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二)
上文提到多做「長半衰期」事件,但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同一件事情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別。比如旅遊,有的人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有的是懷揣真情實感,細緻入微的考察,體會,學習:這兩個人的半衰期就會差很大。
但是長半衰期事件有些事共通的,比如:
1、積累可信的知識
2、訓練實踐技能
3、構建新的思維模式
4、提升審美品位
5、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
6、保持和促進健康
7、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係
8、[探索提出獨創性構思
…………
這是一個思維方式,判斷出具有長遠價值的事情,以免沉迷於短期慾望的追逐之中。
但是,以閱讀來說,隨著互網聯網逐漸主宰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忽視經典的價值,微博、朋友圈無時無刻不在刷新,人們閱讀越來越碎片化,也越來越難以保持持久的興趣。一個全民熱議的話題通常維持一兩天的熱度,隨後就歸於沉寂。這些碎片化、無價值的信息構成了「信息噪音」,干擾了我們對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的判斷。而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是放在「時間之尺」丈量自己。
但是現代社會就像高速運轉的機器,時間不停的規範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時間的管理技術又對現代牢籠進行技術性強化,教會我們更精細、更嚴苛的分割生命時間。而被「時間之尺」帥選後剩下的就是經典的,而你也會發現與同時代的人比較並沒有那麼重要,更沒有必要在這種比較中自怨自艾,自我懷疑,人生路本就不長,走好自己的路就是你的成功。
侯世達定律說:實際中做事所花費的時間總是比預期的要長。社會學家鮑曼也提出:我們所處的社會是液態的,是一個流動的世界,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工作要快,生活要慢。哈佛大學李歐梵在《人文六講》寫道:現代人的生活映帶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時間競賽。就像音樂中的節奏,有快有慢。這樣才有時間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時間悖論:人們可自由支配時間呈增加趨勢,但主觀覺得自己的閑暇時間在減少。看電視這種「被動式休閑」,嗑瓜子,玩手機,我們並沒有傾情投入;而在寫作、演奏等創造性活動中,可以沉浸其中。從閑暇中獲得的滿足,並不取決於時間的長短,而是取決於質量。
心理學家齊克森米哈里提出的「心流」,就解釋了這個概念:人們全情投入一件事中的狀態。
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並至少一項長期的業餘愛好,提升時間的使用深度。
推薦閱讀:
※《終極演算法》——一切真的都能化繁為簡嗎?
※【讀書筆記】追風箏的人
※讀思筆記134:讀《我的涼山兄弟》隨筆
※自控力讀書筆記
※《金字塔原理》讀書筆記
TAG: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