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是怎麼廢掉的?值得一看

跟不上地球自轉的表是廢表,跟不上時代進步的人是廢人。

知乎上有個關注人數超過12萬,瀏覽次數達到2600萬的話題:人是怎麼廢掉的?

在這個話題下,有網友總結了四個詞:閑,懶,不思考,不學習。

好像在這個時代,吃飽了睡,睡飽了起,起了就刷手機,成了多數人的生活常態。

閻錫山說,跟不上地球自轉的表是廢表,跟不上時代進步的人是廢人。

精選了該話題的幾個高贊回答,與君共勉。

01

  • 不懂得保持內在確定性。

心理學上有個「20英里法則」,說的是:

從美國聖地亞哥,到三千英里外的某個地方,途徑繁雜的地貌以及變化多端的天氣,每天走多少英里才是最佳的速度?

答案是,每天都走20英里。

那麼走完全程需要150天,花費5個月左右,但極少有人能在5個月、甚至6個月的時間內走完全程。

有人覺得匪夷所思,每天走20英里而已,半年時間還不夠?

吉姆·柯林斯把旅客歸類成三種。

第一種旅客,總是受路況和天氣影響,躲在帳篷抱怨,期盼天氣好時多走點,但天好路順的情況非常少,這種被外界干擾的旅客,總要花很長時間逗留在原地,需要花費八到十個月才能抵達終點。

第二種旅客,剛踏上旅程時心情好,精力旺,一路衝鋒,但隨著旅程推進,便逐漸失去初始的熱情和動力,速度變得越來越慢,到終點需要七到八個月的時間。

第三種旅客,從不被天氣和路況打擾,內心總保持良好的自律和穩定,堅持每天走20英里,最終如期到達目的地。

稻盛和夫在《干法》里提到,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的積累,如此而已。

那些讓人驚奇的偉業,實際上都是極為普通的人兢兢業業、一步一步持續積累的結果。

順境不驕縱,逆境不退縮,謙卑而執著,執著而無畏。

在外部環境不確定的條件下,要保持內在的確定性。

倘若你不能確定內心的航線,總是被外界打擾,多半也成不了大事,最終只會淪為廢人。

02

  • 短期努力換不來預期回報,就放棄努力。

有讀者講過一個故事。

「以前種過向日葵,每天悉心照料,定點澆水、施肥,盼著它發芽長大。

可一兩天、一星期過去了,花盆裡一點動靜也沒有,就放棄了。

過了段時間,家裡需要空餘的花盆,在陽台收拾時,才看到之前種向日葵的盆子里,有一顆枯萎的芽兒。

原來它也曾努力生長,只是我給的耐心和時間不夠。」

前幾天和大學同學老周吃飯,幾年未見,本以為按照他當初的人生規劃,現在早已經是飛黃騰達的老闆。

碰了面才發現,那個學生時代聰明勤奮的少年,現在早已成了大腹便便,「地中海」顯露的油膩中年男。

我問他,民宿經營得怎麼樣了。

他摸著腦門,哈哈一笑:「啥民不民宿的,早黃啦,這玩意兒,看上去美好的很,實際上不好做啊。」

酒過三巡,我才在老周嘴裡聽到些「心裡話」。

剛開始,從硬體設施到人文管理,老周也算是花了心思去做的。

只是後來颳起了一陣民宿潮,老周的民宿就被淹沒在了浪潮里,關門大吉。

而在這陣浪潮里挺下來的,最後賺的都是盆滿缽滿,比如老周的鄰居,以前開的桑塔納,現在早就換成大G了。

老周悶了口酒,嘆道:早知道挺下來就是一場勝仗,當初再難也不會放棄。

可人生,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葯。

放棄努力的人,不是廢掉了,就是在通往「被廢掉」的路上。

03

  • 拒絕輸出,喪失思考能力。

知乎網友@peachhhhh說過一段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基本都是信息的投入和產出組成的。」

