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麼知道古代漢語的發音和我們是不是一樣的?
NativLang
以下文章來自答主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的原創文章。
我們怎麼知道古代中國人的發音和我們是不是一樣的?
今天就為你解答困惑。
中國人很早就開始研究古代漢語的發音了,比歐洲人研究他們的先祖的發音要早好幾個世紀。
實際上,研究漢語的中國學者也對古代漢語的發音感到非常困惑。
19世紀40年代(清朝)的時候,又一個叫做陳澧(念理)的學者就在嘗試還原古漢語,也就是古人寫的書中文字的發音。
陳澧想嘗試解決的是一個數百年未解的謎題。
做這件事非常難,因為,一你沒有錄音,二你沒有音標,三漢字沒有字母表。
那麼陳澧是怎麼做的呢?他從研究先人留下的語言學著作開始。
1261年前的隋唐時期,又一個叫做陸法言的文人邀請8個小夥伴到家裡開party。
這些人喝高了以後就開始吵架,吵什麼呢?北方人說南方人發音有問題,南方人說北方人發音有問題。激烈程度大概就和吵豆漿喝鹹的還是喝甜的差不多。
陸法言受不了了,然後就準備寫一篇論文來為這場舌戰畫上句號。
這本書就是陳澧讀的語言學經典——《切韻》。
在這本5卷的《切韻》中,11000個漢字被分類為4個聲調,然後再進一步細分。
接著,《切韻》把每個漢字的發音用2個其他漢字來標註。比如東的發音就取德的聲母,也就是D,然後再加上紅的韻母,也就是ong,變成了dong。聲調呢也做了標示,也就是第一聲。
這種注音法,就叫做反切。
對於需要日常查詢各種漢字押韻的古代詩人來說,這本書還不夠簡潔直觀,於是他們做了一張圖表,就是成書於12世紀的《韻鏡》。
《韻鏡》呢大概長成這樣:
比如這章《韻鏡》就給出了包含ong這個韻母的漢字。圖表的第一行是聲母,下面對應著四行聲調。
小學老師告訴你,漢字就是四種聲調是嗎?實際上在《韻鏡》中,每種聲調下還有不同的念法,這就叫「等」。當然現在大家不知道這些「等」究竟應該怎麼念。
在《韻鏡》中,這些圈圈表示不存在的漢字。也就是說,某些聲母和韻母搭配後並不對應任何漢字,比如第一聲的bong,或者duang。
好吧,就是靠這本12世紀的《韻鏡》,後來的人能夠知道古代中國人的發音。然後根據這本書,大家認為漢語有36個聲母(現代漢語的聲母只有21個)。
問題解決了?
並…沒…有…因為陳澧的戲份才剛剛開始。
陳澧是個可怕的考據控,他通過對比《韻鏡》和《切韻》,發現實際上聲母有41個,比36個多5個。
他還發現,《韻鏡》和《切韻》實際上是漢語的2個不同階段。換句話說,古漢語本身就不是一個固定的語言。
這就是陳澧的《切韻考》的來源。
故事到這裡結束了?
並…沒…有…因為以上都是在講哪些漢字的發音在理論是一樣的,但是並沒有給出它們的真實發音啊?比如,就算我們知道「洞」和「動」的發音一樣,但是我們怎麼知道古人是怎麼發的呢?
此時,一個老外強勢出現,他就是20世紀的瑞典語言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
高本漢在中國各地四處亂轉,調查當地的方言,然後把這些方言按照聲母韻母進行了分類。
他發現,我國南方沿海地區(比如廣東)的第二聲和北方的第二聲不一樣,比如「國」這個字在廣東話里最後還有一個小小的輔音k(被稱為塞音),發成「kwok」。
那麼,這些方言哪一種更加古老呢?
高本漢開始翻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文獻。因為這些國家在引入漢字時用的就是當時的中國人的發音,因此這些國家的記錄更加符合歷史原貌。
這樣一對比高本漢就發現,原來廣東話的發音很古老。
故事終於結束了?
並…沒…有…實際上以上我們在研究的漢語並不能算古漢語,而應該叫「中古漢語」。因為還有更古老的漢語(上古漢語)等待著被研究。
如何獲取視頻版?
中文字幕。
關注微信號 把科學帶回家 後台回復 古漢語,獲得視頻地址。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有趣的科普一網打盡!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