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件專利的無效檢索,說中國晶元創新有多難
頭圖潛台詞:喉嚨——出自《武狀元蘇乞兒》
關於中興被封殺的文章,媒體圈已經有很多文章了。
抱歉,百科君既不是公知,也不是晶元行業專家,所以不會寫一篇非常高大上的文章。但是,百科君也不是對科技創新一點都不懂的「熱血小白」,所以也不會特煽情地鼓動說,拋開美國,造咱自己的「中國芯」。
所以,眼界並不寬的百科君,只是一個離這場糾紛貌似還有點遠的知識產權從業者,只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寫一篇身處知識產權圈的感官與認識。
以下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所以具體信息必須要隱去。
1. 一件美國專利
之前的東家有位客戶,是國內晶元製造領域的大公司。三年前的一天,他家收到了一家美國公司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於是,一件需要進行無效檢索分析的美國專利就放在了我的面前。
這是一篇有關半導體開關器件的美國專利。通常會有同行調侃說,「世上本沒有無效不掉的專利,如果有,那就再去無效一次」。但是這次,無效不掉的專利可能被我遇到了。首先,我先調查了一下專利的背景,發現光在歐洲,這篇專利的同族專利就被無效了n次,居然都還都屹立不倒。
這是不太正常的。所以百科君只能追著技術工程師問。才知道,這件專利的發明人是美國某大學的一位技術大牛,這篇專利的申請日很早,從那個時間點來看,他設計的器件結構是個好東西;但是結合當時的製造水平,基本上是誰家都造不出來,也不敢想的。然而,十多年過去了,早先造不出來的器件,不但被造出來了,而且在市場應用的前景還很大,所以大家還都得用它。
所以,明眼人可能就看出來,這件專利很可能就是那位大牛,在歷史的某一剎那,拍了一下他那靈光到不行的大腦,設想出來的。沒有引用文獻,沒有留下任何線索,要找那個時間節點的現有技術,簡直難哭了。
這可能是本君對晶元行業最深刻的一次認識了。之前看到過得各種國內半導體類專利都可以pass,但是這篇百科君卻從沒忘掉。
2. 神奇的行業
故事講到這裡,從專利無效檢索的角度,並不用再細說。但是從這件專利背後的故事,我們是不是可以窺探到美國半導體行業的一點皮毛呢?
首先,為什麼這樣的牛逼專利會誕生在美國高校?
公認的,高校里的半導體研究是干不過大企業的。企業最大的資源就是有錢、有地、有資源,關鍵賺了錢還捨得再砸出去。
以前就曾有位中科院的老師抱怨說,我們的課題組30個人,規模不小了,但是某某公司的實驗室我去看了,人家是一棟樓的人全都研究我們一樣的課題的,這怎麼搞得過?
當然對於半導體行業,晶元的研發還在於高昂的試錯成本,因為要研發就得不斷的設計,不斷的試。晶元設計萬一出問題了,花費的時間代價和金錢成本都是一般企業承擔不了的,不是賣一兩套北京大House能解決的事兒,也不是幾個摩拜、ofo的量級。
中國從美國進口晶元,每年大概花2000億美金,而美國政府為了促進高校在晶元方面的技術創新,每年也會投入的資金是數萬億美元甚至更多。就因為那裡集中了全球最頂尖的大腦和idea,即使未必把晶元造出來,寫幾篇專利夠不夠呢?
這個還真是夠的。因為,一篇專利只要邏輯合理,只要不是有違基科學原理,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半導體行業大名鼎鼎的「摩爾定律」,像神一樣預言著這個行業過去50年的發展趨勢;那些頂尖聰明的大腦,在這本Bible的指引下總能窺探到一些技術發展的方向和路徑吧。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家的教授,可以提前十年來布局未來技術的專利。恐怕國內很難有這樣的人才、創新機制,以及資金扶持來做這個事兒的。而當我們的企業十多年後再拿起這些技術的時候,發現別人家的「專利坑」早已等在那裡了。
而我相信,這件專利一定不是孤例。
3. 到處是坑
別人有了專利壁壘,我們做繞道設計行不行?改一改,可能可以繞開別人的專利保護範圍,但是晶元的性能和穩定性,未必能保證和別人家的一樣好,商用價值未必高。而如果一拍桌子,說我們另起爐灶,完全設計套新的東西出來?這個可能只是痴人說夢,摩爾定律就在那裡呢,一個個懵逼的硅原子就在那裡。人類現在在半導體領域的精尖技術,都是對工業革命以來西方所有技術的高度結晶,我們如何能超越當今人類的智力和技術極限呢?
所以橫在我國晶元創新,或者半導體行業面前的,首先是專利關。別人的專利已經提前布局在那裡了,既然加入了全球化的遊戲,我們就得按照遊戲規則來。
許可費是少不了的。前文那家客戶當時就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產權許可(注意,要干實業可不只是專利許可),來去做代工。當然,代工或者組裝的投入也是高的驚人的,但是產品的利潤很薄,不過量大了,還是可以賺錢的。但是問題在於,越是這些許可的技術,越是說明技術越成熟,而越是這樣成熟的技術越,可能不是真正的前沿核心技術。所以,代工廠每天還要擔心被許可的技術會不會明天就被淘汰,還有沒有新的有市場前景的技術可以獲得許可。這可能就是我國半導體行業的難處。據說國外大的半導體企業,華人是接觸不到核心技術和產品的,所以外國人是提防著中國人在這塊領域的進步的。
當然,國人被提防的不止是核心技術,還有核心設備。妖一樣的《瓦森納協定》限制了國外高精技術、設備進入中國。為什麼說是妖,因為它原本是防止武器擴散的。所以,國內半導體企業、高校,能不能進口全球最高精尖的光刻機來研發晶元,還得先去翻翻這個協定的目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這個「米」我們自己也是「種」不出來。
4. 嘆
所以即使在現在,我國半導體的創新,在設備上被外國人管控,在技術上被外國人提防,在知識產權上還受到了重重限制,簡直是50年前研發原子彈時候的「一窮二白」的狀態,甚至更慘。
當然,晶元自主研發這事兒跟當年研發原子彈還不一樣。就像去年C919飛上天時,會有人問,神舟都飛上天了,造出個飛機有啥稀奇。問題就在於,這些國家層面的研發項目,說不好聽點,不用管什麼知識產權,因為不是市場上的商品會有人惦記侵權。只要原子彈能爆炸,飛船能上天,任務就成功了。但是國產晶元不一樣,它是市場化的商品,盯著的人太多。干反向工程,想抓侵權證據敲侵權賠償的人也不要太多。關鍵商業化的晶元,未必要求的是技術多麼高精尖,而是這個技術足夠可靠,不會再關鍵的時候掉鏈子出人命,而且還要能與成本實現完美的平衡。
這一切,都不是喊幾句口號,幾個媒體說時機到了,國家投入些資金,立馬就能實現的。中國晶元的研發與創新,唯獨不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嘴,缺的是有毅力、肯實幹、高水平的人。當然,還要有歷史給我們的機遇。
然而,最值得懷念的,還應該是1950年代的天空,中國科技元勛們那樣的星光熠熠.....
推薦閱讀:
※UTAC一年虧損近億美元,買回來需要很強的消化能力
※如何撰寫一份高質量的專利文件?
※工業機械
※怎麼申請美國專利?(美國專利申請和審查制度介紹)
※冶金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