已經有了大體一致的觀點。但事實卻似乎並非如此——甚至於,連赤壁之戰到底是誰打贏的,都有分歧。

因此,在下今天想就相關內容專門寫一篇,談一下自己對於史料記載中赤壁之戰的認識,並由此引申史料應當如何「讀」的問題。

要想探究赤壁之戰的過程, 就要先找史料。 而史料如何找, 是有講究的。

中國古代的史料記載,以紀傳體為主,也就是說,史料多是人物傳記式的。人物傳記的好處,是對人物的勾勒比較全面清晰;而缺點,則是沒有整體觀念。歷史重大事件的參與者不止一人,單獨看人物傳記,很容易只注意一方的言行,對於了解歷史的全部真相則失之於偏頗。

但也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編年體的史料,二十五史中,皇帝的「紀」基本上就充當了編年史的功能。許多筒子可能會覺得,「紀」也能是精彩的好文章,但其實,這種感覺多多少少是受了《史記》的「誤導」。《史記》的《項籍本紀》,確實寫的非常精彩。但項羽事實上並沒有做過皇帝,因此相關的編年部分並沒有寫在他這裡,而寫在了其他人的「紀」中。楚漢相爭四年,大事都羅列在了劉邦的《高祖本紀》中。


因此,想要了解赤壁之戰,就得先找皇帝「紀」中的資料。

赤壁之戰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查《後漢書·獻帝紀》,記錄是這樣:

(建安十三年),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

——《後漢書·獻帝紀》

這份記錄里,有這麼幾個信息需要注意:曹操的作戰對象是孫權,打敗曹操的是周瑜,地點是在烏林和赤壁

此外,純粹的編年體史書我們也是有的。東晉人袁宏所著的《後漢紀》,就是一本關於東漢的編年體史書。其中記載:

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

——《後漢紀》


查完了編年體的史料,接下來,就該去查人物傳記中記錄的具體事實經過了。赤壁之戰雖然發生在東漢末年,但參與者的傳記,全都在《三國志》中。

我們先來找曹操的。

曹操的傳記是《三國志》的第一篇,《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本篇中,對於此戰的記錄如下:

(建安十三年),公至赤壁,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翻譯一下,大約的意思是,曹操率軍駐紮在赤壁,和劉備交戰失利。而且當時出現了疫病,很多人非死即傷,因此曹操帶兵北還。

到這裡,史料之間就出現了矛盾:根據《武帝紀》的記載,和曹操作戰的是劉備,完全沒有孫權和周瑜什麼事。

怎麼辦?那就再去找其他人的傳。

來看劉備的。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這裡說的是:劉備和曹操在赤壁交戰,劉備率軍大破曹操,而且燒了曹操的船。隨後,劉備軍隊以及吳軍水陸並進,追擊曹操。曹軍出現疫病,死傷無數,曹操只能退走。

單獨看曹操和劉備的傳記,我們似乎可以確認:雙方在赤壁打了一仗,劉備一方勝了,曹操一方敗了

但讀過《先主傳》之後,另一個疑問又出現了:曹操劉備打仗,吳軍幫忙了,但究竟是水戰、陸戰都幫了,還是只有陸戰幫了忙?

這其中的差距,頗為微妙。如果吳軍只有陸戰幫了忙,那麼根據描述,打敗曹操的全部功勞就都是劉備的,孫權一方只能算是錦上添花;而如果水陸戰場都有吳軍的身影,那麼到底曹操是誰打敗的,就要另說了。


想要進一步求證,就必須復盤具體的作戰經過,然後才能確認真相了——畢竟,《蜀書·先主傳》有自誇溢美的嫌疑。

只是,在《蜀書》中卻並不能找到這樣的真相。

按理來說,劉備當時實力弱小,軍中能帶兵打仗的除了他自己,就只有關羽和張飛了。這麼一場重大的戰役,如果是劉備一方打贏的,那麼其中一定會有關羽和張飛的重大戰功。

而且,諸葛亮也曾說過:「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按理來說,關羽應該是參戰了的。但是,在《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卻並沒有記錄。因此,關羽是否參戰,此處存疑。

沒有記錄,一般來說有兩種可能: 一是的確沒幹什麼事, 二是有過記錄的資料已經丟失。

會不會是第二種可能呢?也就是說,會不會在當時就因為資料缺失,而沒有記錄下來呢?畢竟《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說過,蜀國「國不置史」。

