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的博弈推演及應對推斷

2018年中國經濟運行,乃至世界經濟運行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或許就是中美貿易戰的走向了。中美雙邊貿易額由當初的25億美元發展到如今的5800億美元,增長了232倍之多,如今d中國對美出口,佔到GDP的3%,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已經佔到了美國GDP的0.94%。可以說雙方經貿關係可謂經絡相通,深入連結。然而,伴隨著貿易規模的發展和廣泛連結,美國如今感覺到更多的是危機,而非互利共贏。每年3500億美元以上的逆差佔GDP比重2%以上,如果我們把美國和中國看成兩個人,美國每年辛苦工作賺了100萬,其中2萬多要給到中國手裡。反觀中國,掙錢掙得凶不說,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和美國正面競爭,尤其是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更是給美國一記悶棍,於是有了今天這一出。

如今美國率先發難,其原因就是因為假如繼續按照當前的規則進行下去,美國必然被中國反超,而中國這邊則一定力求繼續保持當前遊戲規則,這就是所謂的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形勢。而無論何方失敗,都直接地、 迅速地引起失敗者方面的一種新的努力, 就是企圖挽救危局的努力, 使自己脫出這種新出現的不利於我有利於敵的條件和形勢, 而重新創造出有利於我不利於敵的條件和形勢去壓迫對方。勝利者方面的努力和這相反,力圖發展自己的勝利, 給敵人更大的損害, 務求增加或發展有利於我的條件和形勢, 而務求不讓對方完成其脫出不利和挽回危局的企圖。所以, 不論在何方說來,決戰階段的鬥爭, 是全戰爭或全戰役中最激烈、 最複雜、 最變化多端的, 也是最困難、 最艱苦的,在指揮上說來,是最不容易的時節。總的來看,這一次的貿易戰可以看成中美經濟領域的一場決戰,其結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發展。中國的目的當然就是力求繼續維持原來的情形,只要現狀不變就是有利於我們的。

上面扯了那麼多虛的,現在我們進一步討論貿易戰對於中美以及第三國的影響。貿易戰,按照當前的形式來看,大概率是兩方互相抬高部分商品的關稅,從而形成壁壘,降低對方相關產品的競爭力,說白了就是我幫你的商品漲價。這一操作的直接影響就是影響了終端產品的價格,由於短期內我們不會變得更有錢,於是我們能購買的相關產品的數量下降,既被征高額關稅的商品的需求下降。舉個例子就是,美國來的牛肉因關稅漲了100塊,那我可能就不會問美國買牛肉了,我會去問阿根廷買牛肉,或者自己產牛肉,因此對於美國牛肉的需求轉移到了中國國內和第三國。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另一種情形,就是商品貴了,但是我只能問你買,我自己生產不了,別人也賣不了。這種情況下就會直接造成這種商品的需求減少,無法轉移或者被替代。所以我們分析貿易戰的需求影響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不可替代商品的影響,一部分是對可替代商品的影響。

上圖是貿易戰對於可替代商品的影響。藍色代表經濟體原有需求,該需求構成為國內需求,國外需求,我們假設美國針對中國高新產品提升關稅,則來自中國的產品價格上升,從而導致中國產品在美國的競爭力下降,從而美國對中國產品需求減少,這裡我們用紅色表示中國因美國關稅減少的需求。而這部分美國對於中國的需求將轉移到其他國家與美國內部,因此我們將紅色部分從中國減去,加到其他國家和美國內部。(紅色就是中國高新產品的需求減少的份額)。舉個現實的例子。例如:美國對中國汽車徵收高額關稅,本來美國每年有人有1000萬要買車,因中國車物美價廉,10萬一輛,於是就買了100輛。現在中國車因為關稅漲到20萬,我現在發現美國國內和歐洲同樣的車只要15萬,本來以前我買中國車的,現在我歐洲車,美國車各買一點。(這裡的三種車是基本無差別的)。

反過來,中國反擊後,中國對於美國商品的需求也會進行同樣的轉移。所以,我們看到,只要提高關稅,那麼就會導致他國商品在本國的需求被本國和其他國家替代。中美貿易戰必然導致雙方國內各自可替代商品的需求絕對總數減少,而其他國家漁翁得利。這是可替代商品的情況。接下來我們說不可替代商品。

上圖是在中國生產,零部件從美國進口的某種商品的價格構成。由於中國對美國可能存在大量的不可替代商品,這部分中國對美國的需求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不論中國提升不提升關稅,中國只能從美國購買該商品,因此,中國民間生產必須購買該產品。由於增加了關稅,從而導致終端產品價格上升。既產生了輸入型通脹

