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是否感到快樂,家長得問問自己
05-03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觀點:「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只能認真完成任務,遵守規則,用完美的表現來爭取糖……懂事的孩子,總是乖得讓人心疼。」
那對於「懂事」,人們到底怎麼看?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關於「懂事」的調查結果顯示,「懂事」的概念,似乎被推進了誤區。調查中,有65.3%的受訪者覺得自己從小就是那個「懂事」的孩子。因為他們出門逛街,從不跟父母要玩具;看到好吃的零食,忍住口水假裝不想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也要主動讓著人家……一個那麼小的孩子,怎麼可能不愛吃零食、不愛玩玩具?這要多麼努力抑制內心的渴望,才能做到!這是許多人的內心獨白。
也許長大了的孩子會想,如果回到小時候,自己還要不要這麼「懂事」。那麼你呢?通過這樣的調查結果:家長可以認真思考一下,到底應該如何引導自己的孩子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懂事」是否就是善解人意?
通常情況下,家長喜歡把「懂事」和「隱忍」「怯懦」這些概念划上等號。彷彿,一個孩子懂得隱忍,就是懂事,如果通過哭鬧滿足內心需求,則是不懂事。這實在是對「懂事」一詞的偏見,這對很多有教養的小孩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調查發現,懂事仍是大多數人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期待。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喜歡懂事的孩子,13.8%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僅8.2%的受訪者不喜歡。那麼,人們到底怎麼理解「懂事」? 「懂事」最重要的三大內涵包括:善解人意、體諒大人,獨立、能照顧自己,禮貌規矩、行為得體……等等。然而這些標籤是需要孩子特別努力剋制內心慾望才能獲得的。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看來,真正的懂事就是懂規矩,懂得體諒人,為他人著想。當然,孩子小時候是完全不懂事的自然人,規則習得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不適應,但肯定是要經歷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這也是孩子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培養良好的習慣,從而奠定健康人格。
切記:家長不要為了「面子」要求孩子
並不是說,孩子不聽話、頑劣反而是更好的表現。而是我們一定不要單純地陶醉於孩子聽話,一定要觀察你的孩子:他的「乖」到底屬於哪種情況? 是孩子是通過壓抑自己的想法,為了討好成年人而表現出的「乖」?
還是孩子的心理從小被滿足得特別好,他根本不需要通過對抗來實現自己的意志?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會堅定地維護孩子正視願望和表達願望的權利——這一點比所謂的「面子」要重要得多。想有比我們更好的孩子,就要成為更好的父母,我們要有強大的內心去擺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去學會正視自己,學會表達願望,學會真誠友善地和他人相處。如此,我們才會擁有真正懂事的孩子,而不是「懂父母」的孩子。
希望家長不要為了「面子」一味地苛求孩子,希望家長做到不偏心溺愛也不道德綁架,要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靈魂來尊重。 這才是「懂事」的教育方法!
推薦閱讀:
※虐童事件頻發的背後:是我們無法再逃避教育問題
※如何成功的避開孩子對學習的抵觸心理
※孩子不想上學的背後隱藏著什麼?
※孩子天生會說謊
※大鵬聊古典·第23期丨要孩子學樂器的N種理由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