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高效學習方法?

配圖來源於網路

所謂高效,那就是破除了自然學習中某些難以逾越的困難點。比如,學習厭惡了怎麼辦,遇到瓶頸怎麼辦,怎樣更充分利用時間,怎樣以更好的狀態學習,又怎麼突破一個人的學習局限性……這些問題,都能在本文中有相對應的解決辦法。

學習之前,首先要問:學習的要素是什麼?

有 知 識 讓 你 學

面對信息海洋,在知識的選擇上多多費點努力並不會顯得過分。

是教材的學習,課本已經規定了你學習的任務。

非教材類,我們可以運用偉大的二八法則。

根據二八理論80%的利潤來自於20%的客戶。一本書,甚至一份資料,他80%的學習效果同樣也是來自於20%的重要內容。

二八理論板斧般的事實擺在了我們面前。想要達到高效,知識選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換句話說, 如果看一本書需要有五個小時,那麼,你在這之前,花不多於一個小時的時間來選取所要閱讀的內容,我看,也不算是過分。(但實際上並不需要那麼多)

這樣做除了能挑選出屬於重點的重要的內容之外,還將意想不到地獲得一個心理上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十分安心。因為你相信自己,用一個小時所選擇的學習內容的學習價值,你學起來就會更加的安心,放心。有句話不是說,不值得的事情不值得做好。如此恰到好處地在選擇上做出的努力,讓你看到了,你所學習內容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值得的事情值得做好。

▲ 怎麼挑選出重要內容呢?

(1)如果是教材,那就是課程要求。知道什麼了解什麼……能運用什麼……

(2)如果是一本書(非虛構),便利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讀書筆記

根據別人的讀書筆記、閱讀縮寫來進行閱讀,我認為是新時代處理這些大批量暢銷書的有效方法。

看幾篇別人不同的讀書筆記,我們基本上就能夠找到了書中重點的所在。對於容易理解的內容,我們不去看原書也不會失去什麼,而對於重要的、難以理解的,或者是獨特的或者是感興趣的東西,我們,可以在筆記上圈圈點點後,返回到原書上閱讀消化相關的片段。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處理大量時興的暢銷書,而不必在感嘆沒有時間去閱讀大部頭了,何況很多暢銷書作者從頭到尾都在講一個核心理論,還有些國外暢銷書作家,把核心理論來個新包裝,加量不加價又重新上市暢銷了,這樣的書,就沒有從頭到尾原原本本讀完的必要。

知識也選擇好了。

知 識 學 得 到

輸入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

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我學習了一個知識點,馬上我就能夠做對一個題目。這叫現學現賣,如果不是從傳統的對人格貶低的角度來看,現學現賣就是一個講求及時反饋的學習機制,它能夠從「點」上確認你學習是否到位——如果能夠建立「點」的對應反饋,我認為就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對於反饋的渴求,我想,在學習心理需求上,即便你做不到極致的變態,也要做到變態的認真——我知道你極致和變態都是做不到的,我這麼強調是只是想讓你做剩下的事情——認真就夠了。

▲ 什麼叫認真?

(1)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我都力求對應知識點,有可以考量我學習情況的課後問題。

所以我是反對一本自備的練習冊,你從頭到尾,是根據順序做的。

換一種做法是,當你遇到一個重難點,對於相應的難點,你去把對應的題目挑出來做。

我勸學生有一個好習慣:平時的作業試卷中,碰到錯的題目,難的題目,重要的題目,你把重點難點整理出來,歸結到一個筆記本上。

熟能生巧,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練就了一個能夠迅速挑出重難點的火眼金睛,能夠把老師布置的作業視解,根據重難點分等級對待,也能夠從汪洋大海的自備參考資料中,挑選出對接重難點的疑難。

這樣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相對還是絕對,你永遠主要解決的就是具有你個人氣質的核心問題。

輸入方式,老生常談的有這些: 聽課、閱讀、演示、討論……還有知識留存率挺高的實踐。 據說目前學生最大的實踐就是做題目了。 所以有教材必然要配備以相應參考資料,和和能建立反饋的習題集。讓你即時「實踐」。

有習題那就要做,不然何以談高效?所謂高效不是該做的你跳過不做,不是該學的,你繞過不學,而是該做的你做得到,該學的你學得到。 學習+實踐+反饋,是一個完整的環。學習而沒有實踐,就得不到反饋,也就無從糾正。