但在這裡,這種可能還真的沒有。因為如果是資料丟失的話,那麼應該大家的一起都丟了。可偏偏,諸葛亮的卻還有記錄:《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當時在孫權那裡搬救兵。


我們這就得再看看《吳書》里是怎麼說的了。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

——《吳書·孫權傳》

孫權的傳記是這麼寫的:孫權命周瑜和程普各領萬人,和劉備一起進軍,在赤壁大破曹軍。曹操的士兵又餓又病,死傷大半;劉備和周瑜又追到南郡,曹操最終只能退回北方。

《孫權傳》里說的是:周瑜等吳軍將領參加了水戰。

那就再找。

終於,在《周瑜傳》里,出現了一段最為詳細的記載: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備與瑜等復共追。

——《周瑜傳》

這段說的是:孫權派周瑜和程普同劉備一起抵抗曹操,雙方僵持於赤壁。當時曹軍已經有疫病,所以交戰之初便已失利,只能在江北駐紮,而周瑜等人則駐紮在南岸。

此時,周瑜的部將黃蓋建議:敵眾我寡,不利於持久。我看他們把船收尾連起來,似乎可以火攻。周瑜同意了這個提議,於是才有了黃蓋詐降,燒了曹操的船。

曹軍死傷無數,敗走南郡。劉備和周瑜等人一起追擊,曹操無奈退回北方。

  • 註:在程普和黃蓋的傳記中,關於赤壁之戰的描述與上述大致相同,不再引用。

以上,幾乎就是《三國志》里關於赤壁之戰的全部記載。

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三國志》關於赤壁之戰的紛爭,很多記載是前後矛盾的。於是到這裡,一個更大的問題出現了:為什麼同一個作者寫的書,關於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記載?

原因無非兩種:一是陳壽自己也沒搞明白;二是陳壽雖然知道事實的真相,但有礙於某些方面的原因,最後只能寫成這樣。

先來看第一種可能。

個人認為,第一種可能是不存在的。赤壁之戰可以說是三國年間最重要的事件,正是因為此戰,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陳壽要是連這個都搞不清楚,那也別寫什麼《三國志》了,攤手。

況且,陳壽的主要活躍年代是蜀漢後期及西晉。考察《三國志》的成書年代,最早不早於晉滅吳(公元280年),最晚不晚於陳壽去世(公元297年),距離赤壁之戰發生之時(公元208年),也不過七八十年。時間距離如此之短,陳壽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那就大致相當於現在一個專治解放戰爭史的大歷史學家搞不清楚淮海戰役的經過了。

而且,陳壽的《三國志》成書以後,廣受同時代人的好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陳壽書中的觀點和事實是經得住當時的學界檢驗的。

因此,陳壽肯定是了解赤壁之戰的,只是由於某些因素,最後才寫得如此前後矛盾。

- 會是什麼因素呢?

- 避諱。

通過上述的介紹,相信諸位基本上也看出來了,曹操是被打敗的,而且是大敗,不是主動退走的。

這就說明了《武帝紀》中「與(劉)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的記錄不是真實的,只是出於著史時「為尊者諱」的原則,給曹操留了顏面。

同樣的例子在《晉書·宣帝紀》里還有出現:

司馬懿一次次把諸葛亮打得「大敗而逃」(「亮遁」),但偏偏諸葛亮就是不長記性,總愛迎頭往槍口上撞。


那麼,打敗曹操的,又到底是劉備呢,還是周瑜?

基於同樣的道理,《蜀書》里肯定會說是劉備打贏的,《吳書》也肯定會認為是孫權一方打贏的。

這時候,就要看具體過程了。而在回顧完上述《三國志》中所有人物的傳記後,你會發現,答案是周瑜

首先,《周瑜傳》關於赤壁之戰的記載最為詳細,這符合陳壽的寫作風格:把所發生事件,記錄在主要參與者的傳記里。

其次,根據前後記載,劉備並沒有擊敗曹操的實力,否則也不用諸葛亮去孫權那裡求援。

第三,如果打敗曹操的是劉備,那麼《周瑜傳》的這段記錄就是偽造。而若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顛覆式的偽造,那麼陳壽肯定過不了同行評議這一關。

最後,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立場來考慮。《三國志》中,尊魏是首要的,這是政治現實。因此,《魏書》中有紀有傳,《蜀書》《吳書》則有傳無紀——也就是說,蜀吳兩國的皇帝是不被承認的。

