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王晶怒懟的網大,九成不賺錢,為何中國資本還是不斷湧向網大?
文/達倫糕
前幾天的一條新聞引起轟動。在香港影展中關於「港片IP」和「網路大電影」的論壇上,王晶炮轟網大「無恥」「蹭IP」並憤然離場,引起軒然大波以及大批網友跟進討論。
「港片IP都是有版權的,現在網路大電影隨便都可以拍賭片,如果每人給《賭神》創作人一萬塊,我估計我現在有500萬。」 王導的呼聲擲地有聲,但是明眼人看著糊塗,不知道究竟是發自內心還是故意藉機炒作,因為他自己就拍過網大,而且也是在一家中國網大平台的論壇上說這句話。
沒想到香港導演「看不慣」網大,美國的大佬也不滿意。斯皮爾伯格在最近戛納的採訪中也明確了他的觀點:Netflix等流媒體出品的網大電影不應該擁有競爭奧斯卡的資格。斯導表示:「我依然會拍《華盛頓郵報》這種片,邀請觀眾去電影院觀看,而不是為Netflix製作電影。」
相對而言,美國的大佬出言還算克制,但是對於美國網大的不滿也是溢於言表。早在斯皮爾伯格之前,類似諾蘭和昆丁這樣的大師也已經對於Netflix為代表的美國網大發起了炮轟。諾蘭認為讓電影在網路平台和院線同時上映「愚蠢至極」,並表示堅決不會和Netfix合作,剛擺脫韋恩斯坦醜聞的昆汀也表達過自己的不滿:有了流媒體之後,人們都不怎麼認真對待電影了,我暫時不想和流媒體合作。
無論是香港還是美國的導演都對網大表示了不信任,就在前天,Netflix被趕出了戛納電影節,「Netflix拒絕按規定在院線上映,它的電影將不會再進入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就在中國的網大和美國的網大都被齊聲叫罵的時候,網大的公司卻接連爆出融資成功的消息,號稱每年宣發出品網大150部的淘夢網獲得了數千萬B+輪的融資,而出品過網劇《白夜追兇》的五元文化更是獲得了數億元的融資,由此可見中國的資本,尤其是文娛產業的資金,對於包括網大在內的網生內容還是非常看好。
這就奇怪了,一方面是多方撻伐,大量網大不賺錢,另一方面資本卻並沒有退潮,反而持續跟進,這背後到底是怎樣的商業邏輯起作用呢?
沒人會有異議:網大90%是不賺錢而且沒人看的辣眼作品
早在三年以前網大剛開始成熟起來的時候,2015年全網上線網大數量大概在700部左右,2016年卻突然激增至2500部。
好景不常,數量的增長帶來泡沫的滋生,再加上政策監管趨嚴,2017年網大的數量回落到1900部。2017年網大一度沒人認為是一潭死水,但也有人認為數量上的下調對網大行業而言不是壞事,畢竟在這1900部質量參差不齊的作品中,「賠錢貨」或者「不入流」的作品至少佔了九成,像王晶所說的「蹭IP的」侵權貨更是不勝枚舉。
相比於2015年成本幾十萬的平均水平,現在大多數網路大電影的平均製作成本已經至少在300萬左右,甚至千萬級別的網大也在2017年開始出現,成本的提高促使越來越多的宣發公司和網大公司成立,整條產業鏈的規模逐漸清晰。
然而,產業鏈的清晰,成本的提高,以及玩家的增多並不能保證質量的提升,粗製濫造仍是網大的普遍現狀,雖然各大平台和公司絞盡腦汁去追逐熱點,從最早的軟色情,恐怖片,一直到黑幫片,青春喜劇片以及最近火起來的懸疑探案,「網大人」使勁追逐著熱點,但網大蹭IP不絕、原創動力匱乏仍舊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2017年下半年似乎迎來了一個轉折點,類似《白夜追兇》《河神》《你好舊時光》這些網劇突然之間脫胎換骨,好像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讓各路人士開始預測網大的作品也有可能更上一個台階。雖然迄今為止」網大界」說來說去還只有《道士下山》,《山炮進城》,《四平青年》等聞其名卻不知其實的「口碑」作品,實質上還並未誕生任何一部品質與熱度可以匹敵網劇《白夜追兇》級別的現象級作品。
對於投資方來說,沒有熱點和高潮恰恰卻是值得進場的機會:既然網劇可以火起來並提升質量,那麼網大也完全有理由趕上熱潮。
在這樣的期盼下,資本開始大舉入場。
資本繼續勇於投向網大的三個邏輯
網大世界看起來是千瘡百孔,可為何資本還是要大舉進入呢?麻辣娛投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理由。
1) 網大的產業鏈已然成熟
從2015年到2018年的潮起潮湧中,一批網大公司活了下來,而且開始在2018年初出現了做大做強的跡象。
包括七娛樂、新片場,還有淘夢、映美傳媒、奇樹有魚、麥田映畫等等優秀的網生內容製作公司不斷冒尖,不斷傳出融資的新聞,真真切切地提醒著投資方:網大的內容段產能驚人,一年生產個2000部甚至3000部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無論是算「一九定律」還是「二八定律」,一年能夠賺錢的網大也有200部左右,那麼只要能夠砸到這200部的範圍,這錢不就賺到了嗎?