這種有頭沒有尾的事情,就跟你看著大學教科書然後直接去考試,結果可想而知。

(2)為求反饋有效,聽課之前一定要預習

老師的質量是參差不齊的,所以你想要尋求高效,怎麼就可以使氣沉沉地乖乖的聽呢! 就一般性的老師而言,每一堂課,他講的不會全是重難點,也不會全不是。

即便他講的全是重難點,也不會是針對於你個人要解決的重難點。 那麼對於這樣的課?我們先不說一堂課有效期注意力最高的時間達到25分鐘,就算是45分鐘里分分秒秒都盯著老師的瞳孔,你從老師那裡所獲得的「裨益」也實在值得商榷。

參加知識密度大的課,如果你不預習,不預先先把一些信息處理掉,那麼等你到課堂上的時候,你就無法在這短時間內理解如此大的信息量。對於你這樣課堂之前就一張白紙而言,他所說的所有的都是「重難點」。

我們知道,理解不可能是即時的,理解是需要時間延緩來消化的。 如果有這個理解延滯,在下一波重難點來臨之前,你還沒有搞清楚上一個問題,那麼這意味著,下一個重難你將失之交臂。

因此,一個人一堂課裡面能夠處理的重難點數量是有限的。所以課前你是需要預習的,將一些能夠處理的重難點預先解決。能夠保證你在課堂上,抓住在你一堂課里信息處理範圍內的重難點數量。

抓住重難點學習,你的注意力可以像大海波浪一樣,有高潮,有低潮,勞逸結合,有益身心健康,你做的從來不是一個虧本的買賣。做吧! 以重難點為核心,在學習上建立實踐和反饋,這樣一個學習的循環就完成了。

那麼下一個循環呢?你還會繼續嗎? 一件事情能夠讓我繼續去做的,要麼就是因為它不快樂,而我想自作去變態求虐,要麼,就是因為它快樂,引起我的荷爾蒙騷動,我會主動去學。

我想就一般人而言,學習這件事情本身並不具備使人慾罷不能的特性。

所以退而求其次的是,把學習當作職業化或工作化的觀點的泛化,當然最溫和的是,「我們要讓學習變成一種習慣」的美好想法。

學習是一件涉及體力和腦力的勞動,凡勞動都無法避免「疲勞」和「」的體驗。 什麼事情讓我們產生疲勞和累這種體驗,我們就會順帶殃及池魚的討厭事情本身。

學習是我們常做的事情,它彷彿就是「疲勞」和「累」的宿主,我們經常會感染。如果觀念上處理不好,我們就會討厭學習這件事。 不至於會讓你更討厭學習,甚至會對讓你對學習恢復起那麼一點溫暖的信心,我獨家版權的解決了這個事情:

理論上,你一天的高效學習已經接近極限了,這只不過是高效學習的餘溫而已,所謂的高效更可能是感覺上的高效,再繼續進行下去只會讓熱情從峰值遞減。

如果你在對學習感到糟糕的時候結束一天的學習,我想說,你真是愚蠢,總是竭盡全力的消耗完自己。你的確是拚命學到乏力的程度了,沒錯,確實可以承認你真的很拼很努力。

如果學習只是一次性交易的話,你這種努力就值得嘉獎;可惜,學習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一次,當你學到無力時才戀戀不捨地結束,你用「精疲力竭」給一天的學習畫上了句號,很令人感動。

但是,你可知道,你每一天學習的最後體驗點就是「累」!

今天你是通過竭盡全力的方式學到很多東西,可是,當「明天」來臨的時候,你對於「今天」關於學習的最後印象只會是「累」。「後天」、「大後天」......每一天都以「累」的感覺最為結尾點-----那麼這個「累」就是你帶給每一個「明天」的學習痛苦感。

這種」累「的感覺會累積變濃,因為每一天關於學習最後的那個感覺都會留下來,積累在你潛意識情緒認知裡面。你因為一次次過度學習,從而導致了一次對學習的厭惡感的積累。——可笑你得不償失!

我稱它為學習快樂的尾巴。

每一個尾巴都是快樂的,像學習這種情節無關曲折無關動魄的事情,長久埋藏在我們心底,它換不起具體的事件記憶,而只是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感覺。

如若每一個尾巴留存給我們的都是愉悅感,而由於我們人對一件事情記憶突出重點是在開頭和末尾,那麼所有愉悅尾巴銜接濃郁起來,我們的感覺對學習建立起的就不是一個討厭的情緒。

在學習的所有非形而上的習慣中,給學習戛然而止地留一個快樂的尾巴,這一點最為重要,因為它解決的是我們長時間對學習的感情問題。

學習習慣建立了,下一個遇到的令我們困惑的問題,那就是學習效果的問題:遇到瓶頸了怎麼辦?

