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學對膽鹼能性蕁麻疹的研究

膽鹼能性蕁麻疹(CholinergicUrticaria,ChU)是一種由運動、洗熱水澡、情緒激動或者進食熱、辛辣的食物等引起核心溫度的增加,臨床表現多為出汗後產生多個針尖大小的高度瘙癢的紅斑風團的疾病,損害持續幾分鐘到一個小時,偶爾風團可以融合,或發展為血管性水腫。系統癥狀偶可以見到暈厥,臉紅,喘息,氣短,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瀉等。

發病機制分型

目前ChU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最早公認的認為是刺激末梢神經所釋放的膽鹼能物質介導的,並且這一假設也得到了實驗的證實,皮內注射膽鹼能藥物如氯化乙醯膽鹼局部會產生ChU的癥狀,乙醯膽鹼可以誘導大鼠的肥大細胞脫顆粒,從而產生風團,而且患者服用乙醯膽鹼受體拮抗劑能夠抑制ChU患者癥狀的發展。

目前ChU的發病機制主要表現在汗液過敏與血清過敏這2個方面。研究者們對ChU患者進行了自體汗液皮膚過敏試驗(autologoussweatskintest,ASwST)與自體血清皮膚過敏5試驗(autologousserumskintest,ASST)時發現,ChU存在2個亞型:第一型,ASwST陽性的ChU患者,為對自體汗液產生強烈的超敏反應,且風團特徵發展為衛星狀風團,為非毛囊型的蕁麻疹,同時他們的ASST呈陰性反應;第二型,ASST陽性的ChU患者,為對自體血清產生強烈的超敏反應,且風團的發展不呈衛星狀而與毛囊一致,為毛囊型的蕁麻疹,同時他們的ASwST反應不明顯。

ASwST陽性,ASST陰性反應的ChU患者大部分學者傾向於汗液過敏學說,該學說包含3個方面內容:

①與毒蕈鹼型乙醯膽鹼受體3(CHRM3)減少有關:有學者認為部分獲得性全身無汗或少汗的ChU患者的發病機制與毒蕈鹼型乙醯膽鹼受體3(CHRM3)減少有關,此類型患者皮損的組織病理學顯示汗腺或汗管未見異常。Nakamizo等對蕈毒鹼乙醯膽鹼受體(mAChRs)的表達進行免疫組化的分析,發現ChU的患者在汗腺內的細胞mAChRs有著罕見的低表達,且患膽鹼能性蕁麻疹的無汗症患者不受神經支配的汗腺的影響。Tokura發現汗腺上皮細胞的CHRM3表達的減少,過量的乙醯膽鹼不能與CHRM3結合,同時過量的乙醯膽鹼可能溢出到相鄰的肥大細胞導致其脫顆粒。Nakazato認為大多數獲得性特發性全身無汗症(Acquiredidiopathicgeneralizedanhidrosis,AIGA)的病例包含後天性單純性促泌汗神經功能障礙(Idiopathicpuresudomotorfailure,IPSF),IPSF是AIGA的一個獨特亞類。該作者同時認為,IPSF和ChU存在共同病理生理過程,IPSF中疼痛或瘙癢可由汗腺乙醯膽鹼終末神經感受器引起。Satoh認為IPSF屬於乙醯膽鹼受體和/或膽鹼能信號出現功能障礙,可能是ChU患者汗腺周圍毒蕈鹼膽鹼能受體減少,乙醯膽鹼分泌由此增多以代償非膽鹼能性蕁麻疹IPSF中膽鹼能受體活性降低。Shin認為ChU伴隨獲得性全身少汗患者CHRM3降低,導致汗水的減少為主要病因。Sawada等通過對伴有全身少汗的ChU患者進行皮膚組織活檢發現CHRM3降低。作者對無汗和少汗的ChU患者的研究顯示在不產生風團的無汗區CHRM3表達的缺失會導致對乙醯膽鹼靈敏度的缺失,這意味著因為有某種程度的CHRM36的表達,膽鹼能受體才能介導風團的產生。因此他們推測在汗腺的CHRM3減少導致汗液分泌不足同時通過反饋機制增加乙醯膽鹼的分泌,血清乙醯膽鹼水平升高可誘導周圍母細胞分泌組胺或刺激感覺神經末梢,從而導致ChU和疼痛。

