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羅馬史(1)羅馬城建立~君士坦丁大帝

前言:本篇文章的寫法是快速,清晰地整理出知識的枝幹,不會具體展開,因為展開的內容,你們查維基百科就可以了。

但是看百科缺乏什麼呢?缺乏的事把詞條與詞條之間的故事串聯起來,所以很多故事或者人物咱們耳熟能詳,但不知道他們互相的關係是怎樣的。

這就是本文章想做的東西。

1.羅慕路斯Romulus 羅馬城的創始人 公元前8世紀

這是個半神話式的人物,類似我們的黃帝炎帝,年代太久遠,事迹可以看作「傳說」一類。什麼父親是戰神,死後化作颶風而去之類的,我們不用太認真。

他身上比較著名的典故有「狼孩」,「搶奪薩賓婦女」等,大家可以看百科中的相關詞條。

2.凱撒 Julius Caesar 公元前1世紀 「羅馬共和國」末期

最初跟龐培,克拉蘇結為「前三頭」同盟,和龐培為共同執政官。後來打了8年的高盧戰役,聲勢如日中天。

到底是誰先對誰起殺心,如今已經是個羅生門了,也沒有探究的必要。總之就是龐培和凱撒打起來了。然後凱撒取得了勝利。

其實這很正常,「共同執政」這種相當於有兩個皇帝的事情,是違反人類自私天性的,肯定長久不了。

過了7,8年,輪到凱撒,在開會的時候被元老院的人一擁而上刺死了。著名的「凱撒之死」。

Vincenzo Camuccini 的油畫

不過奇就奇在,後來凱撒的指定繼承人——他侄子屋大維順利接班了。而刺殺凱撒的那幫元老沒一個活多過刺殺事件後的兩年的。

這非常不符合人性——你們把政敵殺了,然後讓他侄子繼承大統,讓他來收拾自己?哪有這麼蠢的人,你想朱棣把皇位搶到手之後,會讓朱允炆的兒子當繼承人嗎?

所以以前我一直想不通這段。

後來知道有一派史學家認為這是自導自演的「假歷史」。當時凱撒已經重病在身,借著「被刺殺」的劇情一舉剷除所有異己,讓侄子順利接班,這樣的劇情才比較符合邏輯,也多次在中國史書中上演過。

後來「凱撒」一詞演變成了「皇位繼承人」的意思,也就是太子必掛的頭銜。

3.屋大維 Octavius 羅馬最出名的皇帝之二 公元前63-公元14年

與安東尼,雷必達組成了「後三頭」,但後面兩位其實都是當年他舅的手下,所以名義上是三巨頭,實際只不過是輔政老臣的感覺。

後來屋大維杯酒釋兵權了雷必達,又把安東尼趕到了埃及殺掉,跟對付韓信差不多。

他在位43年,雖然名義上還是共和國,但實際上和稱帝沒什麼區別。10年的「執政官」任期到了之後,又繼續以「前執政官」的身份無限續費下去。哈哈,這個劇情是不是最近的某事可以借鑒一下。

估計是因為有「元老院曾刺殺過他舅凱撒」這個心結,所以元老院(當然已經不是同一批人了)為了趕緊表忠心,上書請求給他上尊號——奧古斯都Augustus,也就是後來英文August的來源。

屋大維自稱「首席元老」和「第一公民」,真是很睿智。第一個頭銜拉近了和元老院的距離,讓他們放心,第二個則是拉攏自己與百姓們的距離。

其實頭銜都是虛的,有實權即可。所以頭銜取得低調委婉些,就是聰明人會做的事,感覺這兩個稱呼比20世紀的那些元首,主席都好聽多了。

4. 尼祿 Nero 著名暴君 公元14-68年

他的典故最出名的就是「羅馬大火」,傳說他為了興建新宮殿而把舊城區連同老百姓一把火燒了。不過這是陰謀論,不一定是真的。

值得說的是,羅馬的皇位傳承並不是父傳子,而是皇帝在位時物色一個合適的繼承人,然後收他為養子,給予「凱撒」名號,然後就等接班,就像堯舜禹一樣,禪讓制。

當然了,這世界又不是每個都是高尚的好人,陰謀奪權,皇帝死於非命而實現權力交接的,也非常多發,所以尼祿被人幹掉,然後登基的人篡改史書,有意抹黑,也是很有可能。

也由於羅馬的皇帝間不一定有血緣關係,所以朝代名也更迭特別頻繁,不像我們那樣,一個大一統王朝血脈就延續兩三百年,也就沒有什麼記住的必要性了,

以前讀史,總是在意「事實」,即情節。如今看史,我都不重情節,而重背後揭示了什麼道理,和對人性有什麼總結或啟發

5 圖拉真 Trajan 五賢帝之一 53-117年 「最優秀的第一公民」(Optimus Princeps)

這是個武功見長的皇帝(文治武功的武功,不是指功夫),版圖一直擴展到波斯灣(伊拉克、敘利亞地區也囊括其中)

道路系統覆蓋所有的行省,而且都是直線修建,這就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典故來歷。

元老院每天都收到捷報,說元首又佔領了一個聞所未聞的新地名。但「武功極盛」,真的是好事嗎?

