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教育孩子的一點心得——公正,平等,自由
我的女兒快兩歲了,是個人見人愛的小精靈。每天笑嘻嘻的,自己能做的事會自己做,最重要的是非常講道理。
在家裡,她把玩具攤了一地之後,如果我請她和我一起把玩具收好再去做別的事,她一定會和我一起收拾。
每天她帶上床看的書,第二天早上醒來她會把它抱下床,自己放回小書架上。
我做飯的時候,她就坐在旁邊看我做菜,如果是她能幫忙的事,她也會很專心的去做,比如剝一盤子豌豆。
給她ipad看動畫片之前告訴她,吃飯的時候就要關掉,飯菜端上桌,再提醒她關掉ipad,她也會自己關掉。
她很有安全感,即使需要在我的朋友家呆一天見不到我,她也不會在我離開的時候哭鬧,而是淡定的揮手與我說拜拜。
尤其是坐長途飛機這種讓所有家長精神緊張,壓力巨大的事情,她居然沒讓我操過一次心。在飛機上要麼自己找各種遊戲玩,累了就在我懷裡睡覺,不哭不鬧,醒來還會找周圍願意和她玩的乘客玩。
我一直覺得,孩子是自帶性格來到這個世界的,我要做的只是保護好她的天性,同時告訴她很多事的界限,和與人相處的方法。所以我一直沒把她的講道理與我的教育方式聯繫起來。可是後來在很多人問我你的女兒怎麼能這麼乖之後,我開始認真的思考,也許我做對了一些事,才讓這個孩子雖然年紀小,卻能講道理,與我和諧相處。
第一,制定很少卻絕不能妥協的規則。
在我的定義里,規則是指沒有道理可講,在特定地點或是與特定的人在一起時必須執行的,原則性的問題。
比如,她和我在一起,不吃完飯不可以下桌子。這不代表她和別的人在一起不行,比如和外公外婆在一起,她做什麼都被允許。。。
規則的重點在於,第一沒有道理,是由大人單方面決定的;第二一旦制定,就永遠都要執行,沒有特例。
這兩點決定了規則的數量肯定很少。
想像一下,如果孩子的生活中到處都是沒有道理的界限,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反而要用搗蛋來破壞一部分界限。而且規則太多,大人也很難做到永遠執行,只要縱容一次,這條規則就毀壞了。孩子都是尋找規則漏洞的高手。
第二,無論孩子年紀多小,都要告訴他真正的道理。
除開規則以外,我們還會說很多的「不可以」。我們告訴孩子不可以,不是因為我們是大人,他們是小孩,所以我們可以以大欺小,居高臨下。這些不可以,一定是有道理可以解釋給孩子聽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常常覺得他們什麼都不懂。但是越來越多的心理醫生會告訴你,他們也許不懂得你說的每句話的含義,但是他們能懂得你的感覺你的心。任何一個人,如果感覺到了不公正,不平等,一定就會產生不開心,憤怒,逆反等負面心情。如果你告訴他的是真正的理由的話,他們就會覺得被公正對待。這個時候你們倆之間產生了信任與和諧的能量場,越是低齡的嬰兒越是能夠感受到。
能量場說起來太玄幻了,我這麼做的時候,是很務實的想:不企圖用一個自以為是的謊言來勸說孩子,而是立刻能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她真實的道理,這是需要練習的。所以從孩子出生,我就開始練習。
我的女兒是6個月的時候開始一個人睡自己的房間的,但是在一歲半的時候因為連續的生病,和我一起睡了將近一個月。和她一起睡,我就睡不好,一個月下來人就累的不行了。可是我也承認,與孩子一起睡,特別有幸福感,特別安心。終於有一天,我下定決心,送她回自己的房間睡。那天到了睡覺時間,我把她抱到小窗前,堅定且溫柔的對她說:媽媽和寶寶一起睡就會睡不好,所以媽媽很累。所以寶寶睡寶寶的床,媽媽睡媽媽的床,我們明天再見,你即使見不到媽媽,媽媽也一樣很愛你。
這段話說完,我就把她放進小床,親了親小臉。她和我揮揮手,說了拜拜。分床問題就這麼輕鬆的解決了。
我沒有用一些編造出來的理由(借口)來企圖說服她,比如
」你看啊,小床上有狗狗,好可愛哦,要不要和狗狗一起睡啊?「
」寶寶一個人睡就是大寶寶啦,你好棒哦!「
聽到這些借口,如果孩子會說話,大概會說:「我要的就是和媽媽睡,狗狗和變不變成大寶寶我不care!!!"