②與淺表末端汗管的阻塞有關:Kobayashi研究了2例ChU且伴有獲得性全身少汗的患者,並且組織學顯示淺表的末端汗管存在閉塞的現象證實了此種可能的猜測。Rho做了回顧性分析,認為此型患者冬季癥狀明顯,夏季減輕,並且冬季皮膚乾燥也可能誘發ChU。Kim等在研究中也發現ChU患者在冬季汗孔容易閉塞,出汗前癥狀嚴重,汗出後癥狀緩解。Chinuki報告了一例伴隨少汗症的ChU患者,在電子顯微鏡下顯示錶皮內的汗腺導管上皮角化過度是導致汗液滲透到真皮產生風團的原因。Horikawa等認為ChU都是在出汗的過程中產生,而且在夏季出汗嚴重的時候癥狀會加重,經過組織病理顯示淺表末端汗管的阻塞,同時在汗腺周圍可見浸潤的淋巴細胞和肥大細胞,他們認為伴隨無汗症患者的ChU的癥狀是由於汗管堵塞,汗液滲透出來導致風團的產生。此類型ChU的發病機制與自體汗液過敏有關,可能與末端的淺表汗管阻塞導致汗液滲透入真皮層,汗液呈瀰漫性的分布,在進行自體汗液皮膚試驗的ChU患者對自體汗液產生強烈的超敏反應,風團發展為衛星狀,為非毛囊性的蕁麻疹,同時自體血清皮膚試驗陰性。

③與特異性IgE有關:最新研究發現,球形馬拉色菌作為人類汗液中的主要組胺釋放抗原分泌MGL_1304,MGL_1304被檢測為汗液中的17kDa蛋白,同時MGL_1304從來自馬拉色菌的抗原中AD與ChU患者的嗜鹼粒細胞里表現出幾乎最高的組胺釋放能力,MGL_1304作為人體汗液中的主要抗原,引起嗜鹼性粒細胞釋放組胺導致AD與ChU的發生,MGL_1304穿透表皮到達真皮引起肥大細胞特異性IgE抗體。ASST陽性,ASwST陰性反應的ChU患者部分學者提出血清因素也可能介入了ChU的發病機制。

Hama與Pezzolo等人認為一種罕見的物理性蕁麻疹特點是局部皮膚暴露於較熱7環境後出現風團及潮紅的皮膚反應稱為局部熱性蕁麻疹(Localizedheaturticaria,LHU),Hama等人報告了1例54歲的男性LHU患者,作者對該患者進行了ASST,結果為陽性反應,Pezzolo同樣得到LHU患者ASST陽性結果,他們猜測在進行ASST時,某些血清因子可能通過組胺介導的機制在LHU的誘發中發揮作用。陳明春等人提示血清中存在某種介質能夠促使肥大細胞活化,進一步研究表明此介質為分子量大於100000kD的IgG,其中主要是抗FcεRI的自身抗體。Fukunaga同時發現該類型ChU患者自體血清皮膚試驗陽性反應同時自體汗液呈陰性反應。


推薦閱讀:

濕疹最佳治療方法:濕疹是怎麼引起的
我的蕁麻疹居然好了?~我也不太清楚,蕁麻疹是如何好的...將我的治療經歷分享出來,希望能幫到大家吧
人工性蕁麻疹的診療進展
四年的慢性蕁麻疹現在逐漸好轉!親身經歷
蕁麻疹的病因及康復——抗體和炎症因子型

TAG:蕁麻疹 | 膽鹼能性蕁麻疹 | 慢性蕁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