歷朝歷代的歷史告訴我們,國家的版圖分兩種,一種是實際派兵佔領了的「地理版圖」,另一種則是「文化版圖」,指佔領區的當地人通過時日,潛移默化地接受你的文明,與你同化,這樣這個佔領區才會慢慢穩定下來,融入你的國家。

拿我國舉例好了,為什麼新疆西藏難以穩定?就因為這些地區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甚至文字。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思維邏輯,跟中原人民有思想上的差異在所難免,這樣你去統治他們,他們就未必服你。

希特勒佔了這麼多版圖,也是同理,急著擴張,而不停下來放慢腳步,先同化佔領區的百姓,註定這個地方占不長久。

圖拉真的繼任者就懂得這個道理。

6 哈德良 Hadrianus 五賢帝之二 76-138年

哈德良不再擴張羅馬,而是轉攻為守,搞好內政。著名的事迹有修建「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即劃定了羅馬西北方向的邊境線,以抵抗「北方蠻族」。就和我們修長城抵禦匈奴是一個道理。

如今還在英國Chesterfield附近,有徒步線路,日後有機會去看看。

他們的先帝屋大維,在臨終遺命里說過,羅馬只要守住「大自然給羅馬定下的版圖」就好。

他指的就是我上面說的「文化版圖」,西至大西洋海邊,東至幼發拉底河(地中海再往右一點點,耶路撒冷包括進來),北至多瑙河,南至北非的沙漠邊,就很滿足了。

上面所說的「大自然給定下的邊界」,就是說這個範圍內的人民,是自願對羅馬-希臘有文化認同感,自認為是他們的後代,就跟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一個道理。

說實話,屋大維這個願望能一直維持下去,就已經很不錯了,還奢望什麼擴張。到現代,西歐還是四分五裂,如果是一個整體,就不用在美國面前這麼慫了。

圖拉真不知足,想擴張。他是很能打,就跟成吉思汗一樣,但用不到100年,這些功勛就又灰飛煙滅了,真是沒什麼意義,所以也就只能被評價為「只識彎弓射大雕」之流了。

哈德良在位時,努力擴大的正是「文化邊界」,據說當時周圍的「蠻族部落」之間起了矛盾衝突,都找羅馬皇帝來仲裁,有點像康熙帝在蒙古部落中的地位一樣,這是「軟實力」的體現。

如今中國也正需要提升這種軟實力,讓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潛移默化認為「中國是個文化,道德水平很高的國家」,不過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遠啊。

7 戴克里先 Diocletianus 284-305年

來到3世紀,羅馬也逃不出「過了2,3百年,大一統王朝都會出現衰落」的命運,就跟唐朝後期一樣。

50年換了20幾個皇帝,每個都活不過2,3年,大多都是死於非命,真是誰敢上去做皇帝。亂世還敢上位的都是非常猛的人,如朱元璋一類的狠辣性格才hold得住。

由於混亂了50年,戴克里先認為羅馬版圖太大,一個首都搞不過來,於是想到了把羅馬一分為二,一個東都,一個西都,這樣能加強一下當地統治。

一時權宜之計使得羅馬永久地被一分為二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不然整個帝國都分崩離析了,國都沒了,還談什麼後面的劇情。

東都一個元首,一個副元首,西都也是,這樣加起來就4個領導人,史稱「四帝共治」。不過這樣的分權也沒能維持多久,上面都說了,「只有一個皇帝」才符合人類自私的天性,兩帝都要拼個你死我活,何況四帝呢。

8 君士坦丁一世 Constantinus I 第一個信基督的羅馬皇帝 306-337年

這位兄弟把四帝共治鏟掉了,又回到了大一統,定都在新羅馬,也叫君士坦丁堡,又叫拜占庭。

這是「拜占庭帝國」的開始,也叫「東羅馬帝國」,國祚一直延續的1453年。

為什麼君士坦丁要信基督?據說是他在某次戰役中看到了天使降臨幫他打贏了戰爭,所以就信了。

The 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 (1520–24) by Giulio Romano,在梵蒂岡博物館

這種傳說,不足為信,其實用政治的角度就很好解釋,道理和漢武帝為什麼要獨尊儒術,是一個道理。

因為基督/儒術更方便他們統治唄。怎麼不見哪個皇帝「獨尊蘇格拉底」呢?因為那是鼓勵辯證,鼓勵獨立思考的哲學家,這種技能,精英掌握就行了,幹嘛要推廣給百姓?統治者都會這麼想。

社會新聞里我們常看到國內的一些三四線很low的餐廳用「操軍姿」「喊口號」這種手段管理員工,不就是用的最low的統治術來統治百姓,難道要給他們上課,教他們辯證思維?

到476年,西羅馬的末代皇帝被日耳曼 將軍廢黜,西羅馬帝國的歷史就到此結束了。

值得一提的是,把476年定為「西羅馬滅亡年」是《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吉本提出的,後來學界就普遍接受這種劃分了。

所以一個「歷史愛好者」寫暢銷書寫得好,然後再過個100年讓這本書深入人心,他的觀點就成了「史學家觀點」了。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像歷史這種人文性質的學科,真的沒有什麼是絕對的「正確觀點」,沒準哪天我的觀點也能成為正確觀點,哈哈。

推薦閱讀:

古雅典之隕落、蘇格拉底之死與英國脫歐公投鬧劇——西方民主制度之殤(一)
連開五輪還要加場的法航大罷工 是旅客心中流淌的眼淚
中世紀的歐洲是個什麼樣的景象?
關於「團結」
拿破崙一世:我若不稱帝,誰來拯救分崩離析的法蘭西

TAG:歷史 | 歐洲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