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會在人群中感到孤獨?——從莊子和惠施之辯談談主體間性

孤獨感,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難以避開的一種感覺。它總是會在某個時刻不由紛說地向你襲來,這種突襲無關你我境遇高低,無關是否友人在畔,總是說來就來。四下無人時我們會覺得孤獨,高朋滿座時你仍會感到孤獨。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我們的朋友不夠多,友情不夠深?還是我們現代的家庭關係不夠緊密?小時候讀到唐婉那首《釵頭鳳·世情薄》時我總會想,那句「怕人詢問,咽淚裝歡」說的一定是對著那些壞人無法言說自己的心酸,是因為「東風惡,歡情薄」,是因為「人成各,今非昨」,如果有足夠多愛她的人自然就不會這樣了。但長大後我意識到,人的孤獨,本質上和是否身處人群之中,以及這些人是否善意,本質上都沒有必然聯繫。孤獨本質上是由於個體間的主體間性造成的,而主體間性並不會因為我們物理空間的拉近、交流慾望的增強而消失。

  到底什麼是主體間性呢?這個哲學上的術語好像有些晦澀難懂,我們不妨先從莊子和惠施的濠梁之辯說起: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濠梁之辯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一場辯論,莊子和惠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闡釋了人類認識外界的過程:莊子在橋上看到水中的游魚,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到那種情境之中,認為人樂魚也樂。這種「移情於物」是一種審美的角度,是一種詩意的闡發,是一種「代入式思考」,這種思考方式本來就非常符合莊子自身的性格氣質。而惠施的反問就要犀利得多,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不快樂呢?這就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去質疑莊子的判斷了:連物種都不同,你又怎麼能知道魚的快樂呢?這種推斷顯然是不符合認知規律的。而莊子隨即反唇相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知道不知道呢?惠施說:對呀,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不是魚,所以你不知道魚。莊子說:別跑題啊兄弟,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你質疑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時顯然就已經我知道魚的快樂了。

  這場辯論到這裡我們會發現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拋開這個故事的審美意味,從人類認知規律來講,惠施顯然是更有道理的。而惠施的論證隱藏了一個哲學上的概念:主體間性。主體間性這個詞在社會學和哲學中有著不同含義,而哲學上的主體間性又分為認識論上的主體間性和本體論上的主體間性,這裡我們主要聊認識論上的主體間性。在認識論領域,它主要指認識主體之間的關係,它關涉到知識的客觀普遍性問題。它的主要內容是研究或規範一個主體怎樣與完整的作為主體運作的另一個主體互相作用的。這樣單純地講概念也許還是不好懂,那我們就看一個例子吧:A和B兩個同學都在足球場上被飛過來的足球踢到了頭部,但是A和B兩人對這個事情的認識完全不同:A認為自己沒有受到什麼嚴重的傷害,於是拍拍屁股起來就走人了。但是B卻感到非常生氣,朝運動場上踢球的同學大吼了起來。如果你在場,會不會覺得A是個比較寬容的人,而B有點斤斤計較呢?但其實從哲學的角度看,這種不同的反應本質上是A和B兩個主體間的主體間性造成的。哪怕AB一起經歷過一件事情,他們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是孤獨的無法理解對方。那麼旁觀者作為另外一個主體,第一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所謂的理解只是推測,第二哪怕經歷過相同的事情也無法保證有同樣的反應,就更談不上真的理解。現象學的代表人物胡塞爾認為,認識主體之間的共識或知識的普遍性的根據是人的" 統覺」、「同感」、「移情」等能力。但是在上述情境中,A和B對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兩人的個人經歷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因此感受和想法不能共通,這就是兩人間存在的主體間性的原因。

所以這就意味著,由於主體間性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感同身受」是一場不可能存在的幻夢。人和人之間不存在「百分百的理解」,所以就別談「完全理解某個人的孤獨」了,也別問「為什麼沒有人真的理解我的孤獨」了。況且,「孤獨」如果能被理解,也就不稱其為「孤獨」了,對吧。真正的孤獨只能被觀賞,被體諒,被同情或瞻仰,甚至被曲解和污衊,而永遠不可能被理解。

也許你會問,這樣一想覺得人生在世好悲涼啊,我不想聽這些。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從哲學角度,從根源上解釋「人生而孤獨」這個道理呢?我想,這種認清形勢後的「絕望」也好,「悲涼」也好,對我們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一個人人格成熟的必由之路。因為生活中我們很多顧影自憐和自怨自艾的情緒,很多劍拔弩張和不依不饒的憤怒,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接受和悅納「人人生而孤獨」這個事實。因為我們知道人是註定孤獨的,所以我們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事實,不奢求不強求別人的理解,從而能擁有一種平靜自由的強大,而不是一種撒嬌式(childish)的、且永遠不可能真正實現目的的索要。因為我們知道人是註定孤獨的,所以我們會格外珍惜所有願意陪伴、傾聽我們的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百分百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們才會格外驚喜和感恩於人與人某些瞬間的心意相通和心有靈犀,也才會真正用寬容平和的心態看待那些少數群體和那些所謂的「異類」。

認清孤獨的本質後,帶給我們的從來都不該是絕望,而是愛,一種真正的寬闊清澈的愛:對自己、對別人、對這個世界。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人生而孤獨,而無往不在愛的懷抱之中。

推薦閱讀:

人間失所(下)
孤獨的人一定要吃飽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要學會一個人走,不管有沒有人陪

TAG:哲學 | 孤獨 | 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