入門時顯而易見的提高令我們欣喜不已,而瓶頸時的止步不前又令我們腦傷嚴重。瓶頸——這應該說是一個實際問題,但不能令我們欣喜的是,它會伴隨著產生許多的心理問題。

哪裡問題更嚴重?反而是後面這個問題更加嚴重,因為它考驗的是自我懷疑的能力,它考驗的是自我摧毀信心的能力——第一個階段的瓶頸是學習過程的實質性、具體障礙,但也是學生第一次在信心上大面積考慮懼難捲逃的誘因。

大部分人就得這樣篩選出去,不然怎麼對得起學習的具體難度本身呢!連心理難度都沒有超越過去,又怎麼對得起那些實際超越者的努力價值。強者,就得通過相對弱者來體現。

如果你能夠認識到心理問題是一個常生的過程,伴隨每個階段它都會出現,那麼你就能夠想到,有些心理問題的解決,它的價值只是為了引出下一個心理問題,也許你就能夠想得到,它或許不必解決。

如果有這等領悟,你會發現,實際存在的問題比一籮筐的心理接棒賽跑問題,具體好解決的多。

在學習上遇到瓶頸,專於實際的解決思路,我看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蒙頭繼續,用非機械論的方式來說,當你學習看不到效果的時候,那是因為你的心理上產生了恐慌。

學習與學習效果之間,它不是線性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有段時間看到迷霧,看不清方向,看不到效果,是正常的。出於理性,我們可以選擇性的漠視心理的恐慌。

他就像一個小孩子,看不到娘就哭。他哭了,你主要精力不是一昧地去安慰他,叫他別哭別哭,而是應該快點找到他的娘。

你可以安慰他一時不哭,但,去找他的娘是更理性實質的做法。

這之後,正常的學習中,最有可能迫使你學習潰敗的因素是什麼,怎麼解決?

所有問題還得回歸問題本身,因此如果問題本身得不到解決,那麼我們的心血就會無疾而終,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信心」解決不了的問題。

簡單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書本、網路獲得解決。

其次,更難點的問題,我們可以問老師。

最後,剩下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人教導我們不要鑽牛角尖。

一般來說,以上的三種方式都是一般人理想的解決方式。

不理想的是,凡是需要通過第二人際去解決的問題,我們都不會「冒險」去解決。

別說人際關係影響不到你學習,當你需要透過人際關係去解決學習問題的時候,人際關係反而是影響你學習的瓶頸。

很多人礙於情面,礙於個人對人際的厭惡,不好意思,去找同學幫忙。找多了雙方都煩,何況對方不一定有水平,你去問一個問題,他半天熱情的解決不出來,反倒是因為情面和熱情耗費了大家的時間。去問老師,時間一長你也不好意思去,人都是臉薄的動物。所以,「請教」這種事情,怎麼做都不是划算的買賣。

限於以上的原因,很多人能夠解決的問題就是,限於本身能解決的問題——你就是你的局限——只要你學習一段時間,局限性就出現了。

你自身的學習,就是你一個人能夠解決的簡單的問題的集合,如果這些問題你還需要通過網路、參考書來解決,那麼你的層次也就只是——這些網路能夠解決的問題,以及參考書能夠解決的問題的層次水平了。

不知道我有沒有表述清楚:如果你個人學習感到費勁,還要藉助網路甚至參考書,那麼你能夠達到的層次也就是網路或者是參考書的深入水平。

而更高級的問題你解決不了,變化性更多的問題你也解決不了。不是因為你蠢,而是你的學習方式只能達到這樣的水平。

我們都是這樣的,不是嗎?在平常狀態上,我們都是一個人在學習。

這是很可悲的,很多人學習十幾年,還是突破不了一個人的局限。

一個人的高效,無論你如何高效,你還是突破不了一個人的自身局限。

兩個人,不一樣。兩個人,就是不一樣。

當一個問題理解不了,你做不成。需要麻煩到第二個人的時候,那意味著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這種問題的理解和消化是需要時間的。但是如果搞懂了,我給你講呢,你理解起來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或許一點就通。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我無奈的做法是我只能在A系列縱深,在B系列無奈。

你的精力也有限,你也只能在B系列深入,在A系列無精打采。

社會上就是這樣一個個你你我我,有特色,但都是相對而言,上限都樸實而平均。

但如果說A和B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而兩個人選擇合作,我的困惑你能解,你的疑難我有話說。

那麼這就是1+1>2的高效。

我不會說這樣的高效做法很簡單,更不會說只要兩個人手牽手就是高效學習……因為這兩個人要建立學習上的同理心,更要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緻密的合作學習,是突破一個人高效的「高效學習」。


推薦閱讀:

關於學習英語的一點思考
如何面對自己的職場焦慮
進擊學神第2篇
如何高效地閱讀一本書
學習中如何提高效率?

TAG:高效學習 | 學習方法 |