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視角看台兒庄之戰2:中國軍隊以多打少為何吃不掉日軍殘部

在台兒庄,侵華日軍遭遇了開戰以來的最大一次潰敗。

至1938年4月初,沿津浦路南下的日軍第十師團瀨谷支隊(以第三十三旅團為基幹)被孫連仲第二集團軍在台兒庄的頑強防守所吸引和消耗,致使其再也無法承受湯恩伯第二十軍團從外線所發動的重重一擊。6日深夜,瀨谷啟支隊長下令部隊在焚燒大量武器裝備和戰死者屍體後,向北退至嶧縣山區。至此,日軍對台兒庄的第一次攻擊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台兒庄傳來的捷報極大地振奮了中國軍隊高層,他們欲在徐州同日軍一決雌雄。很快,第四十六軍和第六十軍被從武漢調到徐州;第八軍、二十七軍、七十一軍、七十四軍以及二十九軍團也被擺在豫東的歸德、蘭封一帶,以作為第五戰區的後援力量。這樣,可供戰區司令長官字宗仁指揮的兵力增至64個師又3個旅,共60餘萬人。

接下來的戰事明顯脫離了李宗仁所設計好的軌跡!先是,日軍瀨谷支隊殘部從台兒庄敗退之後,以主力佔領嶧縣附近,一部佔領獐山、白山西。與此同時,進攻臨沂未逞的第五師團坂本支隊(以步兵二十一旅團為基幹)也敗退至棗莊以南郭里集一帶。為避免這兩支敗軍覆亡,日本第二軍司令官西尾壽造命令第十師團長磯谷廉介統一困頓於蘇魯交界處的日軍殘部。

1938年四月下旬以後,日軍抽調重兵再次對徐州發起圍攻。

四月中旬以後,中國軍隊集中全力攻擊魯南日軍。但因敵軍已搶佔白山西、獐山、九山、郭里集等要點,憑藉堅固工事頑抵。與此同時日軍統帥部則重新評估了中國軍隊的實力,他們從各戰場抽調三十餘萬兵力,再次從南北方向夾擊徐州:津浦路北段之敵從濮陽、壽張等地渡過黃河、進入魯西,連陷鄆城、菏澤、金鄉、魚台等地,從西北方向直撲徐州;另一股日軍從連雲港登陸,經海州、郯城,與魯南日軍遙相呼應,從東北迫近徐州;南線日軍在攻佔宿縣與蒙城之後,除以一部固守宿台兒子縣之外,主力則拋開津浦路正面,循西側地區與蒙城之敵取得聯繫,分途北進。最終,在日軍的大縱深、高速度的攻擊之下,第五戰區部隊被迫分路突圍。徐州,於5月19日淪陷!

多年以後,許多人仍在為中國軍隊未能挾台兒庄戰勝之餘威消滅龜縮於魯南一隅的日軍殘部而扼腕惋惜。其實,倘我們能仔細審視這一時期的戰場形勢,便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無奈的必然。因為,以下幾點造成了中國軍隊在魯南地區所發動的攻勢吃掉當面日軍。

一、追擊動作太遲

由於偵察不力,致使中國軍隊在日軍已經開始潰逃之後才發起追擊。

4月5日,當湯恩伯軍團對台兒庄日軍側背發起攻擊後,已對當面之敵形成合圍之勢。那時,本該增援津浦路戰事的敵坂本支隊與後方的聯繫被湯軍團完全切斷並做好了退回臨沂的準備;而瀨谷支隊非但對台兒庄的攻勢難以為繼,其留置在黃要庄的部隊還在中國第二十七師的攻擊下不得不放棄一些外圍據點。

不過,日軍陷入困境的情況並未為中國軍隊及時偵知。至5日晚間,有些部隊雖已發現日軍欲逃之徵侯,卻未能及時做出肯定的判斷。待到日軍敗象顯露,各部又過於重視其後衛陣地,為小股掩護之敵的虛張聲勢所迷惑而不能發起果敢的追擊。如果一線將領能夠不為假象所迷惑,果斷髮起平行追擊甚至超越追擊,就算不能殲滅這股敵人,起碼能迫其在不斷敗逃中增大損失。

遲至7日午後,中國軍隊才發起全線追擊。這時,敵瀨谷支隊主力已經逃至官莊地區;坂本支隊在向臨沂方向突圍失敗後改向西北撤退,兩股敵人有合流之勢業已形成。

一個大家不願意相信的現實還是出現了,敵人已經開始從最初的慌亂中走了出來。

二、地形有些不利

日軍逃至嶧縣山地後,憑藉崎嶇的地形和堅固的攻勢固守待遇。

瀕臨敗亡的日軍殘部之所以能抗住中國軍隊的攻勢,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佔了「地利」這個便宜。從地圖上看,嶧縣之東有九頂山,其西為獐山,南面則是一片平坦的開闊平地,地形上易守難攻。對日軍更為有利的是,當地的村落圍寨亦為巨石砌就,堅固異常。日軍進駐之後,立即對這裡的地形地物加以改造。他們憑藉這些天然「堡壘」,固守待援。

