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後悔在育兒中犯過的錯,我們都有過相同的「痛」!
馬伊琍微博發了篇文章引發了10萬+網友點贊。
文章話題是由要不要給妹妹分床的思考開始的,留言評論中大家對分床這事討論得火熱,要分和不分的兩派觀點成了亮點。但我卻更加關注到的是馬伊琍繼而引伸出來的對孩子約束管教的思考。
「延遲滿足、挫折教育,現在看全是胡扯!... 」
馬伊琍話雖然說得絕對了點,但是她想要表達的點我是深深能夠理解的。因為看過她自己說如何嚴格地管教大女兒愛馬,後來也意識到了一些問題,所以會很容易理解她會在這種節點上作出的否定。在馬伊琍的自我對話其實和我們在帶孩子過程中經常有過的掙扎是是一樣一樣的:到底,給孩子立規矩的邊界在哪裡?對孩子什麼樣的態度是合適的?
◆ ◆ ◆
對娃嚴格要求的後果卻是
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修復
馬伊琍說,自己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很嚴格,犯錯誤經常被打,所以自己在當媽後對大女兒的管教也十分嚴格。
大女兒愛馬一歲多的時候吃飯時喜歡把飯碗扣在自己腦袋上,馬伊琍對這種行為很反感,在多次勸阻愛馬不聽後,有一次她讓愛馬把飯粒一顆顆撿起來。她說,愛馬邊哭邊撿,撿不幹凈,就讓她把小手伸出來,在手心打兩下。
想著當時的馬伊琍也是和我們平時生氣時的模樣兒一樣,既氣娃又氣自己,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味道,「你聽媽媽話不就什麼事都沒了嗎?」
在愛馬一歲多的時候,馬伊琍就教她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做錯了事情會訓斥,愛馬也因此表現得很膽小,很容易認錯,馬伊琍只要聲音大一點,或者表情嚴肅一點,愛馬就會說:「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馬伊琍慢慢發現了事情的嚴重性:這個「乖孩子」,已經習慣於屈從強硬的方式,已經習慣於忽略自己的感受,已經不會說「不」了!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馬伊琍後來每天都與愛馬溝通,鼓勵愛馬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直到 2 個月後,愛馬才能說出那一句:「我不願意!」
馬伊琍說,「我用了一兩年的時間,來彌補對曾經愛馬的嚴格教育。」
(圖片來自馬伊琍微博: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姑娘們,加油。)
所以在小女兒到來時,馬伊利已經成為一個不盲目追捧育兒理念,有自己思考的媽媽。她深深地意識到,我們認為對的,卻不一定要嚴格要孩子照做!
◆ ◆ ◆
嚴格管教下的孩子,
他們的內傷我們看不見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還是會對娃兒時不時地嚴格按照自己的指令來配合,因為我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一句話「娃要怎樣就怎樣,長大還了得?」就像魔咒一樣,讓我們一縱容娃兒的時候就會感到焦慮。
我有個表妹就是堅持嚴格要求孩子照做的媽媽。她家簡直就是個訓練基地,孩子的所有生活行為都會有對應的要求,並且每個要求的背後都有著媽媽「充分」的理論支撐,比如:
不能在沙發上跳,同時出現在桌子上的玩具不能超過兩樣,否則會養成壞習慣;
每晚必須八點半上床,因為育兒書說,晚上熟睡之後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
侄女很喜歡吃肉,但不管有多饞,每次吃飯只能吃一小塊,因為表妹認為小孩子消化能力弱會積食……
我跟表妹探討過幾次,她堅持認為自己的做法沒問題。她覺得媽媽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最知道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但侄女到了幼兒園大班時得了小兒抽動症(會不由自主地擠眼睛),當醫生診斷說「孩子壓力過大」時,表妹還完全沒有意識到有自己的影響在裡面。直到後面在整個幫助侄女恢復的過程中,因為西醫上基本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案,我又幫她介紹了心理諮詢師,明確告訴她必需要讓孩子心情放鬆下來,表妹才慢慢地認識到女兒的抽動症和自己過於嚴格的要求不無關係。
心理學家貝克說:" 對子女督促過嚴的父母,也許可以逼使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也會使子女有不安、依賴、膽怯、敢怒不敢言、不愛做勞心工作,以及不喜歡參加有創造性的活動等缺點。比較起來,這種教養方法是得不償失的。"
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製造出一間精神牢籠,陷兒童於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