當然,身為蜀人的陳壽,還是在書中處處透露出對劉備的回護與尊崇。

《蜀書》中不提劉備名字,只稱「先主」。唯一的例外是《先主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與之相對應的,《吳書·吳主傳》是這麼說的:「孫權,字仲謀。」

此外,根據禮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在《三國志》中,涉及於此的時候,三方各自的表述是有差別的:《魏書》當然根據原則,皇帝死就是「崩」;在《吳書》里,孫權的死則稱「薨」。而《蜀書》呢?「先主殂於永安宮」。

什麼叫「殂」?你如果還記得《出師表》就知道了:「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崩」就是「殂」,「殂」就是「崩」。

但是,在這種態度和立場下,陳壽依然把赤壁之戰的主要經過放在《周瑜傳》里,那你也應該可以知道,到底是誰的功勞大了。

因此,真實的赤壁之戰過程應該是:周瑜的部將黃蓋在赤壁放了一把火,燒了曹操的船,曹操退走。隨即,周瑜和劉備率軍追擊,兼之曹軍軍中有疫病,死傷大半,最後曹操退走。


到這裡,就出現了第三個問題:既然是周瑜打贏了赤壁之戰,那為什麼《武帝紀》里記載著曹操的作戰對象是劉備呢?這又不需要有所避諱。

  •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需要前情提要了:

曹操此次軍事行動的目標,一開始叫「南擊劉表」。也就是說,作戰的對象是劉表。只不過劉表死得早,還沒來得及跟曹操交戰就領了便當。

之後,劉表之子劉琮代表荊州投降。因此,曹操一路上行軍順利,唯一的一場戰鬥就是把劉備揍了一頓。

趕走劉備以後,曹操接收了荊州。在初步安頓好政事以後,曹操調轉槍頭,繼續盯著劉備打。

劉備於是轉身找孫權來助拳,雙方僵持於長江兩岸,曹軍稍呈劣勢。在此檔口,黃蓋詐降,曹操欣然接受。

然後,一場衝天大火就此點燃。

你看,曹操本來是準備去打劉備的,沒想到周瑜衝出來,兜頭就是一棒。被打成了重度腦震蕩的曹操,只能回家養傷。

所以,才會說曹操是「與備戰,不利」。


到這裡,關於赤壁之戰的拼圖,應該也就算是基本補全了。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初年,雖然關於赤壁之戰的相關記載前後齟齬,但只要有心,就還是能梳理出脈絡的。而在此之後,隨著歲月的流逝,「赤壁之戰是周瑜而非劉備打敗了曹操」逐漸成為了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因此,後來成書的《後漢紀》(東晉)、《後漢書》(南朝宋)均是直接寫明,再無分歧。

但同時我們也不免感慨:一件歷史上發生的大事,竟然會被各個利益相關方扭曲到如此面目全非。

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說法,乍看之下,似乎都能講通。

但那些遮遮掩掩的表達,含含糊糊的用詞,卻縝密隱晦的遮住了作者所不能說、不想說、不願說的真相。

如果不是綜合分析相關記載,我們甚至得出一個又一個與史事相反的結論。

而這些史料,還是經過同一個人的整理,才得以成書出版的。作為一個幾十年後著史之人,陳壽因顧及史例有所掣肘,最終導致行文之中出現了部分偏頗。

當然,這種由立場導致的事實扭曲,並非中國古代所獨有,放眼他國,比比皆是。如今朝鮮半島南北分治,你去看一下他們關於朝鮮戰爭的記載,第一感覺一定是:「這說的是同一場戰爭?!」

而這背後的道理,其實相當簡單,而且也為大眾所熟知:屁股決定腦袋。

在辯論場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

你看那些滔滔不絕的辯手,在維護自身立場之時,當仁不讓,義正言辭。

但你也要知道,他若被換到對面的席上,也一樣會正義凜然,口若懸河。

他維護的,不是自己的立場,而是自己的正確。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在文末,需要申明一下:以上對於辯論賽的看法,並非指責。事實上,辯論賽所提供的,正是全面理解事物的正確方法。

要正確的理解事物,就一定要拋開自己固有的立場,能夠從正反兩個方面來進行考慮。也就是說,你不僅要知道自己的立場,還要明了反對方的邏輯

比如說,是否禁煙。

大部分人肯定都支持這個立場,而且理由會很多,諸如吸煙有害健康,而且有害他人健康,二手煙的危害可能要比自己吸煙的危害都大等等,因此要禁煙。

那反對者的立論呢?很多人可能會不假思索的說,反對禁煙的人,都是自己吸煙的和既得利益相關者。

這就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了。我們固然不否認反對禁煙者的利益所在,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這並不是他們反對禁煙的理由。

上網隨便找兩個杠精,他們就會告訴你,他們的理由應該是這樣的:

首先,吸煙是人的自由權力,憑什麼被剝奪?如果因為大眾不喜歡就禁煙,那這是否算是一種多數人的暴政?既然如此,我們是不是就能投票瓜分馬爸爸的財產?

