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本質-節奏
我們都知道音樂的三要素:旋律/和聲/節奏。
之前都沒怎麼談過節奏,因為我覺得節奏這個東西還真有那麼一點玄乎,感覺就像身體的本能反應一樣。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與文體去講會讓大伙兒更加深有體會。
之前聽過一個節目,那個節目的老師講過節奏這個東西,我覺得講得挺好,具體叫什麼節目還有哪位老師我忘了。接下來結合我對這個內容的記憶來分享一下。
一 速度
速度對於一首歌來說是最核心的,我們用一分鐘多少拍來衡量(單位為bpm),它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感覺。比如60bpm,這個速度是比較慢的,就像哀樂給我們的感覺是比較哀傷的。當然哀樂可能速度更慢。
不過速度是有範圍的,上限很難去界定,下限有學術論文定為33bpm,再往下會發現音樂連不上了,就像是獨立的音符,這樣是無法被稱為音樂的,因為我們的音樂必須是連續性的。
而且,一首歌不一定都是那個速度,有時候是越來越慢,有時候越來越快。甚至有時候忽快忽慢,比如有些歌手為了唱出某種感覺,比如慵懶抒情,那得需要樂隊來配合歌手去演奏了。那這時候,我們真的無法用音樂上的理論去規定了,而需要靠我們的身體去感受去反應了。所以我剛說了節奏這個東西很玄乎。
二 拍子
除了常規的全音符4拍,二分音符2拍,四分音符1拍,八分音符半拍,十六分音符四分之一拍,三十二分音符八分之一拍,還有附點,三連音等,要提的就是節奏這個東西很奇妙,比如我剛說的這個三連音,大家可以去聽一下Trap風格的歌,例如Migos的Versace,所有的拍都是唱的三連音,然後聽完你會發現腦子裡都是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所以說節奏這個東西有時候很身體性,都不用經過思考。
一小節會有兩拍,三拍,四拍,甚至五拍八拍九拍,有時候我們真解釋不了,那怎麼辦呢?就直接去聽歌,去感受,跟著歌一起打拍子。
最要提的就是大家最最最容易混淆的四三拍跟八六拍,前者是以四分之一為一拍,然後每小節為三拍,後者以八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六拍。很多人說八六拍除以2那不就等於四三拍了么?那我們分別來聽一下朴樹老師的《白樺林》跟老狼老師的《同桌的你》,我順便在網上找了下譜子方便大家直觀看節奏型。前者是四三拍的,後者是八六拍。來!我們一起聽歌一起打拍子!
跟著歌打拍子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發現,前者四三拍的歌我們每小節打的是咚噠噠(強弱弱),後者八六拍的歌我們每小節打的是咚次次噠次次(強弱弱次強弱弱),而且節奏會比前者打得更緊湊更快。這樣大家馬上就能明白了。吧?
三 音樂的本質就是節奏
音樂的本質並不是和聲,也不是旋律,而是節奏,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可以試一下把一個鼓從原來90的速度慢慢加快最後到500,然後你可以聽到了什麼?是一個頻率,是一個音符。重複就是節奏。大家細細品味這句話。
最後,想要更加了解節奏這個東西,可以多聽聽爵士樂。爵士樂的核心就是節奏並且博大精深,裡面可以學到很到東西。比如節奏上除了強弱拍是跟通常我們聽的歌的演奏方式相反來演奏的,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的節奏特點。比如大家可以聽聽Duke Ellington的《Take the "A" Train》。
人類喜歡重複,喜歡規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