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利率的真相!楊白勞借錢為何那麼貴?
美元加息、量化寬鬆、日元負利率、央行降息降准、強勢美元...
每天的財經新聞都充斥著此類「高大上」辭彙,外加上更加高大上的「經濟學家」一通縱觀全球的專業分析,相信大多普通人早就被忽悠得暈頭轉向了。
不知不覺也給自己灌輸了許多想法:什麼2016年買股、2017年買房、2018年換美元。也不知道這些判斷是從哪裡得出來的,總之,很牛。
「高大上」的財經新聞
除了上面所說的常用辭彙,國內的財經新聞總喜歡用更加複雜的辭彙把讀者弄暈,生怕你看懂了顯得他們不專業。
來看一個簡單的名詞解釋,如「逆回購」:逆回購為資金融出方將資金融給資金融入方。我語文不好,讀了十幾遍才把句子斷開,並順利理解了其中的奧義,說白了,不就是借錢嘛。
這些傳統辭彙不說,每年都要發明更加高端複雜的新辭彙,什麼「利率雙軌制」、「利率市場化」、「金融去槓桿」等等等等。
反觀國外同樣高大上的媒體,華爾街日報、時代周刊等等,基本上有點基礎知識就能看得懂。
其實簡單問題複雜化是國內金融體系的一個導向,就是讓你搞不懂,搞懂了你也不明白,明白了也不知道怎麼辦,知道怎麼辦也辦不了。這樣以來,才好說一套做一套。就這一點,國內韭菜們就吃了很大的虧。
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質,也能更好的指導我們的投資和生活決策。
不吐槽了,今天金牛島(ID:jinniu_island)先說個基本的名詞--利率。
利率---金錢的價格
任何東西都有價格,錢也不例外。而利息就是借錢時所支付的「價格」。利率說白了就是「錢的價格」。
租一輛車,普通的車200一天,豪車2000一天,租金就是車的使用價格。同樣,我們去借錢,當錢「貴」時,每年利息10%,當錢「便宜」時,每年利息3%。
借錢的最大主體並不是個人,而是企業和金融機構。他們是對資金的需求最大,對資金的「價格」最敏感。
普通人感受到的利率--或者說「錢的價格」,就是去銀行的存款利息,或者說房貸利息。基本都是硬性需求,對資金敏感度低。
中國90年代的高利率
中國在90年代的存款利息一度達到10%以上,想想也是不可思議。存100萬,一年利息就10幾萬。
之所以當時的利率這麼高,是因為社會極度缺錢。其實家家也都沒有多少存款,所以想靠利息賺錢基本是不可能了。當時的萬元戶存到現在估計還只能是個「萬元戶」了。再加上90年代正是剛剛改革開放不久,百廢待興,投資需求非常大。需求大,供給小,錢自然就變得「貴」了起來。
不僅中國,在各個國家都有這樣高利率的階段,肯·費雪在《華爾街之舞》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美國1845-1875年這段時間,幾乎就沒有哪一年的短期利率能夠穩定在10%以下。
為什麼當時的利率水平會這麼高呢?部分原因在於當時世界的風險極大--戰爭、經濟的興衰起伏、信息溝通不暢、瘟疫式的致命疾病以及不到位的監管和保障機制。高風險自然會促使債權人希望得到更多補償。不過,更主要的原因可能還在於當時社會對資金的極度需求缺口。當時,美國還只是一個正在經歷工業革命的二流國家,為了吸引歐洲的資本流入美國,以支持工業化建設,國家需要它的利率水平相對別國更高一些。
總的來說,就是社會越是不穩定,資金缺口越大,利率就會越高。而對於中美這樣的大國,社會結構穩定,資金充裕,近20年基本都保持在低利率也不足為奇了。現在還想回到存款10%幾利息的「好日子」,怕是等不到了。
楊白勞與黃世仁
在《白毛女》中,楊白勞欠黃世仁本金25塊大洋、年利息7.5,也就是30%的利息。那麼黃世仁這麼壞楊白勞為什麼還要問他借高利貸呢?都因為一個字--窮。
窮不僅代表缺錢,更代表信用差。信用越差借款的成本就越高。
事實也證明,楊白勞是沒有還錢能力的,如果找親戚朋友借錢那基本算是人道援助了。再考慮到身處舊社會,資金極度匱乏,社會正規渠道的資金成本少說也得15%。
那麼遇到黃世仁這樣的「壞傢伙」,肯定要收高利率以達到風險補償了。結果就是利息噌得竄到了30%,而楊白勞為了救命錢不借也得借。
畢竟,他可沒有支付寶鉑金會員。
股市和利率
總的來說,股市和利率是負相關的。但這種關係是極其複雜的,並不是說加息股市就下跌,降息股市就上漲,問題複雜到利率的波動對股市幾乎沒有預測能力。往細了說,估計幾萬字也說不清,以後再慢慢分析吧。
本文系原創,首發於公眾號「金牛島」
有興趣可以來島上一起討論
推薦閱讀:
※如何選擇債券研究方向?
※貨幣銀行學 - 利率理論
※銀行間回購定盤利率和shibor的區別?
※負利率時代,存銀行都虧,我們要如何應對
※誰能通俗點解釋一下即期利率和遠期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