對於資本來說,他們始終認為自己能夠選到的是那10%-20%的頭部,而尾部的那些賠錢辣雞是留給其他人的。
除了內容端之外,播放平台也已經進入了高度的成熟階段,視頻播放平台,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土豆、樂視視頻甚至芒果視頻等已經極具規模,只要按照管理單位的規矩來拍,只要質量還湊活,基本不怕沒有平台肯接,當然賺不賺錢要看自身造化。
供應端和產出端的雙雙成熟化,促使投資方對於這個產業的領域刮目相看,尤其是在2017年產業格局的調整後,使得投資方判斷網大的頭部公司已經出現,今年是可以大舉入場的好時機。
2)網大的頭部企業與其他玩家拉開了差距
縱觀整個市場生態,網路大電影市場從2017年開始進入洗牌期,很多公司都往裡投錢,而真正能拿到錢的公司非常少,於是差的團隊和公司逐漸退出市場,好的或者說能夠堅持住的終於開始冒尖。
賠錢貨確實層出不窮,但是偏偏也有作品能在這種惡劣環境下賺到錢,2017年為例,《降龍大師》分賬1138萬,《超級大山炮之奪寶奇兵》分賬1020萬,《傭兵的戰爭》拿到588萬,8月《星遊記之風暴法米拉》分賬611萬。2017年,有一部分網大的票房分賬超過五百萬元,甚至最高單片票房分賬超過2500萬。媒體的報道中一定會突出這些金字塔尖的賺錢作品,至於哪些作品又賠了,又下架了,報道的人自然不會太多。
2017年,幾乎已經讓人絕望的網大市場痛並快樂著,去年做網路大電影的公司,有20%的公司已經離場轉型,這些公司今年再沒有生產出一部網大,留下來的就是類似淘夢網這樣的公司,不僅沒有死,而且活得更好了。
每年出品宣發約150部網大、100集網路劇,2017年淘夢占愛奇藝網大票房分賬份額達到了三成到四成。淘夢網背後的投資方都有誰?娛樂工廠,游族,厚德前海,賽富,華映,直到百度視頻,幾乎每一輪的投資方都是財大氣粗並且行業資源豐富的機構。
這是一個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循環,只要一家公司能夠不死並且出品有競爭力的作品,然後借著融資打通IP, 文學原創,藝人經紀,編導儲備等各路環節,幾家頭部公司就可以牢牢把持住一到兩家平台的大部分資源。
這樣一來,2000部網大中那200部賺錢的網大,十有八九就會落在這些頭部公司的身上:換了是你,你也會投資淘夢網的。
3) 網生內容是新賽道,老賽道上賺不到的自然要到新賽道來賭一把
從現在中國整體文化娛樂投資的軌跡來看,一些最賺錢的板塊基本已經布局完成,遊戲,院線,動漫,還有「能上春節檔的電影」,無論是大型國企,BAT,領先的民企等等早就已經布局完成,說實話,能夠賺錢的領域已經越來越少。
網生內容,包括網劇和網大,還是一個相對初級的市場,無論是五元文化還是淘夢網都只是到了B+輪的階段,還具備極大的增長潛力。
另一方面,不得不說中國的投資方也從美國的市場找到了靈感,Netflix一枝獨秀,海外用戶兩位數的增長,內容成本每年幾十億美金的增加,外加不斷高漲的估值,讓人似乎看到了網生內容無窮的潛力;當然,這樣的潛力大到類似斯皮爾伯格,昆丁以及諾蘭這樣的大神都要出來不停地「懟」之以求自保。不僅是Netflix, 包括六大在內的迪士尼,派拉蒙,環球以及Amazon, Hulu甚至蘋果,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都紛紛開始進駐網生內容領域,這無疑也給了中國的投資方一個積極的信號:無論是網大還是網劇,未來潛力無限,只要能夠儘早佔領賽道,賭對賽馬,將來一定有的賺。
其實這樣大舉進入網大的背後也透露著無奈,中國整個文化娛樂產業每年大概有4000億人民幣左右的總產值,這些產值裡面絕大多數都被大型企業以及BAT牢牢把控著,這個現象從這幾年春節檔上映的影片背後的出品方就可以看出,最賺錢的企業以及投資人一共就那麼十幾到二十家。
那麼對於無法在蛋糕最甜的部分分得奶油的機構們來說,尋找新賽道是必須的功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入股淘夢網或者五元文化這樣的公司,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頭部形成,尾部淘汰,投資網大公司並不困難
和其他許多中國娛樂產業的布局一樣,網生內容最大的掌權者還是BAT。從去年來看,優酷阿里系啟動「HAO計劃」,投入10億元開發網大,而後愛奇藝、騰訊與其餘五家公司公布「比翼新電影計劃」聯合開發十部漫改網大,再後來愛奇藝公布「雲騰計劃」,愛奇藝網路劇、愛奇藝網大免費開放合計600部的文學版權…….
這一系列信號清晰地告訴我們,網大最主要的掌權者並不是那些新晉入股的基金和機構們,主要的「話事人」還是BAT;當然,新晉入股的機構們即使沒有太多戰略布局的能力,但至少也因此獲得了未來退出以及投資獲益的機會。
無論是監管機構接二連三出台的規定,還是優愛騰三家平台公布的成熟分賬機制,還是類似華策歡瑞,或者光線華誼這樣的上市公司都開始做網劇和網大,都向我們昭示了這個領域的逐漸成熟和無限潛力。
水漲船高之下,原來幾百萬元就能拍攝的網大似乎已經沒有了生命力,沒有個接近千萬甚至超過千萬的水準,拍出來的東西可能都不會太有底氣。
奇樹有魚,新片場,淘夢網,五元文化等頭部公司已經有錢有糧,開始下一步更大規模的產出。
這樣的聲勢可能有點驚到了王晶大導演,就如同Netflix的聲勢驚到了斯皮爾伯格和諾蘭,這一驚一詫之間其實或多或少有「嫉妒」的成分在作祟,畢竟院線電影的票房正在慢慢下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