◆ ◆ ◆
在嚴格環境下成大的孩子,
內心的無助可能會用極端方式來體現
侄女得抽動症雖然讓我們全家人都很難受,但總算及時提醒了表妹及時修正過於嚴格要求的方式,這也算是一絲小小的幸運,沒有越走越遠,造成更大的傷痛。
對於另一些一直在嚴格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來說,卻再沒有機會彌補。
前段時間台灣明星夫婦孫鵬、狄鶯的兒子孫安佐。孫安佐在美國被捕。警方從他美國的家裡搜出了手槍、防彈背心以及1600多發子彈。
更嚴重的是,他還揚言要在學校發起一場槍擊事件。
事件發生後,狄鶯的在很多種綜藝節目上分享過的育兒經,被挖了出來,回頭看來,真是活生生的負面教材啊。
比如,對孩子吃飯這件事誇張到什麼程度?狄鶯說從兒子 11歲開始就要吃一個成年人的飯量,理由是她認為吃得多才能長得高長得壯。她還曾經非常得意地說,11歲這個年紀已經有148公分了,都是自己盯孩子吃飯的功勞。為了讓孩子吃到量,她每天要花7個小時盯著。兒子只能非暴力不合作,每頓飯的吃飯時間拉長到兩個小時。
狄鶯根據自己的要求來規定孩子行事,做得可不止這一件吃飯的事。
對於生活中幾乎每個片段,她都要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來,比如學習,孫安佐的童年也根本沒有什麼時間去看動畫片、打遊戲,考不到80分會被威脅打爛屁股。
她規定,兒子十八歲之前不能單獨出門,不能逛街。十幾歲的孩子沒有任何的獨立行為自由,不可以單獨出門,不可以逛街,甚至連自己的手機都不可以擁有。
總之,她對兒子的嚴格、控制讓普通人覺得匪夷所思。
不難想像,正是在媽媽長期嚴格控制之下,助長了孫安佐想用一種特別誇張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無助和不滿。
◆ ◆ ◆
孩子的人生沒有機會重來,
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空間結果不會差
雖然極端案例是少數,但這些已經導致傷害性結果的案例告訴我們的是:大人認為對的教育方法其實可能是錯的!
很多時候我們怪娃兒太熊太能鬧,但也許是我們自己太任性呢?!為什麼育兒書上的看來的建議就一定要期待自己孩子能百分百做到?為什麼書上說孩子的作息最好在九點前睡覺,孩子晚睡了就要和他急?
在極其嚴格對待孩子的家庭的親子關係中,潛台詞大概是這樣的:你是我的孩子,我就要為你的人生負責,你弱小,你沒有能力,你必須聽我的話,我是為了你好……因為不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為自己負責,做出對自己的成長有利的選擇和安排,爸媽就不可避免的用各種各樣的控制來對待孩子。
而實驗研究表明,嚴格教育的方法也並沒有很好的效果。人類從來都是能夠從積極的反饋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學習得更好。而嚴格教育的方法對於孩子來說更是一種否定孩子自我的立場,在這種消極教育中孩子會屏蔽來自外界的信息,把自己保護在自己的世界裡。
當娃兒還是個小嬰兒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時他們就是獨立的個體了,隨著長大,他們的獨立能力增強,他開始有自己做事情的需求,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玩耍等,他們需要有適當的自由去探索這個世界的種種可能。
如果我們真的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就更容易從孩子的視角去看那些糾結的問題:孩子不肯睡覺?是不是真的不困!孩子不聽話,那不是很正常嗎?我們自己也常常言不由衷啊......
孩子的成長應該是有選擇的機會,有犯錯的空間,知道正確的方向,知道能用的方法,然後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最終可能會成功,也可能不會的過程。
人生不是教科書。爸媽也有並不能保證自己就百分百正確,對孩子寬容一點,尊重孩子,給孩子機會,我們和孩子們在共同努力,相互學習,最後結果不會差到哪裡去。
其實,嚴厲的爸媽都是特別愛孩子、但又特別焦慮的人,只是因為急於通過嚴格的控制孩子來減輕自己的焦慮,緩解心理壓力,卻忘了要怎麼把愛也投射到孩子身上去。
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ID:mami-ok),同樣也可以關注微博「媽咪OK」: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美國幼兒教育協會成員指導。關注0-6歲寶寶大腦發育、早期發展等靠譜育兒知識,也可以加我個人微信號mamiok020
推薦閱讀:
※1到3歲寶寶感統訓練及要點
※寶寶摔倒時,家長的4種態度,決定了孩子未來的4種性格
※當你覺得學習很累,快扛不住的時候就看一看!
※誰該為爸爸媽媽的「情緒」買單?
※為什麼要選擇進口知名品牌奶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