輸入型通脹的危害在於短期內國民財富不會增長,價格上升導致需求的數量下降,從而影響到終端產品的銷售,由於我國企業參與了終端產品的生產(只是部分原材料不得不進口),最終價格上升影響了國內商品的需求,進而連帶影響了我國國內生產組裝的企業。舉個例子:小米手機無法生產好用的手機晶元,所以必須從高通買,現在進口關稅上升,導致小米的晶元成本上升,導致小米手機價格從2000漲到3000。這時候國內消費者對於小米手機的需求就下降了,於是小米手機的國內生產企業就收到了連坐。

但是,我們可以發現,輸入型通脹的來源在於關稅增加,既政府稅收將增長。社會的消費者剩餘其實是被國內政府剝削了。所以,為了消除不可替代商品因關稅上升而導致的輸入型通脹,政府就需要從其他角度進行減稅。從而使得商品的終端價格不變,從而避免輸入型通脹。簡單說就是政府左手關稅收入剝削了國內生產企業,右手增值稅減稅又還回去了。

講到這,我們的話題其實才剛剛開始。說了這麼多,其實最後的目的還是為了去解釋說明中美貿易戰的博弈模型。中美貿易戰,其實是一個類似於囚徒窘境的博弈情形,如下圖:

上面就是中美當前關於貿易戰的博弈矩陣,裡邊的數字左邊是美國的決策收益,右邊是中國的決策收益。假如是同時博弈,則博弈的納什均衡為雙方都選擇打貿易戰,雙方陷入囚徒窘境。因為這一框架下,美國打貿易戰是優勢策略,所以美國肯定會選擇打貿易戰,中國為了自身利益於是不得不跟著打。

但是中國並不想和美國在單次博弈中陷入囚徒窘境,於是中國選擇發表博弈聲明,聲稱在美國打的情況下,中國必然還擊,如果美國不打,那中國也不打。於是我們的博弈模型從同時博弈變成了次序博弈:

美國的選擇只有兩個,而這四種情形對於美國來說是直接顯而易見的,所以美國會在兩者中選擇傷害更小的,既不打。

但是如果貿易戰真的那麼容易分析,哪還會這般風譎雲詭,一會兒說打,一會兒說不打。大家可以發現,上述博弈中,決定均衡的關鍵在於不同策略下的兩國的收益情況,而現實中我們無法準確測量收益的值,並且我們甚至可以通過運作,改變策略的收益。例如,如果上圖是中國的視角,那麼我還可以給出一個美國視角:

大家可以看到,最後的博弈均衡就完全變了。既無論中國如何聲明威脅,美國任然會繼續選擇打貿易戰。說了這些,不能給出個明確的結論,或許你會說,你這不行啊,等於沒說啊。但是,我們可以根據這一框架找尋分析中美貿易戰博弈的關鍵點所在。

如果我們要改變美國的觀點或者決定,那麼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就在於去改變美國打貿易戰策略的收益,例如將美國認為的假設改變成中國認為的假設。又或者我們可以通過談判,將雙方都不打的收益提高,例如將美國收益變成3,中國收益變成1.5或不變。又或者中國通過自身的努力,將美國打,而中國不打的損失降到-2,甚至0。於是我們可以猜測出兩國談判的努力方嚮應該在於如何在不損害中國總體利益的情況下,做大美國的蛋糕,或者中國如何努力降低自身在美國打貿易戰的前提下的損失。又或者將美國打貿易戰的損失變得更低變為-7。我想,最近政策的變動已經給了我們非常多的啟示。

歷史的發展或許就是這樣,我們裹挾於其中而不自知,唯有當掉過頭去回望反思時才發現,過去或許早就已經預示了將來的發展。最後,摘一段毛選里的話,供大家參考:

何方說來,決戰階段的鬥爭, 是全戰爭或全戰役中最激烈、 最複雜、 最變化多端的, 也是最困難、 最艱苦的,在指揮上說來,是最不容易的時節。 反攻階段中,問題是很多的, 主要的如反攻開始問題、 集中兵力問題、運動戰問題、速決戰問題、殲滅戰問題 等。這些問題的原則, 不論對於反攻說來, 或對於進攻說來,在其基本性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在這個意義上, 可以說反攻就是進攻。 然而反攻不完全是進攻。反攻原則, 是在敵人進攻時應用的。 進攻原則, 是在敵人防禦時應用的。 在這個意義上,又都有若干的區別了。因為這個理由, 雖然這裡把作戰的許多問題統統說在戰略防禦的反攻部門中,而在戰略進攻部門中只說些另外的問題,以避重複,但我們應用 時,卻不 可忽略其相同點,也不可忽略其差異點。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四節 戰略反攻)


推薦閱讀:

一文讀懂: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開出7年禁售令
中美貿易戰是國運之戰 | 世界未來終將屬於中國
神秘牧場Mystery Ranch總代理商皋韌GoRising將上線「官方代購」服務
中國,需要的是中國式的全球化 (2008-01-28 15:48:56)
【大聖·點金】0328周三操作策略

TAG:中美貿易戰 | 大國博弈 | 國際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