其次,如果因為二手煙有害就要禁煙,那汽車尾氣禁不禁?工廠廢氣禁不禁?甚至於,有害如何界定?屁算不算有害氣體?

這種時候,你若是支持禁煙,就要想辦法來駁斥他們的觀點,而不是只沉浸在自己的「正確」之中。而在這一來一去之間,相信你對於禁煙的分歧和爭論,也就能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了。

一場辯論賽下來,誰說服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支持立場的立論。

如果你覺得今天正文所舉的朝鮮戰爭的例子太過遙遠,那我們也可以舉一個近一點的:美國指責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因而發動空襲。

在深究事實之前,不妨先下一個判斷,對於這個指責,美俄雙方各自態度如何?

答案一定是有的。而且,即便你對整個過程都不了解,也肯定知道美國和俄羅斯各持什麼立場。

此外,雙方肯定都是既有立場,又有證據的。美國的證據,一定能證明敘利亞政府軍使用了化學武器;而俄羅斯,也一定能證明這些證據是偽造的。

就在寫這篇文章之時,美國方面已經有人指出,俄羅斯指責美國偽造證據的證據是偽造的。——如果你沒有讀順這句話,那麼請再讀一遍。

拋開立場,我們單純來看事實:

敘利亞政府軍是不是使用了化學武器,一定是有一個事實存在過的:有,或者沒有。很確定。

美國是否掌握了該證據,也一定是有一個事實存在的:有,或者沒有。很確定。

俄羅斯對美國的指控,是否是直擊要害,也一定是有一個明確的事實存在的:是,或者不是。很確定。

這些,本來都應該是很確定的事實。但是,到了現實中,卻並非如此。

現實是:

敘利亞政府可能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從未使用過化學武器,但它一定會說:沒有。

美國可能掌握了也可能沒掌握證據,但它一定說:掌握了。

俄羅斯的指控,不論是不是能構成完整的證據鏈,以證明美國在說謊,但它一定會說:能。

一旦有了立場,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就不再那麼重要了。好一點的,會只挑有利於自己的話來講,忽視掉於己不利的部分;而差一點的,直接就開始造假了。

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真相,只有絕對的立場。你想從中看到事實,最後卻只能看到狗咬狗兩嘴毛。

甚至於普通的看客如你我,在這場論戰中也會有傾向——並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立場。

你如果反美,自然會相信俄羅斯的說法,認定美國是在蓄謀挑起戰爭;

而你若認為敘利亞是ducai政府,那麼在你看來,美國提供的證據就無懈可擊,打擊敘利亞政府那絕壁完全順天應人。

那如此說來,關心國際政治就毫無意義了?

也不是。關鍵在於,你要找准自己的心態,想清楚自己想做一個什麼樣的關心者。

街邊有一群人在圍觀兩個大媽吵架,你也湊過去聽了一會。

你聽的是什麼呢?

如果就是去看熱鬧,那應該多關注大媽吵架的罵戰功夫;

如果你是個地方新聞記者,那就應該深挖吵架背後所體現的現實矛盾;

而如果你是報警後趕到的警察,則應該在仔細詢問雙方當事人的基礎上,結合周邊圍觀人群的證人證言,對雙方衝突的起因作出大致合理的判斷,然後再進行相應的調解,妥善防範風險,有效管控分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先確定自己是哪一種圍觀群眾,然後再決定是不是看個熱鬧也要把自己搞得跟個世界警察一樣,出手維護宇宙的和平和正義。

當然,最搞笑的一種人則是:明明自己就只是個看熱鬧的,卻在聽了A大媽的幾句話之後,就衝上去對著B大媽破口大罵。

哎,你怎麼就那麼閑呢?


- Review -

曹操為什麼要把戰船連起來?

魯肅說: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

赤壁之戰緣起:為什麼你還在相信陰謀論?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TAG:赤壁之戰 | 周瑜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