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從來就不只是戒本身那麼簡單
我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為了給王溜溜溜:我兒子今年 15 歲,不去學校已 1 月有餘,我到底該如何幫助他?我的這個回答做一個注釋,或者說說明。
這個回答從一周前的二十多個贊猛漲到近兩千贊,說實話我有點吃驚。混知乎那麼久,回答過一千七百多個答案,贊數破千的回答就倆,這還是最高的一個——
但是我一點都不開心。準確的說,這個回答的贊數越多,我越不開心。
近四百多的評論(刨去我自己的回復,三百多),絕大多數有意義的,贊同也好反對也罷,我都認真看了,並且一部分也做了回復。我發現大部分人的意見分為兩種:一部分人認為,有效,或者親測有效;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毫無卵用。
首先說結論,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有效的戒網癮,特別是戒遊戲的方式。但是我要承認一個錯誤:那就是我沒有把這個事情很好的說清楚。所以這篇文章一個主要部分就是要把這個戒遊戲的方式闡述清楚。
這個方式,我且稱之為「過剩療法」,很多人認為無效的理由就是:你能強迫他玩遊戲,為什麼不能強迫他上學?並反向推出這個療法是無效的——
我的鍋,因為原本寫那個答案的時候很情緒化,並沒有想把具體的原理和邏輯寫出來——這裡有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就是:很多人並沒有弄清楚,希望某人做某事和希望某人不做某事的動機、原理和主動權是完全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你很難強迫一個不想吃飯的人吃你想讓他吃的東西;但是你可以很容易讓一個想吃飯的人斷糧。
還有一個更浪漫的例子:人生的一切都是不自由,唯有死亡,是絕對的自由。
具體到實際事件里:孩子不願意讀書,你很難強迫他讀書,同樣的,孩子願意玩遊戲,你很難強迫他不玩遊戲——因為這裡主體雙方的意志相悖:你永遠跟我對著干(你、我可以是任何一方)
而過剩療法的邏輯基礎是:滿足你的要求——即你不想上學?可以,不上。想玩遊戲?可以,盡情的玩。這是主體雙方的意志一致:我順應你的意願。
所以原回答里雖然我用「強迫他玩遊戲「來定性這個行為,但本質其實是順應,而不是強迫。
當然了,如果只是做到這一步,那僅僅就是放縱而已。強制措施要不要有?當然要。
所以這裡我要承認第二個錯誤:我沒有很好地把完整的行為鏈條說明白,而且措辭太過情緒化,使得一小部分閱讀理解不過關的人根本沒理解這個意思。
這個強制的措施,不是施加暴力行為,而是指」不基於情感前提的規矩「。
舉個例子:還是吃飯的問題。
你不想吃飯?可以,沒問題。但是,你沒有選擇你想吃飯的時間的權利。簡單的說就是過時不候。你可以做我覺得不妥的行為,但你必須/一定會為此付出代價。
我在原回答里針對這一部分的質疑做出的回復是這樣說的:如果家長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說他是個無能的家長一點都不為過。
因為這當中最重要的點在於:你立的規矩不僅要有力,還要能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動搖。
就以上例來說:你不想吃飯,好,隨便你,但是飯點一過,家裡不會出現任何可以果腹的東西,直到下一個飯點。也就是說,晚飯時間你為了打遊戲/看小說/聊廢話/就是沒有理由的不想吃飯,那麼直到明天的早飯時間之前,不管你餓不餓,你都沒東西吃,你求我也沒用,反正我已經吃飽了。
說個不恰當的比喻,這有點像巴普洛夫馴狗,用有條件的措施來施加壓力,進而引導行為。
回到具體事件里,你可以做出的限制手段其實有很多:禁足,吃食,零花錢,除了遊戲之外所有的需求點,或大或小,都是你可以調控的對象。
還是舉個例子。
你的小孩沉迷王者無法自拔,沒關係,給他配一個千把塊的安卓機,性能不用太好,堪堪能跑得動就行;
限時WIFI,其餘時間只能用流量;
飯點過時不候;
零花錢、零食、一切除了遊戲以外的社交活動的支付基礎必須由遊戲表現來交換(也就是原回答里的段位論)。
這當中,零花錢是最好的調控手段——經濟基礎決定一切,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你想吃零食?先交出一個王者十星→什麼?你自己買?不好意思,你沒錢→想要零花錢?一個王者一塊錢。這就是基本的運作邏輯。
什麼?你說他會不會學壞,比如偷同學的錢什麼的——兄弟,都一個月沒去學校了,同學還認不認識這號人都兩說了好吧?