三個驚嘆號,表達的是孩子被這樣放進小床之後的大哭大鬧。
而我告訴她的是真正的理由。她感覺到我的解釋非常公正,她信任我的決定。
另外,不要強求一次說服。
第三,在制定了規則,講了道理之後,就給予孩子自由吧。
在我看來,生活中絕大多數事情都是可以讓孩子自由發揮的。比如一個玩具的玩法,吃飯的方法,出門穿什麼衣服,等等這些即使不合我們家長心意,但只要孩子願意就可以放手的事情。
「不可以「這三個字,能少用就少用,盡量都用在關鍵的事情上。這樣這三個字才顯得有分量。
在給予孩子自由這件事上,我有個三不原則:
不干涉,不代勞,不強求。
不干涉:只要不是會有直接風險的事情,孩子完全自己決定要怎麼做。
她一歲開始自己吃飯,剛開始的時候基本吃進嘴裡半碗,剩下半碗都在地上。她不大會用勺子,又特別不願意我上手調整她拿勺子的方式,無奈的我開始了對她的學習過程不加干涉。我所做的只是坐在她對面,也拿著勺子一起吃飯。她會觀察我,然後一點一點的改進自己吃飯的方式。
現在快兩歲的她,已經很會自己吃飯,但是又玩出了新花樣。她要用手把食物一顆一顆的放在勺子上,再拿起來一口吃掉。一頓飯最長的一次吃了一個半小時。
反正不趕時間,隨便她玩羅。我看到的結果是,她吃完了飯,並且玩的很開心。我還用這段時間洗完了碗,做了家務,而不是逼她用我認為正確的方式吃飯而鬧得雞飛狗跳,滿心惱火。
不干涉孩子,家長就不會因為孩子不按大人的心意做而生氣;不干涉孩子,就不會浪費了孩子對自己做力所能力的事情的好奇心;不干涉孩子,是為他未來自主思考打下基礎。
不代勞:只要女兒不喊媽媽幫忙,我就不幫忙。她喊了媽媽幫忙,而我在忙別的事的話,我也不會放下一切立刻去幫忙。
換位思考,如果我想做什麼事,立刻就有個人跳出來代替我完成,我會因為他剝奪了自己動手完成的滿足感而惱火,而很多次之後,我不再會自己去做,反正有人會替我完成。
而我不會立刻去幫忙,是因為既然我把她當作平等獨立的人,那她就也需要尊重媽媽是個平等獨立的人這樣的事實。她對媽媽很重要,但不是永遠都是第一優先順序,媽媽自己的事情也很重要。這一點對單親媽媽來說太重要了。因為我們大部分時候都沒有一個替補,可以在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陪伴孩子。媽媽要先做自己的事情,然後再來幫助她。孩子越早接受這個事實,媽媽與孩子的生活越和諧。
我的女兒是個脾氣很急的孩子,最近她在學穿鞋,常常急的大哭。我會先問問她,你需要媽媽幫助嗎?有的時候她會說幫忙,那我就幫她穿上。有的時候她會一邊哭,一邊說不要,然後自己繼續嘗試穿鞋。只要她說不要,無論她哭得有多慘,我也一定不會幫忙,只會簡單的說一句「如果你覺得需要媽媽幫忙了,就和我說「。
不強求:孩子有自己獨特的發展節奏,我們給予機會,給予幫助,給予指導,但是不要求他立刻接受。
女兒有著長達半年的時間,常常故意把食物扔在地上。我對她說了無數次,食物不可以扔在地上。她一開始充耳不聞,後來會看著我,她也說不可以,同時把食物扔在地上。她把這件事當成了遊戲,即使知道這是規則,她的腦部發育也不足以阻止她去做這件事。但是對我來說,因為這是規則,所以她每次扔,我一定要說「不可以」,不能有特例。剩下的就是——靜待花開。
第四,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
這是我從某一本兒童心理的書上看來的。從孩子出生起,我就一直在使用這個方法。
無論孩子是開心還是難過,我都會用貼切的詞語來描述她的感受。如果我說到了點子上,如果她很高興,她會更高興我分享了她的快樂;如果她很難過,她會感覺自己受到理解,往往能起到平復她的負面情緒的作用。同時,這樣做,她從小就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她能夠更加自如的說話之後,她能夠更好的與我溝通,讓我明白她的感受。
舉幾個例子吧:
女兒吃到好吃的東西,搖頭晃腦還哼著小曲:
「你覺得這個東西很好吃,你很開心是嗎?「
女兒想自己穿鞋,卻怎麼也穿不上,大哭:
「你想要自己穿鞋,但是怎麼都穿不上,你覺得很惱火,很有挫敗感是嗎?嗯,媽媽懂得這種感受。你先哭一會兒,平靜下來了再試試好嗎?多試試一定會成功的!「
女兒摔倒了,大哭:
「你不小心摔倒了,嚇了一跳是嗎?是不是腿也摔疼了?除了腿摔疼了,還有哪裡疼嗎?指給媽媽看看好嗎?「
自己的感受被另一個人理解,這種感覺想想就很美好。這樣養大的孩子會很充滿安全感與信任感。
最後,單親媽媽雖然辛苦,但也有雙親家庭沒有的優勢。一個人的教育方式容易堅守,兩個人共同執行時卻難免意見不統一,而孩子都是找到對他相對有利的那個人,並從他下手的高手。
各位單親媽媽加油!
推薦閱讀:
※「你一個帶著孩子離婚的女人還想翻身?」 呵呵。
※鄧莎如何成為單親媽媽的?
※被離婚後第10個月 x 解脫,說來就來了
※直面失去,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