從9日開始,各路追擊的中國軍隊以及迫近嶧縣。但孫連仲和湯恩伯兩部連日猛攻,「不惟進展甚緩且頗多損失」。期間,雖也曾打出過鄭洞國部第二師利用夜暗襲取九頂山陣地的經典戰例。但總的來說,這一階段的山地攻堅戰使得處於仰攻態勢的中國軍隊吃盡苦頭。激戰旬日,孫連仲部仍被阻於獐山東西之線;在圍攻嶧縣多日未果後,湯恩伯軍團一度改向嶧縣東北出擊敵側後,又為來自稅廓之敵的反擊所阻止。最終,兩軍形成對峙。

三、戰術素養低下

同備戰多年的侵華日軍相比,中國軍隊的技戰術水平明顯不高。

導致中國軍隊攻擊乏力的因素,除地形崎嶇、敵陣堅固、重武器缺乏之外,各部隊戰術素養低下也算一條重要原因。

與侵華日軍相比,當年中國軍隊的技戰術素養普遍低下。具體表現為:忽視戰場偵察;攻擊精神差;敵火力未被壓制便貿然攻擊;炮兵火力被分割使用、又無預備陣地,以致遭敵壓制;部隊間缺乏必要的協同;通訊不暢等等。這些缺陷導致了中國軍隊戰術呆板、進攻手段單一,傷亡慘重卻進展甚微。

反觀當面日軍指揮官,公正地說,其運用戰術非常靈活。本該固守待援的他並未消極防禦,而是將主力置於嶧縣附近,或南或北,實施機動,以戰術性的攻勢達成戰役防守任務。

四、企圖心有點大

對於兵疲將乏的中國軍隊來說,一口吃掉魯南日軍的企圖有些大。

由未能在第一時間發起果敢追擊,再想消滅已經在魯南山區站穩陣腳的敵人已經不大現實。對此,時任軍令部第一廳(作戰)廳長的劉斐曾提醒李宗仁,若不能在敵援軍抵達之前一舉將魯南日軍消滅,就應該及時調整部署,以保持主動。對於劉斐的擔憂,李宗仁認為「不要緊」。為儘快結束魯南戰事,他把後方增援上來的部隊也派了上去。當日軍再次大舉進犯徐州的企圖日漸明顯後,劉斐再度建議李宗仁改變戰術:在魯南轉為機動防禦,以一部兵力牽制當面之敵,主力集結於適當位置,相機出擊;重視運河防線的同時,在徐州以西地區配置強大的預備兵團,以備不虞。但這個提議仍未激起李宗仁的興趣,他仍試圖以北線的積極行動打破敵人的南北夾擊。而最高統帥蔣介石則游移於劉斐和李宗仁之間,批准劉「機動防禦」的方針,卻在不願放棄任何地點以節約兵力。就中國軍隊高層為「攻」還是「守」而糾結時,殊不知,戰爭的主動權已經悄然而逝!

對於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來說,「將日軍殘部殲滅在魯南」這個戰役設想固然看上去豐滿,殘酷的現實卻令其「骨感」異常。

台兒庄大捷後,李宗仁的頭腦有些「發熱」。

趁敵人進攻失敗向後潰逃之際發動反攻,本是處於防禦方指揮官為取得更大戰果採用的一種常用戰術。但在最佳追擊時機已過,仍令已現疲態的部隊強攻硬打已穩住陣腳的敵軍且對方再度發動攻勢徵侯明顯後,仍拘泥於當面的「積極攻勢」,這就不能不說李宗仁確實沒有掌握好游移於「攻」與「防」之間的那個「度」。當然,這可能與其戰區指揮官的身份不無關係,正所謂「只緣身在此山中」嘛!

事實上,無論是作為戰地指揮官的李宗仁還是最高統帥蔣介石,都於不經意間站在了「速勝」論者一邊。其實,侵華日軍雖然在台兒庄遭遇了開戰以來最大的一場失敗。但此戰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政治方面,它極大地鼓舞了中國抗日軍民的士氣,堅定了人們「抗戰到底」的決心。從軍事角度來看,日軍的失敗仍屬於局部的、戰役性的,損失固然不小,但因其強大的戰場補充能力,很快就恢復了進攻實力。反觀中國軍隊,受制於主客觀條件,非但未能吃掉魯南之敵,反而因主力被牽制在此而陷入被動。換言之,台兒庄之戰的勝利並未抗日戰場上敵強我弱的總體格局。所幸李宗仁反應及時,趁各路日軍尚未合攏之際將部隊安全地撤了出去。

瑕不掩瑜,種種不足並不能阻擋李宗仁躋身抗戰名將之列。而那些奮戰在魯南前線的萬千中國官兵永遠值得後人敬仰!(文張岩松)


推薦閱讀:

TAG:李宗仁 | 淞滬會戰 | 血戰台兒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