到這裡,我就要說一說,之所以要這麼做的終極原理了。
為什麼孩子厭惡上學?因為他認為上學是無聊的,枯燥的,沒有樂趣的,但不一定是非去不可的——你看我都一個月沒去上學了,於是他就進入了一個邏輯自洽的心理舒適區,你自然就無法撼動他;
那麼如何讓孩子戒掉遊戲?你要做的,就是讓玩遊戲這件事情變得和上學一樣,成為無聊枯燥沒有樂趣但非玩不可的任務或者工作,讓他無法進入心理舒適區,強制消耗他的興趣熱情——很快他會像厭惡學習一樣厭倦遊戲。
●以上是對原回答的解釋,以下是更多對應標題的個人思考●
我之所以會在這個問題下寫出這樣一個回答,是因為我自己正在經受這樣的一個結果。
我依然在玩遊戲,但是,玩遊戲這件事情對我而言幾乎沒有快感。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是老夫老妻交公糧。這使得我果斷拋棄了所有的競技遊戲,因為那少得可憐的熱情並不足以支撐我打一局LOL或者守望先鋒的天梯。
而可笑的是,這種衰退,並不是來自外界壓力,而是遊戲本身。暴雪一頓神奇操作成功地在一個月時間裡讓我徹底脫坑WOW、爐石、守望,並且完美阻斷了我重回風暴的可能,同時也讓我對其他帶有競技性質的遊戲產生強烈的厭惡感。
但這不是最致命的問題。前面我說了,我依舊玩遊戲,這才是嚴重問題的所在。我在手機上下載了一堆「每天10分鐘」的手游,彷彿玩遊戲只是一個下意識的舉動一樣。這個問題很早就存在了,只是最近因為寫了那個回答進而思考找到了癥結:
不玩遊戲,我竟然找不到可以填補這片空白的事情。
我猛然意識到這個結論,是在最近一段時間的考試複習中。在這段時間裡,我的全部精力都投在了看書抄筆記複習上,然而除此之外我悲哀的發現我竟然沒有任何可以填補空白時間的活動——少得可憐的工資並不足以支持我去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我也沒有女朋友可以你儂我儂或者天人合一
打遊戲成了唯一的廉價填充劑
只是我失去了一個自欺欺人的打遊戲的理由——我不再喜歡無休止的打遊戲了,但我又不得不用它填補空虛。
所幸的是,這並沒有帶來最壞的結果——為了對抗這種空虛感,我不得不重新從工作中去尋找樂趣。當教師這件事情一度讓我幾乎對音樂失去了熱情,而原因就是現實生活對我施加了「過剩療法」。遲遲不能轉正,學校里那些勾心鬥角,令人糟心的問題學生,這些事情不斷地在消磨我的工作熱情和專業興趣。
而這一個更大的心理危機讓我不得不重新去正視、面對這些事,我嘗試著去進一步揣摩學生心理,去強化我的教學能力;我也嘗試著去喚起對專業的熱情,把僅有的工資剁了一堆樂器自學,去演奏我喜歡的曲子,不為別的,只是為了取悅自己;我也嘗試著靜下心來去專註複習備考準備轉正。
一切都開始在回歸正軌。
結語
古人云:不破不立。
古人誠不欺我。網癮的本質是逃避,是面對現實壓力時候的應對手段。過剩療法並不能真正解決網癮問題,因為它能做的只有「破」——打碎「遊戲」這個逃避的港灣。正如我面對的現實焦慮,破是破了,立呢?
我希望我自己的例子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不管是什麼方面的。就像我在原回答里寫的最後一句:你真正應該考慮的,不是如何戒網癮,而是戒了網癮之後該怎麼辦的問題。
戒,從來不只是為了戒那麼簡單。
推薦閱讀:
※打碎超我的枷鎖——淺談學齡兒童道德教育中的語言模式
※如何看懂《我在伊朗長大》?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如何一句話噎死愛挑刺的人?
※《天道》芮小丹化名成誰去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