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低三個聲區的不同技術,專業的都這樣練!】

關於不同音區的問題,首先有一點要說清楚,中國人很喜歡高音,最明顯的例子,台上一飆高音,台下就開始鼓掌。但是,高音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難的。

在練不同音區的時候,首先應該練好中音區,就是自己唱的最舒服的那一段,然後再向低音跟高音兩個方向逐漸發展。尤其注意中音區到高音以及到低音過渡的地方,我們把那個過渡點叫做換聲點。換聲點附近的音才是最難唱好的。

現在具體講講各個音區的不同練習方法。首先跟大家解釋一下,打哈欠的時候,上顎興奮,軟齶與小舌頭抬高,脖子後面以及後腦勺的頭皮繃緊的力量,這些是一致的,統稱為「向上的力量」,這是聲音空間感的主要來源。打哈欠以及深呼吸的時候,脖子向外擴張,舌根與喉頭下沉(舌根與喉頭是連在一起的,共同上下)的力量,統稱為「向下的力量」,這是穩定聲帶與氣息對抗以及控制音量大小的重要途徑。

唱低音區的時候,聲帶相對鬆弛,聲帶附近的肌肉也保持相對鬆弛狀態,沒有強加的力量,胸腔共鳴最多,大於口腔共鳴與頭腔共鳴(但絕不意味著沒有)。只要聲帶閉合良好(用i來檢查是否閉合良好),找「向下的力量」,深呼吸時脖子微微擴張,喉頭下沉的感覺,由此找到空間感與打開的感覺,但是總體來說是自然放鬆的,不能過度用力,不能感覺發僵,。最後在自己的面部找一個點,可以是人中附近,可以是鼻子,可以是眉心,想像聲音通過這一個點向外傳出去,這是方向感。記住,越是低音越要放鬆,越緊越唱不下去,給予更多的空間感與方向感。

中音區的時候,與低音區不同在於,口腔共鳴佔了大部分,大於胸腔與頭腔共鳴。由於音比低音區高,所以聲帶相對的拉緊,變薄,有了一定的張力。這個時候就要求聲帶附近肌肉的力量了,也就是「向下的力量」。同時有了更多的頭腔共鳴,所以同時也要求「向上的力量」使上口蓋興奮起來,達到平衡。低音區基本上不需要很多「向上的力量」,但是中音區則兩個力量都需要,但是幅度都比高音區要小。仍然記住空間感以及最後聲音向前走的方向感。

最後來講高音。高音為什麼相對難唱?因為唱高音的時候,聲帶變得很緊很薄,張力很大,聲帶周圍的肌肉能力必須很強,才能支持住這個巨大張力的對抗。上一篇日誌提到過,人的嗓音有一個天生保護的機制,唱高音的時候,喉頭會保護性的上提,收縮,降低張力。那麼怎麼保持張力呢,這就要用到很大的「向上」以及「向下」的力量了。這種上下的對抗給予了聲帶以必要的張力。高音主要是頭腔共鳴,於是「向上的力量」使軟齶提高,打開了鼻腔與咽腔的通道,聲音能夠充分的進行共鳴,富於空間感,同時給予聲帶向上的張力。而與此同時,「向下的力量」使脖子兩側向外大力擴張,喉頭盡量穩定,給予聲帶向下的張力,保持了聲帶在極大張力下與氣息對抗的穩定性。可以說,音越高,這上下對抗的力量就越強。

特別要注意的是,唱高音時(以及任何歌唱時)下巴都不能僵硬。脖子兩側的擴張,下巴自然也會跟著向下擴張,但是盡量想著向下以及向後擴張,而不要向前伸(下巴緊張的表現)。另外,可以想像聲音經過後腦勺,到頭頂,最後從眉心向前甩出去,也就是想像自己的聲音在腦後轉了個圈,最後向前甩(沖)出去。

記住,亞洲人的骨骼特點與歐洲人不同,亞洲人唱歌容易發出集中的聲音,而歐洲人唱歌容易發出空間感的聲音。另外,中國人的審美觀比較傾向於向前,集中,相對尖銳的聲音,如同民歌以及京劇。而許多歐洲人從小在教堂聽到的合唱,使其審美觀更傾向於良好共鳴的空間感聲音。所以中國人唱歌,更加應該利用自己「向上的力量」去找良好的共鳴與空間感。

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專業系統零基礎學唱歌微信:675744945】

推薦閱讀:

【4招找到頭腔共鳴,唱不好都難!】
去KTV唱民歌感覺很丟人怎麼辦?
用手機APP錄歌的技巧?
【為什麼你一跟伴奏唱歌就跑調?(附練習方法)】
【唱歌技巧--如何讓聲音更有穿透力?】

TAG:唱歌 | 唱歌技巧 | 唱歌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