你看視頻,刷新聞,讀公眾號,都是一種輸入。

當你開始輸出的時候,你的投入才會通過大腦的思考和邏輯,內化對你而言有價值的東西。

和哥們聊天,談到知識輸出這件事兒。

他說,以前還在上學的時候,聽數學老師解題,聽的時候都懂,聽完啥也不會;聽語文老師分析文章,言辭華麗,輪到自己寫時,詞不達意;英語就更別提了,看懂不會寫,聽懂不會說。

現在工作了,雖說沒有懈怠閱讀,身邊一年征服百本書的,也大有人在,但一半以上的人都有個通病:書里的東西都留在了腦子裡。

真正需要表達的時候,想要出口成章,實際上支吾半天,想要說得圓滿,其實勉強也就六十分。

這就是只輸入不輸出的癥狀,如果你長時間不輸出自己的知識,就會導致吸收的知識不斷被遺忘,知識變成廢料。

我這哥們是個作家,他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來自於多蘿西婭?布蘭德的一本書:

「拖延不動筆或是寫不下去,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後原因是:等待靈感火花迸發的依賴心理。這樣做是為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的結果,就像總也等不到天光大亮一樣。」

你有一百種獲取知識的方法,但思考了行動了,才是內化知識的唯一途徑。

存在腦子裡的東西如果不去利用,最終也只會消散於無形。

伯特蘭·羅素說:「有些人你要他去思考,不如砍了他的頭。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

當你僅是沉浸在獲取里,不輸出,不思考,多半也離廢掉不遠了。

04

  • 深陷捧殺而不自知。

有這麼個故事。

田裡有一隻驍勇善戰的蛐蛐,臉黑項寬,腿長尾細,俗稱「烏背老白青」,被它打敗的蟲兒,都尊它一聲「老元帥」。

老白青飄飄然,覺得自己勢必天下無敵。

一日,小飛蛾贊老白青:「大元帥,你可是我們的驕傲,若是與大公雞相鬥,定會凱旋。」

老白青半信半疑,小飛蛾又贊:「公雞雖大卻笨拙,大元帥你身材矮小但靈活敏捷,只要你敢於挑戰,定能讓它臣服,到時候就可以衝出蟲屆,威震雞群了。」

老白青被這麼一頓誇,恨不得立刻就找大公雞一試身手。

第二天一早,大公雞站在矮牆上高聲報曉,老白青見了,立馬衝出田地,要與其一決雌雄。

大公雞正有些餓,斜眼瞟見一隻蛐蛐近在腳邊,一張口就將其啄進了嘴裡。

魯迅先生曾總結出兩種害人手段,其一就是捧殺。

把人捧上天,使其狂妄自大欣欣然,然後再撒手,摔個稀巴爛。

寫了《苔》的袁枚,是清代數一數二的才子,他在赴任縣長之前,去向老師辭行。

老師問他為上任做了哪些準備,他答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

老師嘆氣,說年輕人怎麼盡學些不上道的。

袁枚很淡定:「社會上人人都愛高帽子,有幾人像老師這樣不愛戴的。」

老師點頭,覺得袁枚講得很在理。

當袁枚告別老師後,同窗問他和老師聊的怎麼樣。袁枚笑道:「我已經送出了一頂。」

捧殺」於人而言,是一把溫柔的刀,殺之於無形。

也許有人能扛過無窮無盡的譏諷與艱苦,但是沒有任何人能夠抵擋住日日徘徊在耳邊的糖衣炮彈。

當讒言足夠順耳,足夠美麗,還有誰會用理智去思考真實的情況。

《活法》當中有句話:

「當有人問『人為什麼來到這個世上』時,我毫不猶豫地、毫不誇耀地回答,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說是為了帶著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

人來世上走一遭,不拼一把,白白浪費掉大好人生,一路長大一路廢,卻又何必呢?

推薦閱讀:

人類有限的壽命會成為知識發展的終極障礙嗎?
父母都是為你好?小堂妹有話說
1個很玄的故事,1個淺顯的道理:有1個和尚叫無名
到底是哲學產生了人生大格局,還是經歷產生了人生大格局。?
給一年後的自己說一段話,你會說什麼?

TAG: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